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你以為的"健康檢查",其實沒啥大用!別再被坑了...

這項你以為的

本文專家:梁擎天,廣州醫科大學兒科學研究生

本文審稿:郭曉強博士,生命科學領域科普作家

當新生命降臨時

新手爸媽對孩子的呵護

那簡直是無微不至

捧在手裡怕摔了

含在嘴裡怕化了

這項你以為的

圖片來源網絡

要是出點什麼小狀況

比如磨牙、長口瘡

頭髮發黃、指甲不光滑

有的父母就開始慌了

第一時間帶孩子去醫院檢查

這項你以為的

圖片來源網絡

前段時間

很多家長反映

給孩子看病時

會被要求做“微量元素檢查

畫風是這樣的↓↓↓

這項你以為的

圖片來源網絡

更有甚者被告知缺鉛↓↓↓

這項你以為的

圖片來源:網頁截圖

眾所周知

鉛是有毒重金屬

身體裡沒有最好

但好好的寶寶怎麼會缺鉛呢?

這項你以為的

圖片來源網絡

微量元素檢查是否科學?

寶寶有沒有必要做?

說了這麼多年的微量元素

人體究竟都需要哪些?

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一聊。

什麼是微量元素?

凡是占人體體重萬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叫宏量元素,比如:碳,氫,氧,氮,鈣,鎂,鈉,鉀。

凡是占人體體重萬分之一以下的,叫做微量元素,比如:鐵,鋅,銅,錳,硒,氟等。

這項你以為的

雖然,微量元素在人體內的量比較少,但它們的作用很大。

微量元素對人體有什麼作用?

微量元素是人體內代謝的基礎,缺乏微量元素會影響人體代謝功能。

微量元素會影響少年和兒童的生長髮育,比如,鋅元素可以促進兒童的生長髮育。

這項你以為的

圖片來源網絡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HO)確認的14種必需微量元素有鐵、銅、鋅、錳、鉻、鉬、鈷、硒、鎳、釩、錫、氟、碘、鍶。

微量元素從哪裡來?

我們吃的食物中都含有這些成分,只是種類和數量不同。

正常情況下,我們體內都儲存有足夠的微量元素,每天需要攝入的量並不多。

這項你以為的

圖片來源網絡

除此之外,還有部分微量元素是對人體有害的。

目前已經確定的有6種:鉛,汞,鉍,銻,鈹,鎘。

其中,以鉛對人體的毒害最廣、最深,尤以兒童最為敏感。

每個人都要做微量元素檢測?

既然微量元素這麼重要,那我們是不是都該去查查?

當然不是。

2013年10月18日,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發佈通知:不宜將微量元素作為體檢等普查項目,尤其是對6個月以下的嬰兒。

這項你以為的

圖片來源:網頁截圖

所以,微量元素檢查已不再作為“必檢項目”。

雖然不是必檢,但這項檢查仍可以作為醫生診斷的輔助手段。

比如醫生懷疑患兒鉛中毒,那可以通過微量元素檢查,以幫助確診。

微量元素檢測為什麼不是必檢項目?

微量元素檢查比較精細,而體檢的普查項目是粗略檢查。

普查是確定大方向,如果出現異常了,到對應科室有針對性地進一步詳細檢查。

這項你以為的

如果剛開始就做微量元素檢查,發現缺鋅,很難確定下一步檢查方向。光看一個指標不看症狀,無法得出任何結論。

此外,國內外關於微量元素的檢測至今沒有一個公認的權威方法。

即便是靜脈血,也只是血液水平,而不代表身體內的含量。

需要注意的是,6個月內的嬰兒吃母乳,可以攝入充足的微量元素,更沒必要再查。

這項你以為的

綜上所述,微量元素檢測沒有必要作為必檢項目。

常見微量元素缺乏症狀與防治

關於微量元素,短期缺乏身體基本上沒什麼影響,只有長期缺乏時才會出現明顯的臨床症狀。

如果缺乏微量元素,可藉助食補的方法。

1、缺鐵

表現:貧血。

食補:黑木耳、海藻類、動物肝臟、血豆腐、蘑菇、油菜、腐竹等。

2、缺鋅

表現:免疫力下降;影響身體和智力發育。

食補:魚、牡蠣、瘦豬肉、牛肉、羊肉、動物肝腎、蛋類、奶製品等。

這項你以為的

3、缺碘

表現:甲狀腺腫大。

食補:海帶、紫菜、海魚、海蝦等。

4、缺鈣

表現:腿軟,抽筋,牙齒和骨骼發育不良。

食補:蟹、魚、海藻、海帶湯等。

這項你以為的

圖片來源網絡

5、缺鎂

表現:早期常有厭食,噁心,嘔吐;加重時記憶力減退,精神緊張,神志不清,手足抽搐。

食補:海帶、紫菜、芝麻、大豆、玉米、小麥、菠菜等。

著重強調有害微量元素——鉛

鉛中毒的臨床表現:智商降低、行為問題、發育問題、貧血症、腎臟損害、聽力減退。

防治措施:不要讓孩子接觸油漆;經常清潔孩子的玩具,尤其是可以咬的玩具;使用不含鉛的餐具,特別注意有些餐具的彩釉可能含鉛。

這項你以為的

圖片來源網絡

因此

微量元素檢測作用很有限

與其花時間讓孩子遭罪

不如給孩子調整好飲食

讓營養更加全面

同時

監督孩子養成好習慣

儘量不要偏食、挑食

這項你以為的

這項你以為的"健康檢查",其實沒啥大用!別再被坑了...

火龍果的紅心白心,獼猴桃的綠心黃心......究竟哪個更好?

真相了!打噴嚏用手捂竟然是錯的?正確的是…...

睡覺時經常流口水,到底是怎麼回事?不止尷尬,可能是疾病信號......

警惕!感冒藥千萬別這樣吃,嚴重可致命!趕緊告訴家裡人

強迫症是"矯情"還是病?你是不是強迫症?自測方法在這…...

這項你以為的
這項你以為的

你點的每個“好看”,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