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賞析

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賞析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宋·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這首詞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傾訴相思苦、離別情的詞。是李清照寫給新婚未久離家外出的丈夫趙明誠的,她訴說了自己獨居生活的孤獨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歸來的心情。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細膩的感情,細緻入微地描繪出真摯委婉的思想感情,讓人回味無窮。

我們重點分析一下這首詞是如何通過意象渲染一步一步剝繭抽絲,達到觸及人心靈深處的藝術效果的。

首先從這首詞的情感邏輯分析:

紅藕香殘玉簟秋”意思是:紅色的荷花衰了,荷葉一片連一片,密密地鋪滿了湖上或河上,象一大片玉席。一開篇就渲染出“凋零之意,無邊之情”的悲涼氣氛。

緊接著,“輕解羅裳,獨上蘭舟”,“輕解羅裳”這句起到了渲染的作用,表現了一種孤單的情緒,實際上是想自己秋遊,解脫一下寂寞的情緒。

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賞析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表現了盼望之情,盼望愛人捎信給自己,實際是思念遠方的愛人。越盼情越濃,那情感如月光充斥了整座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實際上是表達了失望的情感,因沒有得到遠方愛人的而消息而失望。

我們要注意詩詞中這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因有憂傷的思念,看到殘荷雖敗但還在,因為憂傷,才會看到殘荷,而不是盛開的荷花;

第二階段,由於思念所以才希望受到鴻雁帶來的錦書;

第三階段,終於失望了,沒有遠方愛人的消息,所以才“花飄隨水而去”。

剩下什麼?剩下相思。在何處呢?在兩個地方,就是眉頭和心頭:“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眉頭不展,心頭不去。

這就是這首詞從頭到尾整個的內在情感的發展關係。

我們再重新梳理一下:每一種情緒都是由外在引發而產生的,因看到殘荷而產生希望,盼望愛人的消息因雁而來、因月而滿,但最終卻沒有得到愛人的消息,產生失望,只能用“流水落花”烘托失望的情緒。

最後,非常無奈,無計可施,無法消除自己的思念之情, 只能在眉頭上消除,到心頭去消除。

整篇的情感的規則是:心隨象轉,象由心生,這是古人的哲學定義。

因你心中所想,你必然看見聽見。你有愛,見到雁,才會等愛人的情書。盼望“雲中誰寄錦書來”。 如果你沒有愛、沒有思念,你就不會等不會問。

心隨象轉,如果沒看見落花流水,也許就不那麼愁了。

因有“花自飄零水自流” 這個象,加深了痛苦失望的情緒,由此,想解脫 ,但又消除不掉, 這就是人與自然的對立,其中的本質是內心的壓抑與矛盾衝突,從這個衝突看世界,才能理解詞中的象、意之間的關係和邏輯。

人生的情感是有內在衝突的,有這個衝突才有詩詞。

因此,每一首詩詞立意的原則,首先要尊重內心的真實、心靈的真實,這是寫好一首詩詞的基礎情感。而這個意、這個心,必須要放置到一個環境之中去,然後,再從這個環境抓出一組象,來烘托和表達內心的情感。

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賞析


情緒是一種變化的東西,所以事件的變化過程是重點,通過寫一組事件,寫出變化、寫出情緒,這個總體思路框架必須要清晰。

總之,“意”就是心,“象”就是物和各種事件,“環境”就是社會和人生。只有把握好“意”、“象”和“環境”之間的關係,才能理解李清照這首打動人心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