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詞詞賞析之《雨夜寄內》

唐 李商隱

李商隱離開京都,來到巴蜀後,接到妻子的來信。妻子的來信問他什麼時候回家,於是寫下了這首詩。

古詞詞賞析之《雨夜寄內》


原詩如下: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詞語淺析:

"寄內“,寄給妻子。"內”,即內人,妻子。

"巴山",大巴山,在四川東北方。

"何當",何時能夠。

"剪",剪去燈花,讓燈更明亮。

"卻",再的意思。

試譯如下:

你問我什麼時候回家,

我的歸期還不知什麼時候呢!

這大巴山的夜雨,

淅淅瀝瀝地下個不停,

漲滿了秋天的荷池,

不知道什麼時候,

才能與你一起,

依在西窗之下,

與你同剪燈燭,

共話別情。

等到那一夜到來之時,

再向你傾訴,

在這巴山秋雨的夜晚,

思念你的縷縷情思。

古詞詞賞析之《雨夜寄內》


這首詩有兩個題目,一個題目是《夜雨寄內》,另一個題目是《夜雨寄北》。由於題目不同所"寄"的目標也就截然不同。"寄內"顯然是寄給妻子的。而"寄北"則可能是朋友、熟人或親戚了。我是按"寄內"來淺析的。因為古時的文人墨客,特別是詩人,出仕,或者旅遊者居多,離家久了念親人,又是在秋天的夜晚,獨自外出,秋天本就涼冷起來,加之秋雨綿綿,這情,這景,這涼寒更加增添了遊人傷秋之感。

"巴山夜雨漲秋池",別離的歸思悽苦盡顯句中。詩人從眼前的景象想到他日夫妻重見,西窗並依,剪燭而話,以西窗共話的溫情,反襯巴山秋日夜雨之寒涼,他日同樂反襯今日之孤苦,書問詩答,一虛一實,跌宕起伏,更加增添了詩的綿綿的情絲,和藝術手法。

七律和七絕其格律是非常嚴格的,一般來說要避開字面重複。這首詩僅僅二十八個字,"歸期"與"未有期”在同句中出現,以現在思未來,離別的悽苦與相見的歡樂交織在時空中。巴山夜雨"重複出現在第二、第四句,讀起來並無重複之感,並且創造出相互照映的藝術效果,這種創作手法在律、絕中很少見到,而且以詩作為回信的寄內之作,匠心獨到。是一首別具一格的優秀作品。

古詞詞賞析之《雨夜寄內》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立即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