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張家界西線茅巖河平湖旅遊景區導遊詞上篇

伍阿哥今天帶你走進張家界茅巖河平湖觀光遊覽。茅巖河是澧水上游50多公里長的一段河。茅巖河可分為兩段:上段為平湖遊,起點是九天洞下的苦竹河,經青安坪,然後到終點站魚潭電站;下段是漂流,起點是溫塘鎮熱水坑,然後到達市內。

湖南張家界西線茅巖河平湖旅遊景區導遊詞上篇

張家界茅巖湖

茅巖河平湖離張家界市區42公里,屬茅巖河的上段。隨著漁潭電站的興建,大壩落閘蓄水,昔日狂蕩不羈的茅巖河上游一夜之間成了水鄉澤國,景區也一分為二,下段仍然漂流,上段就成了現在的茅巖湖。

茅巖湖以電站大壩為起點,上至桑植縣境內的苦竹古寨,20多公里的茅巖湖景區。青山碧水、高峽危崖、溶洞古寨、土家風情、民間傳說,把茅巖湖裝點的瑰麗多姿、楚楚動人。湖兩岸的絕壁多呈90度,而曲折蜿蜒的水道以及一條條延伸於大山深處的溪谷湍流,使茅巖湖更加原始古野,有如一部大書的一個個情節,環環扣人,令人陶醉。

(漁潭電站)這是茅巖河平湖遊的第一站。漁潭電站由葛州壩第六工程公司施工承建,1991年開工,1997年全面竣工,共投資4億多元。電站壩高56.5米,空腹重力壩型,庫容蓄水1.29億立方米,4臺機組裝機容量7萬千瓦,年電量2.9億度。是目前澧水乾流上規模最大的現代化電站。

修建漁潭電站,主要目的是調節澧水下游的水量減輕洞庭湖壓力,抑制水患。同時,大壩蓄水形成的高峽平湖,為我們提供了一處難得的旅遊景觀。接下來接大家乘坐遊船快艇,飽覽茅巖湖的秀麗風光,然後可以去領略地下迷宮九天洞的博大神奇。

湖南張家界西線茅巖河平湖旅遊景區導遊詞上篇

茅巖湖

(回龍崗)前面這個長滿古樹的山包叫回龍崗,因地形蜿蜒如龍體而得名。回龍崗三面臨水,一面靠山,面積約100畝,島上密密匝匝長著1000多株苦櫧樹和楓樹,其中有300多株千年古木,鬱鬱蔥蔥,濃蔭蓋地。

(土司城遺址)大家朝右前方那一片水面看,那裡是茅崗土司城遺址。茅崗接壤桑植,連通永順,以水上交通而言,堪稱古大庸的西大門。自元至清,茅崗一直為覃氏土司世襲之地。茅崗土司城臨澧水而建,木樓吊腳,街巷縱橫,商號貨店,客棧餐館處處可見,一派繁華景象,茅崗土司全盛時期,這裡有三街六巷,還建有七進皇堂、寺廟道觀等,史書記載說:“商船賈艘,往來絡繹,幾乎與大都市等。”

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茅崗城西茅巖古寨一帶發生山體滑坡,阻塞澧水,中斷交通108年之久,從此茅崗土司城漸漸蕭條,市民商人大部外遷。至清末明初,土司城衰敗,如今又因大壩蓄水,古城和它的那部長長的土司歷史,便長埋在一片汪洋之中。

(茅崗土家族)茅巖湖一帶是土家族世代居住和繁衍生息的地方,茅崗覃氏土司世襲20餘代,統治這裡達600年,其中覃後是歷代茅崗土司中最受土家人敬仰的英雄,景區內許多地名、景點都是以覃後命名的。在我們乘船將要向茅巖湖縱深作觀光旅遊之前,我要向各位簡單介紹一下有關茅崗土家族,茅崗土司以及覃后王的基本情況,以加深你對本地土家族的瞭解。

土家族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與古代巴人有直接淵源關係。周武王滅商後封其親族姬姓於巴地叫巴子國,川東鄂西屬巴子國封地。春秋戰國時期,巴人曾與強楚抗衡,範圍擴大到武陵地區和清江流域。公元223年,秦滅楚,大部分地區的巴人成為秦的編民,巴人急劇衰落,有的被迫遷徙,只有定居在湘鄂川黔邊境武陵山腹地的巴人比較穩定地繁衍生息,綿延至今。

後來巴人後裔自鄂西清江流域東移,定居澧水流域,並以田、覃、向、彭四大姓氏較為興盛。土家作為族稱的出現,與漢人遷入其地直接相關。宋以後,特別是清“改土歸流”以後,漢人大量遷入巴人世居之地,為有別於新進入的外族人才有“土家”“客家”之分,而官方對土家先民的稱呼叫蛋蠻、天門蛋蠻、南蠻、武陵蠻、荊州蠻、五溪蠻、土人蠻、土丁、土軍等,“土家”是土民漢語的自稱,土家便由此而來。

(土司制度)土司制度始於南宋,嘉泰三年為以夷制夷,與五溪蠻中選擇智勇威望者立為酋長,謂之土司王。土司設立要經過進朝廷批准,由皇帝授印。土司是政治、軍事的合一體,享有世襲權。茅崗土司除嚴格的政治統治外,突出地實行軍事控制。土司內男性全民皆兵,男孩從出生起就配以鐵器同生長,少年就練功習武,青年編入士兵,隨時徵調。土家兵打仗非常勇猛,每遇上皇上徵調出征,總是豐功而歸。

湖南張家界西線茅巖河平湖旅遊景區導遊詞上篇

茅巖湖

(覃后王)茅崗覃氏土司最有影響的是第三世覃后王,他生於元武宗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從小練出一身好武藝,廣交朋友,行俠仗義,曾任慈姑州安撫使、湖廣理問(法官),後聯絡十八洞蠻起兵反元。朱元璋稱帝后,對蠻人異族採取歧視壓迫政策,引起覃后王不滿,他自徵稅賦,擴充兵力,抗擊明軍,一年之內兵力達到10萬餘人,威震大明。朱元璋多次派兵征剿,未能得逞。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命楊景、周德興統兵幾十萬,限期徵平。兩軍在張家界的百丈峽展開數十次激戰,終因寡不敵眾,覃後退守茅崗七年寨,楊景、周德興分兵夾擊,包圍七年寨,覃後憑險固守,明軍無法取勝。周德興施反間計,覃后王被女婿朱思濟出賣遭擒。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農曆六月六日,覃後在南京被朱元璋凌遲處死。

(覃後槍)請大家仰望右邊懸崖,那裡有一個小石窟,裡面斜放著一根酒杯粗細、長約3米的深褐色杆子,民間傳說這是覃後用過的槍,當地人都叫它覃後槍。覃後臂力過人,武功超群,多次用它打敗官軍,覃後被害後,部下將槍放置這裡,用來威鎮茅崗,永保土民安寧。又說是覃後與軍官作戰退守洞中用過的晾篙。究竟是槍是篙,屬鐵屬木,至今不得而知。是鐵應該鏽蝕,是木更要腐爛,風風雨雨600年,它一直插在這懸崖絕壁上,不爛不腐,成了一個謎。

開始開發旅遊的時候,七年寨幾個村民下決心弄清六百年的古謎。他們從懸崖上放繩而下,一位農民剛接近石窟,突然石壁上崩下來一塊石頭,險些擊中頭部,接著突然下起冰雹來,嚇得他們匆匆而逃。也許這是偶然,但事情本身是千真萬確的。後來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以及中央電視臺來茅巖湖拍片,用高倍望遠鏡也沒瞧出個名堂來,只好望杆興嘆,讓它永遠是謎了。朋友們,通過您的觀察與分析,您會做出什麼樣的判斷來呢?

(覃後灶)請大家往這邊看:那是一座天然自生石橋,拱高約50米,長約40米,寬約30米,但古人不叫它橋,而傳說是覃後起義時為部隊煮飯的鍋灶。如果到上面看看,就會發現“橋”後面有300平方米左右的圓形窪地,酷似灶膛,橋洞便是灶門。灶膛後絕壁上有3個大溶洞通向外面,如同煙囪,這簡直是大自然的人性化傑作。你也許會問,這麼大的灶,鍋在哪裡呢?有灶無鍋,如何炒菜煮飯?別擔心,鍋肯定是有的,不過要到離這裡10多公里以外的鍋坑去看,那是一口可載入吉尼斯紀錄的超級大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