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正確的學習方式:你以為的學習,不過是一種勤奮的假象

論正確的學習方式:你以為的學習,不過是一種勤奮的假象


我的訓練營上有過這樣一位學員,每次我分享完後,他都特別主動,問我很多問題,私下還會跟我溝通他的很多想法。

當時我對這位學員的印象還不錯,加上我一向很欣賞能保持學習,主動爭取機會的人,慢慢的跟他的交流也就多了起來。

他從大學開始,人就非常活躍,經常參加校內的各類講座,湖南的大學生培訓組織很多,大部分他都參加過,平常的大部分時間,他也都在看書和學網課。

當時我對這位學員的評價就是,嗯,很愛學習。

有一次聊到創業,我問他,你不是有很多想法麼?有沒有想過創業,自己做點什麼?

他馬上回答說,想是想啊,但是一直沒有找到好的項目。

我當時就奇怪了,大學校園裡的商機那麼多,而且他認識的人也不少,怎麼會沒有可做的事?

他當時的回答我現在都還記得:我覺得他們做的事都做不長久。然後他就開始跟我列舉,賣電話卡他覺得現在做的學生太多,市場飽和了。開個店他又覺得不夠有新意。總之就是他什麼都沒有嘗試過。

訓練營結束後,我跟這位學員斷斷續續有過聯繫,畢業後他去了對口專業的公司,拿著基礎工資,後來的工作經歷也並沒有很突出。



聽完這個故事,你是怎樣的感覺?

覺得我的這位學員眼高手低,只浮於表面的理論?

其實我們不必去笑話他,因為我們中的大多數人也是如此。

有多少人活在一種自我感動式的學習裡?然後感嘆,懂得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什麼是自我感動式的學習

看到好的文章立馬收藏,馬了以後慢慢看;

看到健身教學視頻,保存下來,等有時間了慢慢練;

看到有道理有內涵的文案,發個朋友圈,然後繼續追劇打遊戲;

數著自己讀了多少書,買過多少網課,參加了多少活動,認識了多少人。

每次我在訓練營分享完,立馬就有學員曬出他們的學習筆記,工工整整的特別好看。

可是呢?一個月以後這些人還記得多少內容?

他們不過是陷入在一種自我感動中,似乎收藏了就等於學了,做好整整齊齊的筆記就等同於學會了。

有些人可能會反駁我:參加完培訓我確實學到了不少東西啊,打開了我的很多認知。

但請你們仔細想想,學到那麼多知識點,有多少人會在他們的生活工作中完全運用出來?

大部分人得到的,無非是有限的知識信息+朋友圈曬圖+看起來勤奮的滿足感。



什麼是真正的學習?

真正的學習包含三個部分:輸入+內化+輸出


論正確的學習方式:你以為的學習,不過是一種勤奮的假象

說到這裡,你可能已經明白了不少。

這也是為什麼心理學家經過大量的實驗統計,發現大量的閱讀對學習是白費力氣,持續的閱讀只會讓人產生錯覺——似乎已經記住了。

因為大部分人的學習過程實際上只有輸入這一個環節。

輸入的方式有很多,我們接觸最多的學校上課,閱讀,都屬於輸入。

如果把我們的大腦比喻成一條細鏈,把知識比作一顆又一顆的串珠,那麼輸入就是往細鏈上串珠的過程。重複閱讀就像反覆把珠子串上細鏈,卻任由它們從鏈條的另一端掉落。

那麼怎樣才能讓串珠留在上面呢?沒錯,打一個結。

這個打結的過程就是內化的過程,接下來我想著重談一談什麼是內化。

內化的生理學本質是,形成新的神經鏈條

論正確的學習方式:你以為的學習,不過是一種勤奮的假象

我們經常會聽說,21天養成一個習慣,可很多人嘗試過後發現堅持了一個月的事,說斷掉就斷掉。事實是,如果你能不能在你的大腦裡建立新的神經鏈條並且強化它,多少個21天都沒用。同樣的道理,如果你能快速建立,可能都不需要21天就能形成一個新的習慣。

形成新的神經鏈條的一個好的方法就是檢索,檢索就是主動回憶某個事情的過程,我們經常見到的檢索其實就是考試。

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實驗人員安排了兩組八年級的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學習科學課的一些小知識。一組人仍採用老辦法,在老師的帶領下重複閱讀,但沒有測試;另一組人需要經常接受關於這些知識點的小測驗。一個月以後大考,凡是考到那些用小測驗來學習的知識點的時候,學生們的平均成績是A-;而在考察那些僅作複習但是沒有測驗的知識點的時候,學生們的平均分數為C+。

雖然學生們反感考試,但不能否認的是,考試確實能提升學習效果。

問題來了,為什麼很多人都反感檢索?

因為檢索是對大腦的審判,有時候你需要很費力才能想起知識,有時候可能怎麼想也想不起來,這種挑戰無疑會給人帶來痛苦。但是,學習越輕鬆,效果越不好。

考試很大程度是被動的檢索,但如果我們能在平常的學習過程中做到主動檢索,多去做自我檢測,你輸入的知識會被內化的更好。

在這裡給大家提供一些內化的方法,我們最常接觸的輸入方式是聽課和閱讀,所以我用這兩種輸入方式來舉例子。

上課的時候,可以採用五星筆記法,問自己這麼五個問題:

  • 核心內容是什麼
  • 老師的邏輯是什麼
  • 有什麼疑問和啟發
  • 背後的思維模型是什麼
  • 可以應用的實操是什麼

有些人喜歡一邊聽課一邊做筆記,實際上這種方法的效果並不大,因為你只是在紙上覆述了一遍老師講過的知識,你可以嘗試做自己理解分析問題的思維導圖,結合五星筆記法,實現更好的檢索。

對於閱讀,這裡也給大家提供幾種閱讀方式。

熔斷不讀書法:當你讀書的時候,遇到有疑問或者有啟發的地方,立馬合上書,然後思考,為什麼讓我有啟發?啟發點在哪?我可以把它運用在我生活中的什麼地方?

熔斷不讀書法的優勢在於,讓我們把每一個單點的知識吃透,但是也會有劣勢,容易讓人看不到整本書的系統。

關鍵詞讀書法:提煉出一本書中關鍵詞,結合本書的主題,梳理出它們之間的關係網絡。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本書的主題是什麼?作者提出了哪些概念?這些概念跟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有什麼關係?

裡應外合讀書法:既要讀書裡寫到的知識,也要讀書裡沒有寫到的知識。

斯蒂芬平克說過:寫作之難在於要把網狀的思考,用樹狀的結構體現在線性展開的語句裡,所以它是層層壓縮維度的一個過程。

黑格爾也曾說過:我一旦用文字和語言來表述我的思想,我的思想就發生質變和膚淺的問題了。

所以在讀一些經典的書籍的時候,可以去研究作者的成長背景,他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主流是什麼,把這本書放在時代、背景、人物多個方面,構建出完整的知識網絡。

可能有些人會說,怎麼這麼麻煩?這麼讀書豈不是要很久?

回到剛剛對於內化的解釋,請記住:學習越輕鬆,效果越不好。我們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記住單個的知識點,而是要在我們大腦裡構建出完整的網絡體系,並且能夠運用在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在這裡解釋下一萬小時法則,一萬小時法則就是不管你做什麼事情,只要堅持一萬小時,基本上都可以成為該領域的專家。

但是一萬個小時真的就能打造行業精英嗎?

試想一下,一個看大門的大爺,年復一年的看大門,就能成為當保安的高手麼?一個混日子不懂得精進自己的老師,教了幾十年的課,就能成為特別傑出的老師麼?

這個法則是暢銷書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他的作品《異類》提到的概念,隨著這本書的暢銷,這個法則也就被廣泛接受了,但實際上這個概念並不嚴謹。

前面我們說到,內化的過程是建立新的神經鏈接,那麼真正能讓一個人成為行業精英的,是建立新的神經鏈接,鞏固,形成新的內化知識和習慣,然後反饋和修正,不斷打破舒適區,建立更多的神經鏈接,然後以此循環。

論正確的學習方式:你以為的學習,不過是一種勤奮的假象

一萬小時的經驗是在一萬小時內不斷突破和提升的過程,而不是一個經驗機械地用了一萬小時。



接下來說一說輸出,輸出是知識的外在表現。

以教為學是一種很好的輸出方式,當你在教授別人時,很容易發現自己的知識阻塞在哪裡,很多你自以為懂得的知識點,在教授中很大可能會表述不清。再有,別人的提問也會讓你多方面的思考,從而對這個知識熟練於心。

還有種方法是雙螺旋學習結構,這也是我極力推薦的學習方式。

簡單來說就是學習+實踐,把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在實際生活中,從實際行動中收集反饋,哪些知識有效?哪些效果不大?哪些知識運用的好?又產生了哪些新的問題?通過這些收集到的反饋,再投入新一輪的學習中,這這個過程中,螺旋上升。

比如很多人聽過很多網課,但有沒有想過知識變現?不然就像我在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位學員一樣,落入到自我感動式的學習中去。

畢竟,實踐才是檢驗一切的最好標準。

最後再補充一句,學習的過程可能沒那麼容易,但請享受學習過程帶來的快樂,那種不斷打破重塑,不斷被新知識充斥大腦的體驗,真的很棒。

祝大家,學習愉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