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制型父母:社會助長的急功近利,還想要控制孩子多久?

你小時候,是否體會過被父母控制的感覺?他們以一句句的“都是為了你好”作為掩飾,然後擅自做主你的人生選擇?

許多人都會面臨這種情況,父母以“愛”的名義,強行的插手我們的生活,似乎我們不是一個自由平等的個體,而是專屬於他們控制的“物品”。

專制型父母:社會助長的急功近利,還想要控制孩子多久?

但我們並不是默默忍受,很多時候我們會用實際的行為與其對抗,但最終形成的並非一方的他妥協,而是雙方無休止的對抗。

這種管教與掙脫,束縛與自由的對抗,將會持續、貫穿許多人的一生,因為他們有著同一個“專制型父母”。

一、父母與孩子的對抗

“教你的孩子緘默,他便很快就學會說話了—富蘭克林”

許多情侶在婚前,便開始暢想婚後教育孩子的方式,而無論話題延伸至多遠,總會出現一個經典的問題:“你唱白臉還是我唱白臉?”

對於這種管理職責分配的問題,許多情侶理所當然的會進行討論,因為在他們便是從這種生活、家庭中成長起來的。

他們甚至於沒有考慮家庭教育中,是否要將父母的角色臉譜化,更沒有考慮過這種教育方式是否存在問題。

專制型父母:社會助長的急功近利,還想要控制孩子多久?

於是我們看到許多在青春期叛逆著高喊:“以後我絕對不會像你們一樣”的年輕人,在他們組建家庭後,徹底與他的父輩們一樣。

或許他們會說自己要與孩子平等相處,但原生家庭在他們身上留下了足夠深刻的烙印,這種烙印甚至是他們沒有覺察到的。

於是對他們來說,教育更像是一種管理手段,或者說是塑造手段,他們已經為孩子制定好了以後人生的道路。

正如美國心理學家鮑姆令指出的,那些依靠強制性教育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往往會表現出負面的情緒。

作為專制型父母,他們最終會迎來孩子“出乎意料”的,與他們產生對抗。

1. 預設:在專制型父母腦海中,有一個預想中的孩子,而他們教育的目的,便是將預想中的孩子變為現實。

2. 束縛:對於專制型父母來說,孩子是不具備自由意志的,他們輕飄飄的通過一句你還太小,還不懂,便可以將孩子的行為、思想扼殺,將其牢牢束縛。

3. 控制:當孩子出現與自己相悖的行為或思想時,他們會通過對孩子的處罰性措施,來強迫孩子知道“對錯”,從而實現對孩子更為輕鬆的控制。

4. 灌輸:得益於孩子的社會性尚未發展,他們可以將孩子隔離性的進行洗腦,將自己的對錯觀強加於孩子的思想之中。

專制型父母:社會助長的急功近利,還想要控制孩子多久?

二、來自於父母父輩的灌輸

如果有人問我,教育孩子需要哪一種資格,我會說那需要異乎尋常的耐心和適量的愛心——伊羅絲

其實,每一個專制型父母,在人生中的某一個時刻,都在強烈的反對與對抗著專制(正如現如今他們的孩子對抗他們一般)。

他們並不希望未來自己成為一個專制型父母,他們並不像預設、束縛、控制與灌輸,他們期盼著未來與孩子的平等對話。

但他們為何會失信於自己?為何最終他們還是成為了一名專制型父母?

專制型父母:社會助長的急功近利,還想要控制孩子多久?

01 急功近利

我並不認為那些專制型父母,在教育伊始便認定要對孩子進行打壓與控制,我相信他們在開始時,是希望尊重孩子的人格,並順從他們的自由意志。

但正如他們自己的父母一般,尊重孩子的自由意志意味著需要足夠的耐心,去等待孩子的成長、容忍孩子的錯誤。

如果說孩子的父母可以脫去社會性,靜靜的培養自己的孩子,可能他們會有著更為長足的耐心去進行默默的引導。

專制型父母:社會助長的急功近利,還想要控制孩子多久?

但他們從來不具備這種機會,他們必須抵抗來自於早教、來自於媒體、充斥著各個渠道的焦慮。

“別人的孩子已經會背100首古詩;別人的孩子已經學會了彈鋼琴;別人的孩子已經可以流暢的說英語”。

實際上,他們忽略了“別人家孩子”所付出的努力,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快速的成功,於是他們通過自己的人生處世哲學,對孩子進行了強硬的思想灌輸。

這便形成了專制的教育方式,他們將自己引以為傲的處事哲學灌輸給孩子,希望他們走向捷徑。

02 社會助長

如果說,我們的專制型教育是一種個例,我們對孩子的打壓與控制,是一種無法被他人理解的行為。

那麼我們會更好的認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之處,也會受到社會輿論的打壓,使我們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

心理學家扎瓊克提出社會助長的概念,指的是與他人共同活動、或是他人在場旁觀活動時,我們的活動效率會得到強化。

通常我們都是用這一理論,來解釋一些積極、向上的行為,但這並不代表著社會助長只會針對性的助長那些積極的活動。

專制型父母:社會助長的急功近利,還想要控制孩子多久?

實際上,專制型父母對孩子的急功近利,無法被自身察覺到的原因,正是由於社會中專制型父母的廣泛存在,導致的社會助長行為。

“當你說起孩子調皮,然後自己對其進行控制時,往往並不會遭到抵制,反而會獲得共鳴”。

當社會中的大部分人,都屬於專制型父母,也就意味著這成為了一種“合理化”的行為,專制型父母也從大部分人所組成的群體中,強化了自己的專職概念,畢竟“許多人都是這麼管理孩子的,必然有一定道理”。

三、如何建立一個真正的“家庭”

雖然社會助長,使專制型父母沒有意識到自己行為中的錯誤之處,但他們確實可以感受到孩子的不滿與退縮。

他們預想中的處世哲學灌輸,不僅沒有使孩子走上捷徑獲得更為快速的成功,反而使孩子走了許多彎路,造成孩子產生了多種負面情緒。

沒有父母希望自己給孩子造成負面的影響,因此對於專制型父母來說,他們要撇棄一些慣有的心理因素與行為方式,從而使自己真正的對孩子起到教育作用。

專制型父母:社會助長的急功近利,還想要控制孩子多久?

01 撇棄權威模仿

在成為專制型父母之前,許多人都品嚐過專制型父母帶來的苦楚,他們現在對孩子的控制,往往是來自於他們以前父母控制他們的方式。

這種行為與思想,並非通過基因得以傳遞的,而是在與父母的朝夕相處,束縛與對抗中逐漸形成的文化模仿。

而來自專制型父母的控制,使他們感到痛苦的同時,也不免產生了嚮往,對於無力反抗的他們來說,更希望獲取到這種控制權。

此時,父母作為家庭中的主導者,其對家庭成員強有力的控制,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權威,這種權威影響著我們產生了模仿的行為。

專制型父母:社會助長的急功近利,還想要控制孩子多久?

而當我們面臨孩子的“不服管教”時,便會不自覺地去模仿父輩的控制行為,本質上是希望通過模仿父輩行為,獲取到對孩子的控制權。

但這種控制權是虛幻的,它不過是根植於我們童年的一種創傷記憶,並不會使我們產生真正的控制權。

因此,停止對父輩的模仿,防止在耐心消耗過程中,尋求父輩虛幻控制權,是我們首先需要做的事。

02 理想、健康的家庭模式

“每一個人對其天然的自由所享有的平等權利,不受制與其他任何人的意志或權威—約翰·洛克”

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在書中提到,一個由高高在上的權威家長統治的家庭,子女則是在這個專制家庭中被“控制”的。

而他提出了一個理想、健康的家庭模式,便是家庭首先遵守共同制定的權利與義務,尊重每個人的自由與平等,並在此前提下,互相之間建立起和睦友愛的交流環境。

1. 尊重自由與平等:孩子並非查爾斯·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描述的那樣,僅僅是父母基因的延續,我們應該深刻的理解到孩子屬於獨立的個體,有著自由的意志與平等的地位,我們無權支配孩子的行為與思想,更無權為其制定強硬的人生軌跡。

2. 制定權利與義務:尊重自由與平等,並不意味著對孩子完全的放飛,我們必須與孩子共同建立一套基於雙方自主意願的處事規則,並且共同對其進行遵守。

“通過討論建立睡覺時間、孩子上學的義務與放學後休息時間的權利等等”

3. 父母的引導教育:我們雖然無權為孩子制定強硬的人生軌跡,但我們有義務對孩子提供分辨善惡的能力,並且為孩子提供多種人生選擇的方式,與其客觀的利弊說明。

專制型父母:社會助長的急功近利,還想要控制孩子多久?

“現在如果你想要學舞蹈,那麼可能要遭受很痛苦的過程,同時未來你可能很難成為一名舞者,不過舞蹈可能是你以後的對外展示方式。”

4. 家庭的團體互愛:我們並非要從一個專制的家庭,轉化為一個純粹理性的家庭,我們的規則制定是為了更好的尊重各自的自由與平等,當違反規則的情況出現時,我們更需要適當的考慮溫情的建立。

“孩子原本準備學習三年舞蹈,但在兩年時完全無法堅持,與其對孩子進行批評與指責,不如趁此與孩子探尋真正阻礙她不想堅持的原因,併為孩子提供鼓勵與選擇支持。”

四、慨嘆

我們年少時,總想建立一個平等、自由的家庭氛圍,我們幻想著與孩子以朋友的方式進行相處。

卻常常由於耐心的消耗與對捷徑的渴望,使我們如我們的父輩一般,成為了一名專制型的父母。

但這種專制型父母組成的家庭,往往是面臨著對抗與掙扎的,家庭中所有成員都無法從中汲取到生活的養分。

但改變從來不會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