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賞析:體會詩聖杜甫的史詩風采及愛國情懷

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晚年之作

提到杜甫,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什麼呢?是他的情懷,不同於李白的放蕩不羈,也不同於白居易的閒適淡然,杜甫的詩歌中往往夾雜著濃烈的情緒和憂國憂民的思想,讀他的詩最能體現出安史之亂後人民水深火熱的生活狀況,為我們瞭解當時的社會現狀提供了很好的史料,這也是為什麼杜甫的詩被稱作詩史的原因。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賞析:體會詩聖杜甫的史詩風采及愛國情懷

我們先來看一下這首詩: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賞析:體會詩聖杜甫的史詩風采及愛國情懷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為何如此備受讚賞?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杜甫晚年所作的一首詩篇,此時與杜甫離開人世還有四年的時光;杜甫之所以為杜甫,他的思想在這首詩中完美的體現了出來。整首詩可分為四段,前三段為寫實的鋪墊,講述自身所遭遇的狀況;後一段為理想的昇華,只要天下人民過的幸福快樂,哪怕我一個人住在這破茅草屋裡凍死也心甘情願了。杜甫的偉大在這裡體現的淋漓盡致。其憂國憂民的思想也在這首裡得到集中的體現。

創作者杜甫的人生經歷

我們不禁要想,世上這麼多人,為什麼只有杜甫有這種高尚的思想呢?其實這與杜甫的的個人經歷有關;現在我們重新走進這位偉大的唐朝現實主義的人生軌跡之中,去探尋杜甫思想的核心所在。

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同年,杜甫出生與一個名門士族,京兆杜氏。自幼,這個歷史上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就展現出了不同於常人的才華;“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這是杜甫童年時期的寫照。開元十九年,杜甫開始遊歷名山大川,而後回鄉參加鄉貢,落第。杜甫的父親時任兗州司馬一職,杜甫於是赴兗州省親,開始齊趙之遊,在遊歷過程中作出一首膾炙人口的《望嶽》,與許多年輕人一樣,心懷大志的杜甫年少輕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體現了當時他的滿腔抱負。

天寶三載,杜甫遇見了他的偶像:李白。二人開始共同遊歷;四年後,杜甫又去兗州與李白相會,兩人一同尋找仙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賞析:體會詩聖杜甫的史詩風采及愛國情懷

天寶六載,杜甫參加唐玄宗舉辦的考試,由於當朝權相李林甫的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所有士子全部落選。科舉行不通,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他開始轉投權貴之門,但是並沒有多大用處,客居長安的十年,杜甫真正的體會到了懷才不遇的感覺,此後鬱郁不得志,生活貧困,再無年少的輕狂。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杜甫倉皇出逃,不料途中被俘,此後一直輾轉與各地。乾元二年,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途中見到黎民百姓因戰亂流離失所,悲憤不已,感慨萬千,當即作下六篇不朽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乾元二年,杜甫漂泊四川,在此處開啟了他人生最後的篇章。在這裡他先後任職大小數個官職,作詩數量達到了高峰。《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也是這時所作。

公元770年,杜甫思鄉心切,但是生活困難,難以北歸,又遭遇戰亂,暴雨,最後在由潭州往岳陽的一條小船上去世。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賞析:體會詩聖杜甫的史詩風采及愛國情懷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藝術手法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經歷過盛世,體驗繁華;遭遇過戰亂,感受疾苦。想要讓百姓生活富足平安,憑藉自己的一己之力難以做到,只能通過寫詩來體現人間疾苦,反映社會不公,抨擊政治昏暗。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如果我可以讓天下人有一間屋子避寒取暖,我就算凍死又算作什麼呢?

這首詩第一節的五句,採用擬人的手法將秋風起勢的迅猛展現出來;“風怒號”,怒本是人的情緒,運用在風的描寫中更體現了風的急烈;茅草的四處飄落,跟體現出秋風來的突兀,與急切。“卷”“飛”“灑”“掛”“飄”一系列的動態,在讀者心中勾勒出一副連綿的畫卷。

第二節的五句,是第一節的延伸, 茅草被風颳走了,沒有辦法撿回來,在地上的又被南村的小孩撿走;“歸來倚仗自嘆息”,嘆息什麼呢?命運的不公還是生活的困苦,或許二者都有。

第三節的八句描寫了屋漏偏逢連夜雨的狀況;“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用環境的慘淡來襯托出自己內心的惆悵,而後從茅屋的破敗展現出整個國家宛如這破敗的茅屋一般,自己哪裡只是擔心茅屋的破敗啊,而是擔心整個國家的存亡啊!

最後一節乃是整首詩的高潮部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在這種時刻還能想到天下人,甘願自己凍死也要讓天下人吃飽穿暖,杜甫為何被後人崇敬,他的偉大在這時就體現出來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中華文明能綿延五千年,這些心懷天下的士子們,起到了無比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因為這些日人才讓中華文明如此燦爛輝煌並傲立於世界。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賞析:體會詩聖杜甫的史詩風采及愛國情懷


我們學習古詩,不單單學習古人寫詩的手法,更要感受古人的情緒,學習前人的優秀品質。中華文明正是在這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中,在四大文明古國已經滅亡了三個的情況下,我們仍可自豪的說出我們是中華文明的傳承者。相信杜甫如果到了現代,看到現在人民幸福,政治清明,定會安心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