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統一三國的為啥不是劉備的蜀國?

歷史緣來有此


最正確的答案是:劉備不具備那樣的實力。不要被三國演義誤導,劉備實力與其他兩家相比很弱小。曹操統一北方,孫權佔據東吳的時候,劉備還沒有一塊根據地,根本不具備與他們抗衡的資本。雖然後來他佔據了益州,但實力仍然最弱。

另外,劉備最核心的戰略規劃是隆中對,隆中對最核心的內容是: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看清楚,是待“天下有變”。也就是說,只有天下有變得時候,也就是敵國發生大的變故,他們才能趁火打劫,取得成功。那麼天下安定的時候呢?以他們的實力,是不可能成功的。

我們回頭看一下魏國,無論是人才,資源,財富等都比蜀國強大,而且國家比較穩定,所以劉備不可能打敗魏國,進而統一天下。


歷史的達人


分享一下自己的觀點。

第一,劉備正式擁有自己的地盤算是到赤壁之戰以後,從當時的天下局勢看,曹操已經完成了北方的統一,而南方的孫策、孫權據有江東已經成勢,也就是隆中對中諸葛亮分析的局勢,其實劉備已經掉隊了。

第二,劉備佔據的蜀地,地理位置相對比較封閉,缺乏一個跳板,也就是缺乏能跟中原地區直接交往的地區,這個地區按照諸葛亮原先的預想,就是荊州,但是荊州失去了,從戰略意義上而言,就喪失了主動性,諸葛亮不得不從重新尋找突破口,就是北伐。如果荊州這個戰略要地不失,或許會輕鬆很多。

第三,人才凋敝。隨著跟隨劉備創業的元老一個個謝幕,蜀國後期的人才比較匱乏,缺乏人才的培養和接班。而魏國佔據中原地區,本來人口相對密集,人才輩出。

第四,君臣離心。劉備在的時候,可以說是全軍上下一心,大家都是一個目標,能夠形成比較核心的共同利益。劉備死後,蜀國大權掌握在諸葛亮手中,整體缺乏如劉備時期的高效協同能力,辦事效率嚴重下降,加之劉禪相比於劉備差遠了,根本不可能真正的起到領導蜀國統一全國的作用,也不具備這個能力。諸葛亮死後,姜維等人不具備劉備,諸葛亮等人的領導力,內部矛盾重重,更是無法使全國上下形成強有力的集體,為統一全國做鬥爭。

第五,外部勢力已經鞏固,很難短時間突破。魏、吳已經逐漸形成自己的勢力形式,體制已經逐漸完備,擁有強大的實力,尤其是魏,根本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動搖,甚至覆滅。對手過於強大,而自己問題很多,勢力弱,無法長時間進行作戰。

第六,改朝換代,統一全國幾乎都是在動亂的時代完成的,魏國內部逐漸的趨於穩定,雖有各種事情發生,但不至於動搖根本,對外能夠形成統一動員。





小白文史


蜀漢的自身實力不夠強大,是其沒有統一三國的根本原因。在“魏、蜀、吳”三國實力對比中,蜀國的實力最弱。綜合表現在國土和人口這兩方面。與其他兩國相比,國土面積狹小,意味著耕地面積有限。雖然有著一個成都平原“天府之國”,但不足以支撐統一三國所需要的後勤保障。俗話說“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可不是說著鬧著,行軍打仗後勤供給是極為重要的。另外,人口規模方面,也是不能與其他兩國相比較的,人口少,意味著能徵的兵少,也就是軍事力量相對薄弱。

因此看來,蜀漢是沒有能力統一三國的。當然,除了這些客觀原因外,自然還有主觀原因。

人稱“扶不起的阿斗”劉禪,這位繼任者沒有進取之心。雖然,先有著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以及後來的姜維北伐,等等“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進取表現。但是,這位蜀國名義上的主政者,自始至終也沒有表現出自身的政治訴求,也就是沒有統一三國的想法。倒是蜀漢滅亡後,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問劉禪曰“在長安,安樂王可曾住的習慣?”說完,一臉看向劉禪。“樂不思蜀也”只聽劉禪一臉笑嘻嘻地如此答道。瞬間,現場一片歡聲笑語。其一味貪圖享樂的本色,卻是未曾改變過。

孫劉聯軍不復存在,聯吳抗曹流於形式。面對實力最強大的曹魏,選擇獨自去伐曹,在戰略上顯然是不可取的,也就不可能統一三國了。流於形式的聯軍也就起一個穩固後方的作用,還有一個避免腹背受敵的下場,對於北伐中原沒有產生實質性的幫助。等到諸葛亮病逝,姜維北伐失敗,說明蜀國連最後一絲統一三國的機會都喪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