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脾氣時,我們應該怎麼控制自己的情緒,該怎麼教育孩子?

寧婕


孩子發脾氣時,我們應該怎麼控制自己的情緒,該怎麼教育孩子?

我家寶寶現在剛剛21個月,剛剛開始學著耍賴,不順著他的心了,就往地上一坐,說著“倒了”,再不管我,就接著說“腦袋”,此時他身體任何部分都觸碰不得,哈哈!

而此時寶爸一般會坐到他的旁邊,學著他的樣子,他也就哈哈一笑就起來了。所以在寶寶發脾氣的時候,我們不要想著也發脾氣,換個方式來解決問題可能效果會更好。

1、在角落裡設置一個出氣筒,比如拳擊沙包

如果孩子的做法實在讓自己太生氣,在爆發之前,默唸一下親生的,實在不行,到角落裡對著拳擊沙包亂打一通,不僅可以發洩情緒還能鍛鍊身體,待脾氣下午之後,再去跟孩子好好談一談。

2、瞭解事情原委,學會傾聽

我們要看孩子發脾氣的原因,不要急於責怪孩子,如果他正在氣頭上,我們可以陪著他,等到他脾氣撒完了,抱一抱他,告訴他不管怎麼樣,媽媽都是愛你的,待他心情平靜之後,問一問他生氣的原因是什麼,幫助他解決這件事,並告訴他以後有任何事可以慢慢講,發脾氣並不解決問題,只會讓事情越來越糟。

3、讀繪本、讀書

可以給寶寶找一下相關的繪本,關於如何調解寶寶的情緒,寶爸或者寶媽陪著孩子一起讀,寶爸、寶媽也讀一些相關的書籍,已更科學的方式應對寶寶的成長問題。

其實孩子發脾氣,無非是在控訴自己的不滿,作為家長我們要了解孩子的內心真實想法,而不是一味的懟回去,只有正確的解決孩子的問題,以後孩子再有問題的時候,才能心平氣和的跟你講出來。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見解了,如果你有不同意見,歡迎補充哦!


零723


情緒是人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是人腦對外界事物與個體需求之間關係的一種主觀反應,是以個體需求為中介的一種心理活動。當需求得到滿足時,人們會產生積極的情緒;反之,則會產生消極的情緒。

一旦他人無法滿足孩子對於食物、睡眠、遊戲等生理需求,或是家庭、人身等安全需求,或是同伴友情、師生情、親情等愛的需求,抑或是自尊、自信、成就等尊重需求時,孩子便會產生消極的情緒,想要宣洩出來,這就會導致孩子發脾氣。孩子發脾氣主要是為了得到他人的幫助或妥協,以達成自己的需求和目的。


人人都有情緒,孩子亦如此,只是缺少自我調節的能力:當憤怒、恐懼、悲傷、厭惡等消極情緒出現時,一些孩子經常以哭鬧、打人等各種極端的方式、不可取的行為進行宣洩。此時,要避免走入以下三個誤區:

一是用暴力直接終止宣洩行為的消極方式。當父母失去緩解孩子情緒的耐心時,常常選擇暴力行為,直接結束孩子令人煩躁的情緒宣洩。這是一種消極的回應方式,會影響孩子與父母日後的親子關係。這樣做有可能產生兩種極端,一個是孩子會對父母產生不信任感,直接發起反抗,也為青春期的叛逆行為埋下伏筆;另一個是孩子逐漸失去表達自己想法的願望,自主性有所下降。

二是冷淡處理的中立方式。面對孩子極端的情緒宣洩方式,很多父母選擇不管不問,讓孩子自己慢慢恢復。這種中立的回應方式,對孩子起不到真正的安撫作用,相反會使得親子之間產生不安全型的依戀——對於與父母的親密接觸,孩子既渴望又會刻意迴避或忽視。

三是講大道理的激進方式。還有一些父母在孩子發脾氣時,希望通過講大道理來安撫、控制孩子的情緒,遏制他們歇斯底里的宣洩。這是一種將父母的思想意識強行塞給孩子的激進方式,不合時宜地講道理反而會延長孩子的消極情緒。做了萬般努力,可孩子還是有情緒,讓家長很是受挫和無奈。

孩子發脾氣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宣洩,此時父母應學會暫時接納孩子的情緒,控制住自己的情緒,讓孩子的情緒有一個緩衝期,等雙方都平靜下來,再幫助孩子分析問題出在哪裡,應當如何解決等。同時,在日常生活中,要教給孩子管理情緒的方法,幫助孩子理性控制情緒,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

很高興回答這一問題,個人管見,不當之處歡迎“關注”作者繼續交流!


王營評教育


如果你的孩子經常發脾氣,那麼,請您一定要注意一下:日常生活中您與孩子的關係中都有什麼?您的家庭關係有哪些是能夠滋養到孩子的?

因為孩子絕對不會總是無緣無故地發脾氣,他只是用發脾氣來表達某種需求,或許是希望被你或其他重要家人看見,關注,認可……;如果明白了這一點,平時生活中多做那些你在生活中觀察到的能夠讓孩子開心、自信成長的事,能夠滋養到孩子身心的事,孩子發脾氣的時候自然會少一些。明白了這一點,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您可以在自己內心裡喊“暫停”,聽一聽自己的情緒在表達什麼你自己的需求?是希望被孩子理解嗎?還是其他的什麼?(不要排斥任何情緒,無論是你的還是孩子的,情緒不過是來報信的使者,讀懂信的內容,它自然就離開了[微笑])讀懂信的內容,利用你自己的優勢和你自身的和身邊的有利資源滿足“需求”,你會發現積極的情緒越來越多,負面的情緒自然減少。

以上這個過程的完成本身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示範教育”,他會逐漸學會的,不需要刻意去解釋和講解。生活中很多時候就是這樣,似乎語言並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