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開始了,到底要不要給孩子報興趣班呢?

一方面想讓孩子過一個快樂的假期;一方面又讓孩子參加各種培訓班,趁著假期“充電”提升再加上攀比、育兒焦慮,總之省吃儉用可以,培訓班不能不上。

很多寶媽是這樣回應的:“可能現狀就這樣吧!沒辦法,大家都上培訓班你不上就會落後於同齡人。”

暑假開始了,到底要不要給孩子報興趣班呢?

家長焦慮,孩子疲憊

有家長說:“我月薪三萬,撐不起一個孩子的暑假。”紮了無數家長的心。

暑期育兒焦慮成為一種社會趨勢,真是聽者傷心,聞者流淚。

一切都以孩子的學業發展為重,寧願自己省一點,也要給孩子上各種興趣班。

孩子們也只能被動承受,結果往往是家長焦慮,孩子疲憊,勞神傷財。

只能說現在的孩子真的太累了,承載了父母的太多期望。


緩解焦慮,還孩子們的自由


正如專家所說,搶跑學習弊大於利,為什麼不試著迴歸理性,給自己給孩子一些喘息時間呢!

要不要報興趣班,小編收集了專家意見,家長可以看完後再決定。

重要的是人

其實興趣班只是輔助學習的工具,重點不是工具,而是使用工具的人

如果你有足夠時間,知道怎麼陪孩子玩,那麼家長就是最好的興趣班。

如果時間少,平時和孩子玩法不多,家長可以選擇興趣班。不過要注意,6歲以下選擇興趣班要以激發興趣為主題,而不是那種強化訓練班。

暑假開始了,到底要不要給孩子報興趣班呢?

激發興趣更重要

孩子還是一張白紙的時候,如何激發他的興趣?

在孩子特別小的時候,很大程度上還是依賴你,依賴家長給他的環境、跟他的互動。

家長“不經意”的舉動,就可能讓孩子對某些東西非常著迷。

比方說孩子可能對數字不感興趣。家長可以通過畫一些可愛的動物來讓孩子數一數、算一算,這樣他就會覺得很有意思。

暑假開始了,到底要不要給孩子報興趣班呢?

如果在過程中家長給到孩子很好的互動,及時回應,比如:“這樣你也會?”的驚訝可能對孩子來說是最好的激勵。

在潛移默化間鼓勵孩子,可能就會在他心中種下了興趣的種子。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他們的興趣愛好各有不同,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

只有孩子感興趣,他才會用心的去學習,得到提升。所以我們要努力的去發現孩子的興趣。

怎樣做到這一點呢?就是要花時間跟孩子在一起。

多觀察孩子,多跟孩子交流,多方位和渠道的去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發現他感興趣的點。然後由這個點出發給他報相對應的興趣班。

適合自己的才長久

在我們找到了孩子的興趣點,接著就應該在興趣班裡挑選適合自己孩子的機構。

第一,一個適合他的老師很重要。每一個興趣班之間教育方式是不一樣的,也不是所有的教育理念都適合我們的孩子。


所以在興趣班選擇上,我們需要提前去機構瞭解老師能否關注學生的個體化差異,在教學過程中是尊重孩子的創造性,還是一味的要求孩子照葫蘆畫瓢,是否只會教書不會育人。
第二,如果沒有時間、精力陪孩子篩選培訓班,建議家長們可以多網絡上看興趣班的評價,將機構的環境設備、資質牌照過不過關,先粗篩一遍。多對比幾家總不會錯。


最後,可以去預約一些興趣班的體驗課。

大部分培訓機構都有1—2節的特色體驗課,帶孩子接觸這些體驗課,你就能清楚的知道這家興趣班適不適合你的孩子、老師教學水平如何、學校氛圍怎麼樣,在報正式的課程時,你對興趣班有一個大概的估算。

幫孩子堅持一項興趣

很多孩子天生有好奇心,對新鮮事物有探索的慾望,他們的問題是往往“興趣”太多,變化又太快。

今天喜歡積木,明天喜歡跳舞,後天喜歡畫畫,看見別人玩什麼都喜歡,但並不長久,很快又不喜歡了。

好奇心是人們求新知的動力,我們應該給孩子多體驗、多嘗試的機會,看看他對什麼新奇的學習感興趣。

不過,只對新奇的東西敏感,產生想學習的想法,這只是第一步。

接下來,還要付出行動,不明白就不放棄,這需要一定的毅力,孩子需要家長的支持。

暑假開始了,到底要不要給孩子報興趣班呢?

當孩子對你說“媽媽,我不想再去那個興趣班了”,你不要著急,也不用強迫,

首先幫助孩子找到癥結在哪裡,幫他整理頭緒。這樣做,也是幫孩子一種思維方法,以後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可以用相同的方法處理。
你先問問孩子,”為什麼呢,是什麼讓你覺得不舒服?“有時候孩子回答不上來,你就要調用平時觀察到的細節,是哪一次上課回來就消沉了,是哪一項作業總是完不成,還是上哪個老師的課總是不樂意,再有針對性地提出具體的問題。
孩子有可能因為不適應某個老師的上課風格,或是在班裡跟小朋友發生衝突,或是覺得任務太難受到挫折,都有可能產生迴避的想法,需要具體問題具體解決。

支持孩子堅持下去,是孩子學習的外部動機,你還要促進外部動機向內部動機轉化。

因為如果孩子學習有內在動機,他是出於內心的需要而做這件事,他對學習的熱愛就不會消失。

內在動機在哪裡

內在動機是怎麼來的?

美國心理學家德西和瑞安認為,所有的人,包括孩子,都有三個基本心理需要:歸屬感、自主感和勝任感。

如果這三樣得到滿足,內在動機就提高了。

歸屬感,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無論結果如何,都能感受到你的愛、尊重和接納。

要是孩子學一樣東西,學得好,你就又誇又獎勵,學得不好,你就嫌棄責罵,那麼他對這種興趣班肯定提不起興趣。

自主感,就是讓孩子感到這件事可以由自己決定。選擇興趣班之前,就跟孩子討論。

當然,給孩子多一些的自主感,並不是說由著孩子,而是儘量讓孩子有可以選擇決定的感覺。

比如,練琴是一件枯燥的事,孩子很容易鬧著不想練。我們首先接納她的情緒,跟他說:“練琴的確不好玩,你覺得沒意思是嗎?”讓孩子感覺到家長是理解他的。

然後,再跟她解釋為什麼必須練琴,反覆、重複的練習是挑戰自己技能的坎,是獲得經驗智力的必經之路。

最後,可以給她一點選擇權,可以先吃飯再練琴,或者練完琴再吃飯。有了選擇,這個任務就沒那麼討厭了。

說到自主感,有個媽媽講了她女兒學英語的故事,是很典型的。

她說:寶寶上幼兒園小班,學校有英語課。一開始以興趣為主,寶寶挺有熱情的。

後來老師開始強制家長每天要監督孩子學習半小時,且21天打卡拍照,寶寶的學習興趣下降,後來根本就不想學了。


寶寶學習興趣下降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打卡這個儀式成了家長和老師的事。

寶寶自己並沒有理解和感受其中的樂趣,她反而覺得,學習英語是為了讓爸爸媽媽打卡給老師看,變成了她被動完成的任務。她的內在動機被破壞了。

最後說勝任感。勝任感至關重要,是指人們相信自己能勝任一件事情,認為自己“能做到”。

暑假開始了,到底要不要給孩子報興趣班呢?

當家長驚訝地對孩子說“這樣你也會”時, 他可能獲得一種勝任感,覺得“我好厲害,都讓爸爸吃驚了呢”,由此更加有信心。

孩子和大人一樣,對一樣東西能力越高,就會越感興趣。

當然了,如果堅持到孩子和你都非常痛苦,孩子一直提不起興趣,我覺得放棄也沒關係。

畢竟世界上有那麼多有趣的事,有那麼多領域可以開拓探索。你也不用擔心前面的學費白花、精力白費。

不盲目,不跟風,放下焦慮。讓暑假迴歸本來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