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甲午風雲》賞析

1962《甲午風雲》賞析

十九世紀末,日本帝國主義覬覦中華已久,頻頻在中國鄰海挑釁。1894年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鄰海內肆意挑釁、製造事端,對此,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鄧世昌主戰。以北洋大臣李鴻章、北洋右翼總兵劉步蟾、方伯謙為首的一方主和。李鴻章駁回丁汝昌與鄧世昌接應運兵商船“高升”號的請求,造成日寇得寸進尺,擊沉“高升”、“廣乙”兩艦。方伯謙恐懼,懸掛白旗逃跑,艦上水兵王國成抗命反擊,日艦中彈撤走後,方伯謙卻無恥邀功,並將王國成解甲為民。鄧世昌攜萬民折闖宴,怒斥日使顛倒黑白。朝廷被迫與日開戰,並起用鄧世昌。在海戰中,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劉步蟾貪生怕死,故意打錯旗號,致使北洋艦隊出師失利,旗艦被日擊沉。鄧世昌代替旗艦指揮作戰,率領“致遠”號官兵英勇戰鬥,擊中日旗艦“吉野”號,最後因彈絕,鄧世昌決定破釜沉舟,撞沉“吉野”號,但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官兵犧牲。

1962《甲午風雲》賞析

這是一部頗具代表的軍事題材影片。它以19世紀末中日甲午戰爭中豐島、黃海兩次海戰為主線,將這一歷史事件中人民群眾和愛國官兵反侵略、反投降的愛國主義精神表現的淋漓盡致,從而激發觀眾無限的愛國熱情。

1962《甲午風雲》賞析

作為一位民族英雄的形象,鄧世昌主動請纓、英勇善戰、氣壯山河的英雄業績是影片的重點。李默然以其剛毅深沉而又富有激情的表演,使這位愛國志士的形象成為我國銀幕藝術的典型形象之一。他不像以往的演員那樣聲情並茂,卻更加淋漓盡致的表現了這位英雄人物的愛國熱忱,感人至深。片中投降派李鴻章、方伯謙等形象,也因為演員把他們那種對對奴顏卑恥,對內頤指氣使的嘴臉刻畫的惟妙惟肖,而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62《甲午風雲》賞析

該片在處理中日甲午戰爭這一歷史題材時,追求凝重、明快、濃烈、深沉的藝術風格,充滿著令人振奮的浩然正氣與悲壯力量。影片尤其注重對意境的創造,在意境中烘托人物的感情。例如有一場戲中,鄧世昌請戰不成由天津回來,獨自在室內彈琵琶宣洩。導演把寄託滿腔悲憤的段落設置得有聲有色,顯示出了深厚的傳統美學功底,同時傳達出一種含蓄、和諧、疏密得當的意境及鮮活、洗練、韻味悠長的抒情色彩。

1962《甲午風雲》賞析

影片不但具有雄渾壯闊的風格,而且注重把人物設置於歷史背景之中。佈景和場面設計是再現歷史時空的重要手段,海戰千鈞一髮的時刻,天空都是陰沉的,這種陰沉絕不是夏日午後低壓的陰雲,而是凝重而深遠的,關乎國家民族命運的歷史思考。鄧世昌步入提督衙門時,導演還加入了京劇緊張的鑼鼓聲,與人物的步伐渾然天成,從音效上刺激了聽覺,製造了緊張感。

1962《甲午風雲》賞析

除了環境的渲染,導演還非常注重控制影片的情節發展節奏。影片不拘泥於歷史的真實,對情節作出適當改動的同時,保證了結構的錯落有致。此片的形象塑造和場面的描寫結合的非常緊密。情節環環相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場面的戲劇情緒也逐漸推高,通過每一個具有戲劇張力的場面一點一點把情感累計起來,在高潮處迸發,使人物和觀眾同時達到藝術和欣賞的極致。

1962《甲午風雲》賞析

《甲午風雲》展現的甲午戰爭的宏偉悲壯的場面,主題思想深刻,色彩濃烈,人物形象鮮明,富有個性,成為反映中國近代史題材影片的典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