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踐行筆記《了不起的我》:控制自己能控制的,剩下的交給上帝

讀書踐行筆記《了不起的我》:控制自己能控制的,剩下的交給上帝

《了不起的我》這本書來源於《得到》上的"自我發展心理學"欄目,我在007寫作社群的一篇文章中發現了這本書。因為以前讀過經典心理學著作《少有人走的路1》,對國人寫的心理學書籍沒當回事,快速讀了幾節之後,發現內容相當不錯。推薦一讀。

全書分為五章,分別講行為改變、思維進化、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走出人生瓶頸、繪製人生地圖。

第一章 開啟行為的改變

讀書踐行筆記《了不起的我》:控制自己能控制的,剩下的交給上帝

書的第2節就講改變,讀到這一節的時候正好是2020年的第一天,又是一個制定新年計劃的好日子,立下一些flag,但到了年底,好像很多事情並沒有發生改變,每年就這樣不斷循環。

新年都想改變自己,但新年計劃要落到實處並不容易。我們的軀體裡有兩個自我,一個是感性的自我,一個是理性的自我。騎象人的比喻非常形象,情感就像一頭大象,理智就像騎象人。

改變的本質,其實就是創造新經驗,用新經驗代替舊經驗,並不斷強化它。創造新經驗需要通過新的行為,獲得新的反饋、新的強化,並切身體驗到它。切身體驗的經驗,信息濃度是非常高的,這跟聽來、看來的道理很不一樣的。如果只是想象中的期待,而沒有新行為帶來的新經驗,改變就很難發生。

新年目標一般都很抽象、有點遙遠,書裡把它稱為"期待的好處",而現實的經驗則是具體的,發生在當下的,能直接感受到的。

比如讀完一本書,需要幾個小時甚至幾天的全神貫注的閱讀,而能否在讀書前玩10分鐘的遊戲呢?

讀完書確實有收穫,但發生在幾天之後,根據書的內容、難度、個人經歷、興趣等,有什麼收穫還不一定,對自己能夠有多少影響也不好說。而玩10分鐘遊戲,發生在當下,興奮又刺激。

感性的我會勸說理性的我,先玩10分鐘唄,多大點事。但10分鐘的沉迷,通常會連玩1小時不撒手。之後久久不能從遊戲中出來,而時間馬上要到半夜12點,讀書則太不刺激,明天再說吧。

Action:

解決辦法就是創造新經驗,最近參加21天玉米讀書會,600元契約金,打卡1天拿回30元,21天全勤還可瓜分別人的違約金。

讓自己不拖延地完成一天的玉米讀書打卡的辦法:

  • 想想今天要掙30元,相當於兩頓工作餐,口水要流下來
  • 泡好一大杯紅茶或咖啡
  • 打開電腦
  • 佈置一個舒服的環境,坐下
  • 拿到書,打開它,翻到上一次的位置,想一下,先讀7頁,告訴自己並不難
  • 打開有道雲筆記,閱讀書上的7行字,原封不動地錄入7行字
  • 好了,剩下的交給理智的我吧,進入狀態之後,一般能夠完成這一篇筆記
  • 最後一步,提交到微信讀書打卡群


心理免疫X光片

心理舒適區不是指熟悉的環境,也不是指心理很舒適,而是指人應對環境的固有的方式。

內心想改變,但舊經驗的力量是強大的,讓我們待在舒適區不肯出來,以獲得某種控制感。

給自己做一次心理免疫的X光片,四個步驟:

  • 寫下希望達成的行為目標
  • 找出與目標相反的行為
  • 這些行為有哪些潛在的好處?
  • 這些行為背後,內心有哪些重大假設?


Action:

給自己做一次心理免疫的X光片,馬上就做。

1)希望達成的行為目標

想主動與上級領導或其他平級領導間進行溝通,獲得公司的人員、設備或資金方面的一些資源傾斜,讓自己負責的項目能夠取得不錯的成績。


2)找出與目標相反的行為

平常裡不敢打電話與領導溝通,當面溝通時也匆匆2分鐘說完,集體開會時也不願意發言,上級領導並不真正瞭解自己當前項目的進展、存在的問題等細節內容。


3)找出這些行為有哪些潛在的好處

避免了溝通過程的尷尬,不談問題,當然不會被領導拒絕。


4)這些行為背後,內心有哪些重大假設?

在處理工作事務的同時,也會給自己的生活上帶來一些好處,怕被領導知道。

如果自己的某個建議被領導拒絕,會有點尷尬,不好意思。


把這些內容寫下來的過程,好像也發現瞭解決辦法。自己所擔心的事情並不是多麼可怕的事情,即使被領導拒絕也損失不了什麼,可以提前把想彙報的事情列出一個提綱,或者專門約領導一段正式的時間,用PPT彙報清楚。內心的真實想法直接說出來,做真實的自己,將來項目開展得會更順利。


檢驗人生假設、小步子原理

找到內心限制自己做出改變的重大假設,嘗試做出一些改變,一週五天,可以在週一、三、五保持原樣,週二、四改變一下。驗證一下,自己的新行為真的會引發那些想像嗎?

改變的時候要運用小步子原理,小步子原理不是一個讓我們獲得最終成功的策略,而是一個讓我們有所行動的策略。它的重點不是結果,而是此時此地的行動,專注於當下能做的事情上。努力控制你所能控制的事情,並接納你不能控制的事情。

邁不出第一步,是由於內心有一種重大的假設,運用小步子原理,改變一點點,看看內心害怕的事情發生了嗎?

Action:

不敢於上級領導面對面溝通,需要做出改變,把要表達的內容逐字整理出來,然後表達出來,不會有什麼最壞的結果發生。


培養環境場

讀書踐行筆記《了不起的我》:控制自己能控制的,剩下的交給上帝

"場"是什麼?是包含大量行為線索的環境。快樂分兩種,消費型快樂和創造型快樂。消費型快樂是消費別人創造的產品,滿足表面的感官刺激和生物性需要,比如打遊戲、刷抖音等,消費型快樂之後伴隨著空虛感。而創造型快樂是創造自己的產品,發揮自己的才能。

一個人在某個空間裡做的事情越純粹,越持久,這個空間的"場"的力量就越強大。

Action:

既然知道讀書有很多好處,就要在自己的家裡打造一個讀書的"場",培養這個場的力量,讓其它的娛樂與這個場徹底無關。當你進入到這個場的時候,就會拿起書,放鬆,享受,不自覺地讀起來,寫上幾筆。

嘗試在自己的家裡打造一個讀書的"場":

  • 最近正在看的書整齊地放在一起
  • 自己喜歡的方格本、熒光筆和簽字筆放隨手可及的地方
  • 旁邊有一個放咖啡或茶的地方
  • 一個舒服的沙發,可以讓整個身子躺進去
  • 一盞閱讀燈,不亮也不暗
  • 不讓視線能夠看到手機、平板和電腦這些干擾源,把它們放在遠遠的地方,徹底地靜音


情感觸動

每次面臨改變,我們都會自動分裂成兩個自我:一個是上進的正義的自我,一個是墮落的邪惡的自我。上進的自我總是責備那個墮落的自我,而墮落的自我經常感到無地自容,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焦慮和內疚就由此產生。

而焦慮和內疚並不能推動大象做出改變。越是自責,就越容易放縱自己,陷入"放縱--自責--更嚴重放縱"的惡性循環,從而破罐子破摔。

用愛來推動大象做出改變。


Action:

自己也有這樣的感覺,內心在遇到一件事時,會分裂出兩個自我。

比如,拖延症,明明知道不好,自責和內疚,但就是拖延,遲遲不動手。

如何用愛來驅動自己的改變呢?

遲遲不願動手一件事,內心有畏難情緒,比如領導交待的一項任務,自己一點思路也沒有,不願踏出第一步。可以提醒自己,現在時間來比較充裕,說服自己先做5分鐘,面對一個問題,從最容易的部分,從自己第一眼就想到的細節入手,把思路寫下來。

第一步做出之後,經常會發現,實際情況並不像想像的那麼可怕,總可以寫出某個方案,雖然方案並不完美,但足可以交差。

面對困難,不是自責,而是用正義的我鼓勵邪惡的我,將一次困難的任務看作一次挑戰和提升的機會,自己在創造一件事物,這種快樂和提升是其它活動換不來的。聽起來就是雞湯,不知道是否管用。


第二序列改變

內容的改變,是第一序列改變,而應對方式的改變,則是第二序列改變。

"接納自我",接納不完美的自我,捨棄對"完美自我"和"完美世界"的幻想和執念。

"森田療法"是指,不要糾結於自己的問題,而要把它當成生存的常態,轉而專注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這才是"接納自我"的真諦。

放下自己的焦慮,不盲目追求改變。最後,還要想一想,我們想要改變的努力,有沒有打斷自然發展的歷程?


第一章一直都在談改變,但最後一節提醒讀者,改變本身是一把雙刃劍,你真的需要改變嗎?你的改變有效嗎?單單改變一些內容,並不改變應對問題的方式,有時沒有用,反而形成了惡性循環。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別刻意去改變,可能自然發展就需要這個過程,去專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可能就沒那麼焦慮了。

嘗試改變一段時間之後,反思一下,這種改變有效嗎?問題有改善嗎?還是加重了?去接納不完美的自我,慢一點,少做一點,可能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第二章 推動思維的進化

讀書踐行筆記《了不起的我》:控制自己能控制的,剩下的交給上帝

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我們頭腦中慣有的組織和加工世界的方式。心智模式的作用,一能塑我們的經驗,影響我們的情緒,二能引發行動。

有兩種心智模式,一種是成長型心智模式

,努力面對挑戰,解決問題,積極探索世界,促進自己成長,不需要考慮慮別人的評價,完全是自主自發的。

另一種是防禦型心智模式,迴避可能的傷害,縮減自己的活動空間,不願探索世界,不願面對必要的難題,太在意別人的評價。

同樣一件事,可以朝積極一面思考,也可以想得非常悲觀,從而引發不同的情緒,並且帶來不同的行動。一件事,如果長期能夠促進自己成長,就是值得去做的,不用太在意別人的評價。


防禦型思維的表現之一:僵固型思維

能力並不是最重要的,努力比聰明更重要。一個人的能力並不是固定的,可以通過努力來提升。因此,在孩子教育的問題上,表揚孩子付出的努力,比表揚孩子聰明更利於孩子將來的成長。

遇見別人的批評,不要理解為對自己的評價,而要看成對新技能提升的又一次機會,你不需向別人證明自己很聰明,有能力,時刻記著自己的目標是努力學習新技能,提升自己。

提升自己,不斷成長,是自己不斷追求的目標。世界經常會給我們出一些難題,就是讓我們有成長的機會。遇見不順心的事,會發洩情緒,會沮喪,會難過,但就此停止,就在今天停止,生活還要繼續,明天繼續迎接新的挑戰。


防禦型思維的表現之二:應該思維

不去認識真實的世界,反而讓真實世界臣服於頭腦中已有的規則,並在世界不符合頭腦中的規則時,表現出怨恨、焦慮或者沮喪。

應該思維還可細分為兩種,一種是對他人的應該思維,一種是對自己的應該思維。

總看著孩子不聽話、不順眼,總覺得同事對自己不熱情,都是應該思維。這個與內心的願望有所不同,如果不能容忍現實與願望不致,就是應該思維。真實的世界本來就有很多不公平,人生就有很多苦難和不如意,接受現實,不能奢望現實一定會遷就自己的美好願望。

對自己的應該思維,妄圖創造一個理想的自我,是對自我的暴政。想追求上進本身沒有錯,但強加自己身上,認為自己應該努力,應該讀書,應該健身,可能讓自己陷於更多的自責。

看看真正努力的人是如何做的?他們心中往往有一個想實現的目標,但他們並不關心自己努力不努力這件事。把注意力放到做事上,只想把事情做成。這時候,努力是一種自發的狀態,是創造活動的副產品。

找回自己的感覺,做出自己的選擇。


Action:

分析一下自己有哪些應該思維:

孩子的教育方面,存在著對他人的應該思維,感覺孩子應該怎樣怎樣,如果孩子不那樣做,心裡就不高興。

對自己也存在應該思維,認為不應該虛度時光,當自己晚上刷劇、看手機、打遊戲,把時間揮霍光的時候,內心又不斷地自責。

自己要做的事,不是努力,而是想達成的目標上,再把目標細化成非常小,非常容易達到的小步驟上,關注於做事上,別管努力不努力這種表象,問題可能就解決了。


防禦型思維的表現之三:絕對化思維

絕對化思維是指看問題太絕對化,總說再做什麼都沒用了,也稱為習得性無助,是抑鬱症的主要根源。

人類擅長在一些事件之後總結規律,遇到挫折和傷害時也會把這個防禦範圍擴大化,得到"再如何努力也都沒用了"這種絕對化的結論。

三種傾向:

  • 永久化(永遠都不行)
  • 普遍化(整個世界都在與我作對)
  • 人格化(都是誰誰的錯)


與防禦型心智模式相反的是成長型心智模式,發展成長型心智模式的三種方法:

1)目標導向的創造性思維

2)思考行動的控制的兩分法

3)直面現實的近的思維


這裡作者拿河水的流動做類比,畫了一張圖。

讀書踐行筆記《了不起的我》:控制自己能控制的,剩下的交給上帝

如何獲得持續不斷的行動的動力?還得有一個目標,看清現實與目標之間的差距,如果是內心熱愛的,想要實現的東西,就有創造它的強烈的慾望。


控制的兩分法

努力控制我們能控制的,而不要妄圖控制我們無法控制的事情。

想做的事情一大堆,分清楚哪些是自己能控制的,哪些是不能的。然後把注意力聚焦在能夠控制的那部分。


近的思維

近的思維,就是與現實接觸,關注真實的,正在發生的、近的事情。

掌握近的思維的三個原則:

  • 用描述性的語言而不用評價性的語言。認真地觀察細節,而不是籠統地評價
  • 問具體的問題,而不是抽象的問題
  • 關注現在能做的,而不是事情的結果


當焦慮的時候,問自己兩個問題:

  • 我現在能做什麼?
  • 我願意做嗎?


第三章 發展關係中的自我

讀書踐行筆記《了不起的我》:控制自己能控制的,剩下的交給上帝

人無時無刻不在關係之中

在不同的關係中,自我是不同的。決定我們行為的是我們所處的關係,而不是我們的個性。

一個人與他人的關係,決定了他的行為。愛人之間說話的方式和內容,一般朋友之間,要好的朋友之間,說話方式會完全不同,回答某些問題的方式也不會一樣。在這些不同人的面前,會展現不同的自我。

從關係的視角出發,思考問題的維度會發生重大轉化。一些看似無解的問題,用關係的視角就有了合理的答案。


關係中的角色

角色影響我們的行為。人生如戲,有時我們扮演一個角色時間太長,入戲太深,就把這個角色當成唯一的自我。

調整角色的三個方法:

1)在回答對方的一個問題之前,想想相互之間的角色,對方把我們放在了一個什麼樣的位置和角色上?我們是否接受這個角色和位置?

2)如果我們和別人相處有點彆扭,就要想一想,是不是我們的位置和角色有問題?

3)如果我們對於一個人有期待,不要在言語上要求她,而要像我們期望她的樣子那樣對她。當然,前提是這個人一定有值得期待的一面。


Action:

同樣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問起,我們的回答都可以不一樣。針對不同的角色,沒必要知無不言,有些話可以不說。

一個陌生的人諮詢一個加密資產投資問題,不能給出直接的答案,一方面不熟悉他的背景,會錯誤的指導。另一方面,雙方之間的角色定位不需要這樣。

而一個經常見面的朋友,就需要給出更多的建議,還要帶有更詳細的解釋。


關係的語言

人們在溝通時很少說關係,只會說各種事情。人們會本能的迴避關係的表達,而通過溝通一些表面的內容來進行隱晦的表達,如果不能理解這種關係的語言,就會造成誤解的加深。

在討論問題時,要學會"聽"和"說",而不是隻是簡單地討論一些字面的意思。沉默、轉移話題等辦法並不能解決問題,必須直面這些關係,從關係的角度來回應別人說的話。

Action:

以後交流的時候,還要認真聽一聽語言背後的意思。


關係的互補

三種典型的不健康的互補關係:

在家庭或生活中,一個變得特別能幹,而一個人變得特別不能幹。

系統通過把某一個人變成有問題的人,來維持系統的平衡。

角色錯亂。系統中某個人承擔了另一個人本該承擔的角色。


Action:

以前只重視孩子的學習,媳婦在家裡太能幹,結果孩子在家務方面什麼也不會。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時,給孩子說,如果遇到什麼困難,我會幫助你,平常的時候讓她自己去處理。


都是你的錯

關係中,每個人都是彼此的原因,每個人又都構成彼此的結果。關係中的雙方就以"循環因果"的方式相互加強,併成為這種互動關係中的受害者。

把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做自己能做的事,承擔自己在關係中該承擔的責任,而不管別人怎麼樣,也不管結果會怎樣。通常情況下,當自己改變後,對方也會有所調整。


Action:

有問題時,先從自身找原因。關係中的我們互為因果關係,不斷循環加強,最後成為了如今的樣子。從自身出發,別試圖改變別人,做自己能做的。


都是我的錯

無論出於什麼樣的善心,助人者與求助者之間都應該有邊界,在幫助別人的時候,警惕好心突破了邊界,損壞了彼此的關係。

"都是你的錯"和"都是我的錯"是一種互補關係,關係的一方會變得越來越憤怒,另一方會變得越來越抑鬱。雖然關係的兩方都不舒服,但常常無法改變。


Action:

幫助別人也是有邊界的,盡了自己的善心,剩下的事情就看別人的造化了,太強求反而傷害了雙方。


關係糾纏

關係糾纏經常發生身邊很近的人身上。這種糾纏一開始都是對對方有好感和很高的期待而開始的,慢慢的,這種期待變成了對對方的要求,而對方總不能滿足要求。一段良好的關係,因為靠得太近,變成了互相傷害。

所有的糾纏,究其本質,都是不願承認對方與我們有所不同,也不願就此放手。

forgive,不是給對方寬恕,而是給自己空間。


Action:

對孩子要求太多,對愛人要求太多,當這些期待無法滿足時,就會變成互相傷害。需要從自身入手,承認雙方的不同。


如何變得更成熟

自我在人際關係中的發展,通常會經歷三個階段:自我中心階段、他人階段和獨立階段。

到達獨立階段時,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分清楚什麼是別人的課題,把自己和他人分開,還能夠理解他人,同時尊重自己。

一個獨立的人,當他遇到麻煩或心情不好時,不再對親人、朋友、同事懷有"理所當然"的期待。他可以求助,這是他自己的課題。同時他知道,別人幫不幫他,是別人的課題。從獨立的那天開始,他就失去了抱怨的理由和資格。

別人沒必要一定對我們好,才有了感恩的理由。

遇到一段關係需要處理時,拋開身份、責任和義務,自由地做出選擇,是不得不做?還是自發的呢?


第四章 走出人生的瓶頸

讀書踐行筆記《了不起的我》:控制自己能控制的,剩下的交給上帝

創傷後成長

挫折和禮物是相約而來的,如果沒有挫折,我們就不會發展出適應這種挫折的能力和智慧。

成人世界有三個隱秘的天真的假設:

  • 世界是友善的
  • 世界是公平的
  • 世界是安全、可控、可預測的

遇到挫折與創傷,去經歷它,去面對它,去治癒它,這個過程者是重要的。


故事:賦予經歷意義

面對挫折,可以有兩種故事,一種是挽救式的,結局是正能量的,一種是汙染式的故事,以悲慘的結局收尾。

我個人比較相信自證預言,內心相信什麼故事,故事就真的會向那個方向發展。

編寫故事的過程,就是自我發現的旅程。沒有什麼路是一定的,重要的是,我們在藉著走這些路修煉自己。


第五章 繪製人生的地圖

讀書踐行筆記《了不起的我》:控制自己能控制的,剩下的交給上帝

自我發展的兩個大的階段,人生的前半段是收集階段,以自我為中心,另一個是分發階段,更多地去關心他人。

青春期

15歲~25歲之間,身份認同階段,這個時候活得非常自我,尋找"我是誰"的答案。

成長起來的一個顯著標志:對自己負責,學會容納矛盾。


成年早期

25歲~35歲之間,建立親密關係,職業認同。

職業的三個層次:生計、事業、使命。

職業認同的標誌:勝任感、承諾、報酬、滿足感。


中年期

35歲~60歲之間,害怕衰老,因為生命中的可能性正在一點點消失。

不在乎別人的評價,遵循自己的內心。

關心下一代,從他人的成長中獲得新的可能性。

渡過中年危機:

一是家庭中的繁衍感,奉獻式的愛,而不是佔有式的愛。

二是家庭外的繁衍感,創造性的工作、傳承、回報社會的使命感。


老年期

60歲之後,對人生的整合。

回顧人生,找出一種意義來源。

把自己納入更大的人類群體中,把自己看作是某種演化進程的一部分。

現在遇到一個問題時,可以這樣思考:

設想自己正躺在床上,是那位垂垂老矣的老者,會做出如何的決定?

我做出的主要改變

1)制定了2020年度目標

2)培養讀書的環境場

3)積極、大膽地嘗試與領導進行溝通

4)控制自己能夠控制的,剩下的交給上帝

5)有問題時,先從自身找原因。從自身出發,別試圖改變別人,做自己能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