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本初中語文八下第一單元課文剖析講解

部編八下語文第一單元為重點課文《社戲》、《回延安》和略讀課文《安塞腰鼓》、《燈籠》,四篇課文主題都是寫“民俗民風”的。通過本單元的學習,我們可以感受到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文化習俗等。

部編本初中語文八下第一單元課文剖析講解

欣賞文學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

初中語文新課標在對閱讀的目標中明確提出——欣賞文學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略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這個要求也就是說,學一篇課文或文學作品,必須揣摩體會作者的獨特情感,把握作品的主旨。這也是中考閱讀方面的重要考點。

課文《社戲》,作者用飽含深情的文筆,通過“我”在月夜行船,從平橋村到趙莊看社戲的經歷,塑造刻畫了一群淳樸可愛的農家少年,描繪出一幅農村自由天地裡充滿詩情畫意的兒童生活畫,表現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品德,表達了“我”對勞動人民的深情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

部編本初中語文八下第一單元課文剖析講解

社戲夜航

魯迅一生理解同情農民,關心他們的命運,從文章的字裡行間不難體會到先生對農村和農村孩子深沉的關愛,對過去生活的懷念。如:對這樣的“樂土”,“一直到現在”“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戲”等等。

文中的人物也都寫得栩栩如生。我們重點體會作者怎樣用“雙喜”的言行來表現他的人物特點。從我看戲遇到波折,雙喜“大悟似的提議”看出他的“聰明”;從外祖母擔心都是孩子,雙喜大聲打包票所說的三條理由——“船又大”、“迅哥兒向來不亂跑”、“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可以看出他遇到問題時反應靈敏、考慮周到;從看戲時雙喜分析鐵頭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看出他的細心聰明;從回來時所說“以為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看出他的善解人意、替人著想;從"都回來了!哪裡會錯。我原說過寫包票的!”看出他是有擔當的人,做事有始有終。

另外本課的文題是“社戲”,然而,作者大部分筆墨都在寫戲外的生活,這是否離題了呢?我們可以這樣看,“社戲”是貫穿全文的繩索,作者所懷念的、覺得真正有趣的不是看戲本身,而是和“看戲”相關的人,通過寫貌似和“社戲”無關的事,表現了“我”和這群農家少年美好珍貴的友情,表達了我對童年美好生活的懷念與嚮往,所以沒有離題。

《回延安》是一首民歌,題目點明內容,簡單明瞭。詩歌採用“信天游”的形式(“信天游”是流行於陝西一帶的民歌),兩句一節,學習時重點要弄清兩個句子的關係,如並列關係(心口呀……灰塵呀……)、承接關係(手抓黃土我不放,緊緊兒貼在心窩上)、後句補充前句等等。因為每一節兩個句子組合方式、關係不同,所以雖然兩句一節,詩歌卻不呆板單調,一樣能富有變化,不拘一格。

部編本初中語文八下第一單元課文剖析講解

回延安

詩人用“回延安”的過程作線索,“回延安”表達了親人重逢的激動和喜悅;“憶延安”寫出對延安和延安人民養育之恩的感激;“話延安”與“祝延安”歌頌了延安的光輝歷史,流露出詩人要再次離開延安時的依依不捨之情。詩歌通過讚頌延安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偉大和建國後的巨大變化,抒發了對延安的眷戀之情。

《安塞腰鼓》通過西北漢子擂腰鼓的場面描寫,歌頌了生命奔騰的力量,是對高原生命的頌歌,也是對民族魂魄的禮讚。

部編本初中語文八下第一單元課文剖析講解

安塞腰鼓

《燈籠》中“燈籠”點明文章內容,同時藉由“燈籠”回憶往事,表現了“燈籠”對作者乃至對民族的意義。作者先從回憶童年與“燈籠”有關的故事、鄉情民俗入手,轉而頌揚古時將領塞外點兵、英勇殺敵的英雄氣概,藉由追憶歷史,表達出現時國難當頭,對時局的擔憂以及對未來的期望,抒發了強烈的愛國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