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前,再讀歐陽修的這首詩,發現我們一直誤讀了兩個知識點

2020年的中秋節快到了。站在黑龍潭上,我又想起了歐陽修孤身一人在一葉孤舟上,思念遠在家中妻子的那首詩。詩題為《行次壽州寄內》。詩的原文是:

紫金山下水長流,嘗記當年共此遊。

今夜南風吹客夢,清淮明月照孤舟。

在網絡和報刊上,我讀過一些關於這首詩的解讀。這些解讀普遍存在兩處明顯的錯誤。這兩處錯誤,需要在2020年的中秋到來之際,加以糾正了。

這兩處錯誤都是地理位置:

1.紫金山指的是哪座山,難道真的是今天的南京紫金山嗎?

2.北宋的壽州,州治在哪裡?歐陽修當年是在哪一條河流上,乘“孤舟”,望月賦詩的呢?


中秋前,再讀歐陽修的這首詩,發現我們一直誤讀了兩個知識點


一、紫金山指的是八公山

如今的南京市有一座紫金山,山上有一座國家天文臺,名氣非常大。上小學的時候,老師在課堂上講解天文知識,我就知道這座山了。

然而,無巧不成書,天下總有一些巧合的事物。位於淮河中游的淮南市八公山,有一個別名,就叫做紫金山。這個別名,由於很少有人使用,因此,也就很少有人知道,好像有意無意地隱藏起來了。

八公山,是一處連綿幾十座小山峰的山脈,在其南塘一帶,蘊藏著一種特殊的石材。這種石材,通體呈紫色,其間夾雜著一些金色的流線,非常美觀,具有很強的觀賞價值。人們便稱這種石材為紫金石,而八公山也就被稱作紫金山了。

“紫金山下水長流”,是歐陽修《行次壽州寄內》的第一句。如果這首詩的紫金山,指的是如今南京的紫金山,那麼,就意味著,歐陽修是在長江上乘舟、望月、賦詩的。

然而,歐陽修已經在《行次壽州寄內》的詩題中明確告訴我們了,在詩句“清淮明月照孤舟”中也體現出來了。他是在位於淮河中游的壽州,在淮河水面上,乘舟、望月、賦詩的,並不是位於壽州治所幾百公里之外的長江水面上乘舟、望月、賦詩的。

歐陽修的這首《行次壽州寄內》中的“紫金山”,不是南京天文臺所在的那座山,而是如今安徽省淮南市的八公山脈。


中秋前,再讀歐陽修的這首詩,發現我們一直誤讀了兩個知識點


二、北宋的壽州治所是下蔡

我們知道,今天的壽縣就是古代壽州所在的地區。壽州治所與下蔡縣,相隔一條淮河。下蔡這個地方也曾長期在壽州的管轄之下。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特殊性。

在北宋時期,壽州的府治設在下蔡,壽州改名為壽縣。到了南宋的時候,壽縣成了南宋的壽州府,而下蔡縣這個地方呢,則是金的壽州府。這就是歷史上的南壽州、北壽州。

知道了這段歷史,我們就明白了:原來歐陽修的《行次壽州寄內》,就是在下蔡這個地方創作的,不是在我們今天所說的壽縣。

當時的壽州府治在下蔡縣。下蔡縣如今已經不再叫下蔡縣了,而叫鳳臺縣。用今天的話說,歐陽修的這首詩是在鳳臺縣寫下的。


中秋前,再讀歐陽修的這首詩,發現我們一直誤讀了兩個知識點


三、歐陽修在黑龍潭水面上觸景生情

鳳臺縣城的腳下就是悠悠淮河。從硤山口到黑龍潭,幾公里的淮河,曲曲折折,水深流急,有硤石晴嵐、龍潭映月兩處著名的景點,被列為壽州八景。

歐陽修創作這首詩的地點,一種可能是在硤山口,另一種可能是在黑龍潭。

在這兩處景點中,硤石晴嵐呈現的主要是白天的景象。如果歐陽修到硤山口去,在觸景生情之際,寫出夜間乘舟望月的詩,可能性不大。

而地處縣城腳下的黑龍潭,白天看起來景色平常,但是夜晚陰森可怖。在水面平靜的時候,一輪明月掛在高天之上,同時又倒映於水面,往往會使人觸景生情;有時水面上波光粼粼,撩撥思緒,從而使詩人產生孤獨感,進而思鄉、思人之情油然而生。

因此,歐陽修的這首《行次壽州寄內》,是在北宋下蔡城腳下的黑龍潭水面上,觸景生情的作品。


中秋前,再讀歐陽修的這首詩,發現我們一直誤讀了兩個知識點


四、歐陽修在孤獨中思念妻子

中秋夜是團圓夜,主要是與親人的團聚。蘇軾所寫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在小序中就明確地說“兼懷子由”。子由是蘇軾的弟弟蘇轍。歐陽修在中秋之際,孤身在外為官,思念他的妻子,寫下《行次壽州寄內》,乃屬人之常情。

“今夜南風吹客夢”,不免讓人聯想到南柯一夢的成語,一切都是煙雲,唯有與親人的情感才是真實的。

“清淮明月照孤舟”,明月只有一輪,小舟只有一隻,舟上的人,在歐陽修當時的思緒中,也只有他本人一個,而遠在家中的妻子,在深夜裡也是孤燈之下的一人。全詩凸顯了一個“孤”字。

在表達中,歐陽修用“紫金山”表現了感情的厚重。他對妻子的感情,比金子還要貴重,因為這裡不是一般的“金”,而是遠遠超越的“紫金”。

同時,歐陽修還用“水長流”表示對妻子的這份感情綿綿長長,天長地久;還用“清淮”“明月”表達了對妻子那份感情的無比純潔。


中秋前,再讀歐陽修的這首詩,發現我們一直誤讀了兩個知識點


五、看問題要看到它的複雜性。

我們在學習和工作中,往往被表面的一些現象,被一般意義上的公式、概念所誤導,而忽略了事物的複雜性、具體性和特殊性,對歐陽修《行次壽州寄內》這首詩在地理位置上的誤讀,就屬於此類。

任何一首詩,都是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和條件下產生的;任何一個事物,也都是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和條件下,產生和發展變化的。因此,我們對任何一件作品的理解,對任何一個事物的認識和闡述,都要搞清楚它的特殊性所在,而不能簡單地用一般的邏輯推理去推知。

這是我在2020年,庚子中秋到來之前的一點感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