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公元712年的一個春天,唐睿宗景雲三年正月初一,河南鞏義筆架山下,一個用磚石砌成的窯洞裡,一聲響亮的嬰兒啼鳴劃破長空。嵩邙山脈的峻秀,伊河洛水的大氣,中原厚土的深沃在這裡匯聚,伴隨著良好的家庭教育,這個新生兒後來成長為一代偉大詩人。
他的一生顛沛流離,憂國憂民,寫下了無數反映社會現實的詩篇,他的詩歌以詠史寫實的筆觸、沉鬱頓挫的詩風,深刻的反映了中唐社會的矛盾,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疾苦,他被後人尊稱為"詩聖",他的詩被後人尊稱為"詩史",他就是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
如今,杜甫出生的地方經過歷代修葺,已經建成為一座紀念性的園遊景區。
走進南瑤灣村的杜甫故里,只見一代詩聖的雕像傲然聳立於芳草碧蔭中,詩人俯首凝眉神情凝重,似乎還在為國事憂心。
在紀念館門口,許多前來瞻仰的學者名人紛紛奮筆疾書,留下了寶貴的墨跡,這些美麗的書畫和杜甫的詩歌一起安靜的陳列著,見證著千古詩聖偉大的藝術成就。
杜甫出生於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他的先祖杜預是西晉大將,文治武功十分了得,而他的祖父杜審言更是初唐時期的著名詩人。
家學淵源的環境,立功立言的傳統,對詩人建功立業抱負的形成產生了深刻影響。
杜甫自幼好學,童年時便展現了非凡的天賦。
六歲那年,杜甫觀看了一場京城著名舞蹈家公孫大娘舞劍器的表演,直到滿頭白髮的晚年,他對這段細節仍記憶猶新。
詩人描寫到公孫大娘起舞時就像后羿射落的九個太陽,像天帝駕著蛟龍凌空飛翔,她收舞時就像雷聲慢慢減退,像江海緩緩落潮,可見杜甫有著多麼超凡的記憶力和藝術感悟力。
七歲的時候,杜甫開始嘗試著寫詩。初唐詩人駱賓王七歲曾詠鵝,杜甫卻開口詠鳳凰。
鳳凰是吉慶祥瑞的象徵,聞一多先生曾說:"禽族裡再沒有比鳳凰善鳴的,詩國裡也沒有比杜甫更會唱的,鳳凰是禽中之王,杜甫是詩中之聖,詠鳳凰簡直是詩人自佔的預言。"
而後來的詩歌創作中,杜甫確實經常以鳳凰自比,這隻靈鳥寄託著他對國家興盛的願望。
十四、五歲時,杜甫開始在詩壇揚名,當時洛陽的文壇前輩稱讚杜甫的文才甚佳。
這時的杜甫經常與文壇的一些名流結交,通過引薦,杜甫結識了岐王李範和秘書監崔滌。
杜甫經常到他們府邸交遊做客,幾人擺酒論文相談甚歡。
不僅如此,杜甫還經常在那裡欣賞到使他過耳難忘的歌聲,那就是著名音樂家李龜年的演唱。
杜甫晚年漂泊時,曾經在異鄉重遇李龜年,故人重逢幾多感慨,他作下了詩歌《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隨著閱歷的增多,王孫府第的交遊已經不能滿足詩人增廣見聞的需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盛唐時期的知識分子都期望在讀書之餘能遊歷四方
開元天寶年間的盛世繁華,給詩人的成長學習都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而廣闊的世界更吸引著詩人走出家門開闊視野。
於是,年少的詩人背上行囊,開始了他長達十餘年裘馬清狂的人生壯遊。
杜甫少年時期總共進行了三次較大規模的壯遊,第一次便是歷時四年的吳越之遊。
二十歲時,詩人從洛陽出發經水路到達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告別南京後,詩人又先後來到蘇州紹興等地,他在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的墓前憑弔,在秦始皇南遊留下的歷史遺蹟中感懷。
他欣賞著江南風景的山明水秀,也感嘆著歷史烽煙的深邃悲壯。
結束了吳越一帶的漫遊後,詩人回到故鄉,準備參加這年在洛陽舉行的進士考試。
杜甫自視文才頗高,但考試的結果卻令人大失所望,杜甫名落孫山。
此時年青的詩人並沒有因考場失意而失去抱負,這一年,詩人又再次踏上旅途,開始了歷時五年的齊趙之遊。
在山東河北一帶,杜甫遊歷古國戰場登高賦詩,放馬射獵頗為快意。
在漫遊至東嶽泰山時,詩人不禁為那雄奇壯美的山川秀色折服,寫下了著名詩篇《望嶽》: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全詩意境雄渾,氣勢磅礴,在煉字上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詩句既展現了泰山雄偉高昂的博大氣象,也展現了詩人的凌雲壯志和廣闊胸襟。
公元741年,杜甫結束了齊趙的漫遊,從山東返回洛陽。
在洛陽居住的幾年中,發生了兩件對詩人來說具有重要意義的事,第一件便是與司農少卿楊怡的女兒成婚,婚後夫妻二人感情甚篤,白頭偕老。
杜甫的結髮妻子在他日後的流亡生涯中,始終不離不棄,忠貞不渝。
而第二件重要的事,便是在一個生意盎然、萬物復甦的春天裡,杜甫遇到了生平最惺惺相惜的忘年之交,那就是被唐玄宗放還而途經洛陽的李白。
時年李白四十四歲,已經是名滿天下的大詩人,因得罪朝廷權貴而被罷免官職,逐出長安。
當杜甫得知李白要去梁宋漫遊,便相約一同前往,在東都又遇見詩人高適,三人登上吹臺也就是現在的開封禹王臺,飲酒放歌,好不快意。
回憶起這段與李白交遊的時光,杜甫詩中寫到:餘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
在一個冬天裡,杜甫要西去長安,李白也要重遊江東,二人在山東兗州分別。
臨別時李白作詩歌送別杜甫: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姑且幹盡了手中這杯酒吧,今後便各奔東西了,再會又不知是何時了。
杜甫一生中也曾寫下多首詩篇來追念李白,在這些憶故人的詩篇中,代表作便是《春日憶李白》: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何時才能再斟上一壺美酒,和老朋友細細品詩論文呢?
杜甫和李白一掃千古以來文人相輕的積習,他們惺惺相惜,一直被引為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型例證。
這兩位唐朝的偉大詩人,分別作為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詩派的代表,給後人留下了難以計數的精神財富,獲得後世"詩仙"和"詩聖"的尊稱。
郭沫若曾把杜甫和李白比作詩歌史上的雙子星座,誠如著名詩人韓愈所說: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到此,杜甫十餘年的漫遊生涯終於告一段落,此時的詩人已經從二十歲的少齡,步入三十多歲的壯年。
這些穿行南北放逐山水的歲月使杜甫豐富了閱歷,增廣了見聞,對於日後的詩歌創作產生了重大影響。
然而,盛世的繁華背後暗流湧動,政治的危機惡風滿樓。
在這一時期,杜甫僅僅流傳下來二十餘首詩歌,但卻是詩人步入詩壇的有力鋪墊。
接下來的安史之亂,一夜之間天翻地覆,伴隨著唐王朝盛世局面的終結,杜甫在攀登詩壇高峰的路上又將會遇到多少的艱難險阻。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