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五幸:工分,不堪回首的歷史印記(隨筆)

高五幸:工分,不堪回首的歷史印記(隨筆)

高五幸:工分,不堪回首的歷史印記(隨筆)原創

說到工分,現在的青年人象聽“天書”,不知其然,更不曉得所以然。

而對經歷過曾經的人而言,卻是記憶猶新,別有滋味在心頭。

工分,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公社化”時的產物。那時候“三級所有,隊為基礎”。公社、大隊管的只是方向路線方面的大事。而生產隊是獨立核算單位,自負盈虧,自主分配。

生產隊社員做活不發工資,只是記工分。到年終根據收成、收入按總投工數計算出工值對各戶進行決分。“秋後算帳”成語用此可能最為貼切妥當,是貫徹“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社會主義分配原則的體現。

我是市57中學初中69級畢業生(那陣兒沒高中),70年回鄉時就掙的工分。青壯男勞乾重活、技術活一天10分工,婦女、老漢一天是8分工,象我這樣的學生娃類似工廠裡的學徒,幹一天則是6分工。其中也有計件工分的,如推土、拉糞、起圈、割麥、挖包穀杆等這樣的活路,就是“記回回”“算畝畝”上工分。

“農民就是憑工分吃飯”。父親高富榮給我講起了工分的重要性,“工分記到本本就是錢,年底決分兌現。勞力多的、乾的好的能分上錢,娃娃多的、缺勞的就是“透支戶”,蝸蝸牛又是一年白受苦,只有盼著娃長大、來年好年景還帳了……”。

“太陽從東山背到西山,掙不下一盒寶成煙”(那時一毛九一盒寶成煙),就是那個年代收入的真實寫照。

儘管工分不值錢,但在那個時候人們把工分看的比較重,畢竟”透支戶"是件不光彩的事。我家有祖母、父親和我們五個”光葫蘆”七口人,在我和哥哥未回鄉之前,父親一個勞力養活七個人透支的結果是肯定的。當時回隊聽父親說家裡透支隊上近三百,看到我和大哥回來,他信心滿滿,“咱們父子三人一條心,今年出去到明年把帳扎清,就成了分錢的主了”!

父親的話鼓舞著我,為了多掙點工分,我不在滿足與老漢、婆娘為伍,掙那每天的六分工,而喜歡去幹“計件工”,不受時間約束。拉糞、打胡基、挖包穀杆、起牛圈……,只要與定額著嘴的活路我就去幹。

至今讓我記憶猶新是在村南油坊地裡挖包穀杆。定額挖一畝包穀杆是十分工,我年輕好盛,仗著腰軟,頭一天就挖了畝半,掙了15分工,相當日子工的兩天半。睡一覺醒來,骨頭卻象散了架,渾身軟綿綿地,沒一點點勁,這才知道了喇叭是銅鍋是鐵。父親心疼我,勸我歇一天。我嘴上“嗯嗯”應承,卻硬掙的爬起來,洗過臉,又去包穀地裡挖開了。

時值仲秋,無風,太陽火辣辣的,汗水流在被玉米葉子刷紅的臉和胳膊上,燒灼的難受,狗日的玉米蟲也興風作浪,蟄咬得我奇癢,那個滋味至死我都難以忘記!我一手抓著包穀杆,一手掄起小挖撅,憑著心勁,一根一根吃力的挖著,終於把一擺子玉米杆放倒了,熬到了地頭。

坐在地頭喝著涼開水,望著未挖的包穀杆,一個個張牙舞爪的,在向我挑釁。但我想到了工分,能替家裡掙工分拽一股繩,收穫喜悅的同時,心裡卻不免為自己的前途隱隱的擔憂,難道就這樣走父兄們的路,挖一輩子包穀杆嗎?

世上沒有什麼救世主,只有自己解放自己。人到了困苦田地,事出逼家,就會變得堅強。從那以後,我在地裡勞動的時候,口袋裡便多了一樣東西,閒時就翻翻,看看,看著看著,心大了起來,眼睛不再是小小的新寺村,而是多了對外面的花花世界的神往。看著看著,我心裡就有了寫的想法,把村上的好人好事編成快板,當時還不知道這還是個創作,只是自娛自樂,籍以打發無聊的生活。

秋季曬棉花,晚上要看場,這是有婆娘有娃的長者不願意乾的活。我想,在那兒睡覺都一樣,睡覺還能掙五分工,自告奮勇,便承攬了這一好差事。到年底,我這個半勞竟掙了快全勞的工分。

"經濟要翻身,單靠農業不行,還需要搞副業!”隊長高德義(我叫爺)在動員去西安治金建築學院“做工”的動員會如是說。隊上抽出三十個男勞去“做工”,木瓦大工2塊4毛2,小工1塊7毛2。給隊上交1塊錢記1個工。

我清楚的記得那幾年,新寺南村幾十號人在冶院做工,有一年決分後,村裡推回了八輛“飛鴿”,從商縣為年齡大的、家境不好的“剩男”,一下子娶回了九個“花不楞登”,使新寺村的人出門說話變得硬氣起來。

社會在不斷的向前發展,往事不堪回首,生產隊實行"工分"的那個年代,有著曾經過往的歷史印記,有著老一輩奮鬥拼搏的身影足跡,更有著現在讓人依戀和懷念的東西……。

高五幸:工分,不堪回首的歷史印記(隨筆)
高五幸:工分,不堪回首的歷史印記(隨筆)高五幸:工分,不堪回首的歷史印記(隨筆)
高五幸:工分,不堪回首的歷史印記(隨筆)

作者簡歷

高五幸,筆名:高五星,初中文化,西安市灞橋區新築街道新寺村人。自幼酷愛文學,曾經在新築公社、鄉鎮企業、灞橋區土地管理局工作過,現在新城區康復路市管所打工。20歲從寫新聞報導開始,創作的劇本“席筒相親”(與王韶之合著)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在省市主流媒體先後發表新聞稿件數百篇,曾經是中共灞橋區委中心通訊組成員,西安晚報通訊員,被西安晩報,中共灞橋區委評為優秀通訊員。陝西農村報網專欄鄉村作家、陝西省農民詩歌學會會員,法制文萃西部網特邀作家,灞橋區詩詞楹聯學會常務理事。

高五幸:工分,不堪回首的歷史印記(隨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