秦漢時期如果其他學說代替了儒家流傳下來,中國歷史的走向會是如何?

江城boy


先秦諸子並沒有分派別。他們很多主張是相同的。只是漢朝後期才區分的。事實上界限也部明顯。所以說,這種問題等於沒問。

這麼說吧。我們後世的政治制度是在實踐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並不是說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行的通的。比如法家的中央集權,鹽鐵法。這是因為我國是內陸國家,不同區域間商貿很困難(靠腿和馬匹運輸),只能通過國家機器來調度資源。我國不同區域物資自然資源分佈不均勻。如果不是中央集權,極容易形成地方割據。再來說鹽鐵法。我國工業資源匱乏,鐵礦石就匱乏。國家控制鹽和鐵就控制了國民經濟命脈。這是實際的效果,不是儒家學說。再來看看封建禮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怎麼來的。我國內陸國家,要維持大片疆域是很難的,中央集權只能做到中央與地方連接,節制地方首府,但對具體區域邊疆很難維護,不像現在高速公路,高鐵,飛機,一有人作亂,立馬就能集結力量撲滅。一有災害,立即集結力量搶險救災。古代中央就需要和個人建立弱連接,於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邏輯就來了。封建禮教就形成了。你局部區域內實施德治。用封建禮教維持。這個中西方差別不大。西方農奴忠於農場主,農場主終於騎士,騎士忠於領主,領主忠於國王。這樣金字塔結構。

所以這種局面是無數次試錯後選擇下來的比較合適的方案。並不存在所謂“其他家”代替儒家後的假設,因為在歷史上存在過這種情況,但由於行不通,導致後人修改後又回到了穩定的一套。

來說說這背後的哲學原理:物質決定意識。

我國所處地理環境以及自然物資分佈決定了我國文化走向和文明上限。

文化走向是:在政治體制上,外儒內法。無法內部形成自然科學。

文明上限:最高文明只能是農業文明。無法進入工業文明。

在一個沒有金屬礦石的海島世界,人類永遠只能處於石器時代。文化上只能是出海打劫的海賊制度。


爸爸123


如果法家流傳下來,大概會出現古羅馬的長老院治理國家的制度,就是原始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吧。

如果道家流傳下來,大概會出現古雅典的城邦民主制度。

這兩種制度都會導致皇帝的不存在。

但這些都是假設,儒家至上是必然的,因為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制度是最適合皇帝統治的。

甚至我們的宗教都是等級制的,佛祖菩薩羅漢按部就班,玉帝天王星君按資排輩。


抱朴慈緣


漢宣帝劉詢在聽到太子說出“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的話時,曾一時氣暈頭說漏了嘴:“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

此時距離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還不到百年,但已可見儒家並非真正佔據了統治者心中的絕對地位。更何況“罷黜百家”,並非禁止民間學習其他幾家學說,而是指學習縱橫家、法家等學說的人不得被推選做官;而“獨尊儒術”的“儒術”,也並非孔子最初倡導的概念,而是由董仲舒結合了陰陽家、道家、法家的一些觀點,綜合成了一個更有利於統治的學說。

綜上所述,儒家並非一直受統治者待見,它也是靠“改良”活下來的。最初的儒家非但不意味著僵化,反而是最積極進取的一個學派。即便其他各家代替儒家流傳下來,恐怕也要與時俱進。

退一步說,即使真有那麼一個平行時空,儒家不再是正統,那麼不論是任何一家學說,要想長遠流傳下來只能是越來越趨向於儒家的三綱五常等標準。畢竟人們的思想觀點都是基於生活經驗得來,並非憑空想象,任何學說要被統治者採用都離不開這片大一統的土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