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棣:對抗疫情,除了貨幣猛藥,還需財政刺激

2020-04-15 13:54

4月10日,央行發佈社融數據。今年第一季度社會融資規模累計增加11.08萬億人民幣,比上年同期增加約2.5萬億。廣義貨幣M2餘額達208萬億,同比增加10%。其中,三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創造了單月5萬億的記錄。從歷史上看,這個貨幣增速比較高。對於市場擔憂貨幣放水過多,可能造成大水漫灌的問題,央行表示,儘管社融規模增長較大,但並不存在流動性淤積的問題,目前國內流動性仍比較適度。

其實,用貨幣量化來對沖疫情給經濟帶來的巨大沖擊,完全是十分必要和必須的,央行根本不需要如此謹慎。因為這是經濟的非常時期,當然需要動用非常手段,既然是非常的貨幣手段,就沒有必要按常規的貨幣政策標準來考慮政策的效用。在這個非常時期,各國央行都突破了常規的貨幣政策底線,全力對抗疫情引起的經濟下滑。特別是美聯儲,一改往日的保守、穩重甚至有些固執的貨幣管制風格,突然變得激進和絕決,下重手量化貨幣對沖經濟衰退的風險。

是不是美聯儲嚇昏了頭腦?開始有人以為是這樣。美聯儲幾次下重手,管治金融的風格大變,並不是幾天內的倉促決定,是因為美聯儲看到了經濟大蕭條的影子,這個背後是一大堆宏觀經濟歷史數據和現實數據的運算推演,並非一個人拍腦袋。

為什麼美聯儲擔憂歷史上1929-1931最至暗的時刻或將再現?第一,疫情已經全球化,什麼時候消亡,還看不見明確的時間表。這將造成全球投資界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風險,市場投資將會自動停止,金融活動將會僵化,這個時候需要活化經濟,貨幣量化當然是一個有力手段,美聯儲作為銀行的銀行需要站出來;第二,如果全球經濟停擺6個月,損失的不僅僅是表面上的GDP,而是全球產業供應鏈的壞死,這就像一個人腦溢血的人,腦溢血可能只有5分鐘,但它會造成人體某些系統出現器質性病變,恢復可能需要數年之久。如果6個月內沒有訂單,沒有現金流入,有多少企業會死掉?死掉的企業誰來頂上?因此,6個月的產業停擺完全有可能引起一場類似1929發生的產業大蕭條。美聯儲不緊張嗎?不出重手更待何時!第三,美國經濟和股市已經在高處,經濟的潛力發揮的已經差不多了,危機會引起雪崩反應,這個時候需要更大力量來刺激經濟。

猛藥是有道理的。問題是,光靠貨幣量化的猛藥還不足以對抗經濟衰退,效果更快、更直接的是財政政策,也就是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必須是雙管齊下,兩重猛藥。財政政策的思路首先是減稅,向中小微企業定向減稅,比如,企業可以直接憑訂單到稅務局進行減稅或免稅。對於失業和隱形失業人口,財政應當加大補貼的力度,直接加發失業救濟金。因此,我們看到西方發達國家在這次疫情中,都使出了財政和金融的十八般武藝。在財政救助方面,大多國家都直接給國民發錢。

政府增加開支,很難避免不增加財政赤字和發行更多當的政府債券。這樣當然會增加政府的負債,很多人會擔心政府負債程度會進一步加劇,引發其它問題。其實這也是一種動態和辯證的關係。首先,總體上看,中國政府的債務還處在一個可控的範圍內,並沒有觸及負債高危的紅線。其次,如果企業救助不力,大面積企業倒閉,財政未來面對的財政平衡問題會更嚴重,風險更大。現在通過提高政府的負債來挽救這些企業,事實上的效果肯定比按兵不動要好。總之,著重財政政策,用政府和國家的信用背書來幫助中小微企業脫困,相比貨幣政策,這也許是一條更實際和直接有效的方法。(作者是獨立經濟學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