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什麼一直無解的問題?

問題青年


無解的陽謀——推恩令。

漢朝建立時,一窮二白,功臣良將只好以土地分封。畢竟分封制還沒有徹底退出歷史舞臺。大量的劉氏藩王都佔有大量土地、人口和財富,中央反而勢單力孤。漢景帝時,用晁錯的削藩之策,激起藩王反叛。雖然反叛被撲滅,也並沒有解決根本問題。

漢武帝用主父偃的推恩令,藩王的土地不再由本國的太子一人繼承,而是由所有兒子瓜分。藩王如果反對,既是對中央政府的反叛,也是觸犯了除太子之外其他兒子的利益,殺身之禍難免。而藩王自身的利益不受侵害,也能兼顧到其他兒子的利益,和平解決藩王繼承問題。除太子外,皆大歡喜。

而推恩令一旦實行,藩王的權利經幾代繼承之後,都變成了數量很多但區域很小的地盤,分散之後絕不會形成威脅中央的勢力。如此一來,加固了中央集權。

這是歷史的無解的陽謀。


大會堂神秘黑衣人


不很清楚題主說得這個無解到底指得是一個啥東東,豹眼權且把它看作是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但由於各種原因,後世失傳,沒有明確記載或者傳承,因而導致成為千古之謎的問題。

如果題主是這個意思,那麼,這樣的事太多啦,無法逐一例舉,僅從科技、醫學、方術等方面簡單說一下這個問題吧。

01

木牛流馬

據《諸葛亮傳》記載:

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

蜀漢劉禪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再次出兵祁山,以木牛運送軍糧。糧盡退兵,魏國將領張郃追擊,諸葛亮設置伏兵與之交戰,將張郃射殺。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率領大軍從斜谷出發,一生最後一次北伐,用流馬運送軍糧,佔據五丈原,和司馬懿在渭水邊列陣對抗。諸葛亮就在這次北伐中,因病去世。

諸葛亮苦於人力所限,就發明了木牛流馬來運送糧草。這是諸葛亮傳記中,對於木牛流馬的記載,後世傳說很多,但再也沒有人把這個東西造出來,甚至能說明白的人也沒有。隨著諸葛亮的病逝,這些高科技也隨之消亡,不說不是個天大的憾事。

諸葛亮把他的治國理念及軍事韜略傳承了下來,唯獨沒有把這個技術留給後人。

類似的情況,如傳說墨翟製作的木鳶、張衡的地動儀等等,也差不多是這個情況。

02

醫學及方術

懸壺濟世、治病救人,可謂是高大上,在古代卻被列為賤業。神醫華佗的傳記,就列在《三國志·魏書·方技傳》中,與杜夔、朱建平、管輅等人共為一傳。

不可否認,他們都是牛人,可謂傳奇。

杜夔擅長音律,吹拉彈唱牛得很,可不是今天一些藝術家能夠達到的高度;

朱建平善於相術,不僅善於測算人的壽命,就是馬的壽命,也知道。傳說中曹丕能活八十歲,但四十歲時就病亡。臨死前,曹丕說,得了病,說:“建平說年壽八十,是日夜算在一起,我不久就會死的。”曹丕果然活了四十歲,這是傳記明確記載的事。

朱建平看了許多人,都很靈驗,但也有看走眼的時候。中領軍王肅六十二歲時,得了重病,醫生都說看不好。但王肅說:“朱建平說我能活過七十歲,位列三公,如今沒有實現,不必憂慮。”但王肅還是死啦,享年六十二歲。

管輅善易,更是神奇的不得了,稀奇古怪的事都清楚,這裡就不多說啦,傳記記載很多,有興趣的友友,可以去看看,很好玩的。

評曰:華佗之醫診,杜夔之聲樂,朱建平之相術,周宣之相夢,管輅之術筮,誠皆玄妙之殊巧,非常之絕技矣。昔史遷著扁鵲、倉公、日者之傳,所以廣異聞而表奇事也。

《方技傳》最後,陳壽評述道:華佗的醫術、杜夔的音樂、朱建平的相術、周宣的占夢術、管輅的卜筮術,的確是玄妙特殊,不同尋常的絕技。

過去,司馬遷給扁鵲、倉公、日者作傳記,以擴大他們的奇事異聞,在這裡,陳壽也效仿司馬遷的做法,為這些人作傳,以記載他們的事。

信則有,不信則無。今天對於醫學的認識,已經到了新的高度,但有些醫術,還沒有超越古人。至於相術、卜筮等事,即便是今天,還很有市場,許多人深信不疑。

無論是作為一種文化,還是作為一種技藝,都應該認真研究,探求其真諦,為社會服務才是,不應該全部歸結為迷信而視之為糟粕,全部摒棄。

03

這些很有價值的東西,之所以失傳,在於文化制度的禁錮,這違背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縱觀春秋戰國時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產生了許多哲學思想流派,其中也包括科技成就,比如墨翟等的機械製造等技術。

我們的先人,其聰明才智絕不亞於任何一個民族。但由於後來封建社會思想的打壓、禁錮,許多優秀的文化、科技,被限制了發展。

如果不是制度的限制,藉助嫦娥奔月,我們的祖先恐怕早就能得上天啦。

遺憾的是,出了個聖人孔子。孔子在周遊列國到處碰壁之後,於是靜下心來,編纂典籍,修訂詩經,做了大量的工作,古人奉為至典的四書五經,無不與孔子相關。

孔子的行為,一方面把大量的不符合他的倫理觀念的東西,全部拋棄,導致了大量典籍的丟失。但另一方面,如果不是孔子的話,很多典籍也可能永遠丟失,不復存在。

有人甚至說,孔子對古典籍的修訂,甚至比秦始皇焚書坑儒所造成的損失還要大。

這裡就不多說啦,有機會再探討吧。

孔子的精髓在《易經》,《論語·述而篇》記載:

“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孔子自己認為,所有的問題他都明白,就是《易經》沒搞通,希望上天多給他幾年的時間,把這門學問搞清楚。

孔子去世啦,幾千年來,也沒有人把《易經》說清楚。

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後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孔子修訂了《春秋》,而且傳授給弟子。他說:“後世會因為《春秋》這部著作知道我,也會因為這部著作而怪罪我。”

這說的是《左氏春秋》,可不咋地,後世就因為這個對其詬病很多。孔子的確是高人哦,能預知未來。

今天來看,孔子許多東西未必正確,但許多思想永遠沒有過時。子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教無類;道不同,不相為謀。

等等等等,為何一定要把住孔子一些不合時宜的東西不放,加以責難,而把一些很智慧的東西也一起丟棄呢?

對待孔子的態度,就是對待歷史,對待科技及一切非正統思想的態度。是該好好反思這些問題的時候啦,既不能盲目崇拜,也不能隨意貶低,最該實事求是,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對待歷史,其中也包括科技,甚至被稱為迷信的東西,也該以科學的態度去研究它。

只有以寬容、開放的態度,去對待這一切,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豹眼看歷史


有些問題看似簡單,但真的沒有妥善解決的辦法。比如古代王朝更替和繼承人制度。

一、王朝更替

鐵打的江山,流水的皇帝,夏商周秦漢隋唐宋明,附加元清兩朝,每個開國君主總想著千秋萬代。

比如嬴政,自稱始皇帝,希望大秦二世、三世永遠傳承,結果二世而亡,其他王朝多是在二三百年之後,改朝換代,你方唱罷我登臺。

怎麼辦,誰有辦法可以解決王朝更替?

二、繼承人制度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繼承人也是重中之重,無論是立嫡還是立賢,都存在著缺陷,皇子們之間少不了競爭。

哪怕是已經確立繼承人,其他皇子們也還在努力想辦法上位,如果允許公主們也有繼承權,……

清朝康熙時期的九子奪嫡、唐朝玄武門之變、明朝靖難之役等,都是因為繼承製度產生的爭鬥。

為了上位父子、兄弟之間相殘,缺乏信任、沒有安全感,生在皇家不如生在尋常百姓家,也許還有個安穩的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