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到的不一定是好的,得到的也未必是好的。這是為什麼?

超越夢想一起飛未來


很多東西都是未知的,尤其是不曾發生的事或沒有出現的東西,好與不好誰也說不準,人們認為的好與不好,都是一種猜想或假設。

一般來說,人們對想要而又得不到的東西,有一種未知的神密,便會在心中存在著一種崇敬和嚮往,於是才會覺得那是最好的。一旦得到了那個東西,就得面對那個東西真實的一切,那裡面的神密便會消失怠盡,好的不好的,正面的反面的,喜歡的不喜歡的各個方面就都呈現在眼前。這時候你心中的幻想就會破滅,一切的美好都變得到處充滿瑕疵。

所以,人們才說想要而得不到的東西才是最好的。其實這種好只是人自己的想象,並不是事物的本來面目,事物都是存在著多方面因素的,既不會全是好,也不會全是不好。

其實事物的好與不好不在事物本身,而在於得到和擁有它們的人,在於人的心境和態度,在於人如何看待和使用它們。也就是說,一種事物或一件東西的好與不好,不在於你是否得到了它們,而在於你的心境。人,才是一切的根源。


孟珍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卻有恃無恐,人性的貪婪和人心不足蛇吞象,慾望無窮無盡,永遠也無法滿足,這是一種極度偏頗的心理效應。

其實,這世間的一切,沒有嚴格的好壞之分,簡單的說,這是一種利己主義在作怪,得到的,凡是對自身利益有幫助的,就是好的,沒有幫助的,就是不好的,得不到的,滿足虛榮心的,就是好的,否則就是不好的。

我曾經也有這樣的經歷,那年上高中,愛上了隔壁的一個女生,可不敢表白,只是默默的暗戀,後來,這個女生和別人談戀愛了,我傷心了很久,可是沒多久,她們就分手了,我也沒有再去暗戀過她,情感這個東西,本與利息無關,只與心情有關,所以,從那以後,我就認為,她並不好,得不到的就不要,又不是什麼好東西。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有慾望的,慾望就是個無底洞,永遠填不滿,智者之所以為智者,就在於能剋制慾望,能夠自律,在自我滿足的同時,還能考慮別人的感受,所以,自律的人,是最強大也是最可怕的。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存在即是合理,任何一件事,都是有因有果的。

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珍惜所擁有的,不好高騖遠,不浮想聯翩,得不到的,並不屬於我,不可強求,得到的,那就是我的,既然來了,那就要珍惜,如此,安好。


靈犀之聲


這恐怕和人的貪婪心態有關。

得到的不珍惜,得不到的往往掛懷於心。就比如到新華書店買書。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想對他的獲獎作品《蛙》一睹為快。

可去了幾趟都沒買到,於是,買這本書的慾望日漸強烈。

等後來新華書店出售莫言小說系列的時候,火速趕到書店。翻閱翻閱的結果是一本都不買,因為,小說的題材都是選擇農村。

我曾經是知青,在農村插隊生活過,對莫言所反映的那個時代的農村生活,非常瞭解。反而喪失了購買興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