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都說老《三國演義》好看?

翡翠成品上貨號


經典永遠是經典,三國演義翻拍比較少一些!拿西遊記來說、這幾年翻拍了無數部,群眾口碑永遠定格在了楊潔老師導演的老版西遊記中!

新三國除了畫面好點,武戲好看點,偶爾有個把人物出彩一點,其他有啥可比的?

重要人物少了許多,後期姜維、鍾會、鄧艾之類的直接沒有。前期曹家苟或、程昱代替所有智囊團,郭嘉只是偶爾打個醬油,荀攸賈詡兩位大神我是沒看到人影的。然後演繹角色上,曹操能和老版三國的鬼畜曹操比?新版披頭散髮的妖道司馬懿雖然有人認為很有亮點,但是奸和隱忍上,魏宗萬還是表現得更到位。而張飛,新版的直接是個傻X。還有本來書裡就有的人物,非要換成一個劉三刀來惡意賣萌。而女兒戲霸佔太多篇幅,又不是拍還珠格格,女兒戲佔那麼多篇幅,很多大事件卻沒有,真的好氣啊。

至於臺詞,功底很水。一會兒叉出去,一會兒杯酒斬華雄的,嚴肅性很差,但是娛樂性同樣被老三國吊打。老三國很多橋段都值得玩味和推敲,

所以、這才是人們買賬老三國的根本原因





歐品娛樂視界


你說的老《三國演義》,應該就是94版的三國演義吧?也就鮑國安演曹操,陸樹銘演關羽那一版。我也認為這一版拍得好!為什麼呢?一是老版《三國演義》的導演、編劇,懂英雄,懂大歷史,更懂大歷史與英雄碰撞出來了的那份滄桑與悲涼;二是老版《三國演義》注重細節的處理,起到昇華原著的作用,讓我們走進了歷史洪流,讀懂了劇中人物的內心;三是老版《三國演義》的演員選得好。特別是劉關張、曹操、諸葛亮、趙雲、魯肅等等的熒幕形象,太貼合原著中的人物形象了;四是老版《三國演義》在取景上下了一番功夫。該劇鏡頭下的華夏大地,體現出了黃土黃河的雄渾蒼莽、江左風光的詩意秀麗、蜀道的艱險、南中的奇崛......更妙的是,還努力把那個時代的英雄人物,都放到這樣一個壯闊的大天地裡來,是一種多麼詩意的、大氣的表達。正是這些明顯的特點和優勢,使得我們感覺老版《三國演義》好看的。


劍馬書生


對於影視劇作品的評價,有主觀的好看和客觀的好看,有內容的好看和畫面的好看,有表演的好看和特效的好看。尤其在對經典IP進行多次翻拍後,這種對比尤其明顯。在不同版本之間進行對比,到底誰更經典,也是大家爭論不休且樂此不疲的話題!

老三國之所以成為經典必有其道理,新三國備受追捧也必有其原因。至於說一定要在兩者之間分個高低上下的話,本人是贊同老三國更為經典一說的

,下面就這個問題與大家分享:


一、刻板印象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歷朝歷代幾經更迭,其中發生的精彩故事數不勝數:夏商周文明充滿上古神話色彩,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為後世之師,大秦帝國合縱連橫一統九州,大漢王朝開通絲路空前繁盛,隋唐紛爭天下動盪英雄輩出,宋元明清說不盡國運多舛人世悲歡。


幾千年歷史長河裡唯獨三國這段連一個正式朝代都不算的歷史火遍中國,傳遍世界,婦孺皆知,被廣泛作為國戰、商戰、內政、外交、軍事、謀略的寶典。這個功勞很大程度要算到羅貫中頭上。

作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影響力深入民心,遠播海外。隨著小說的流傳和普及,被廣泛改編成各種地方戲、評書、雜談、鼓書、評彈、民間故事等,再加上民間以訛傳訛式的誇大與改編,

三國這段歷史的本來面目早就被人所遺忘


民間對三國的印象就是《三國演義》等於三國正史!劉皇叔就是根紅苗正的大漢皇室,曹操就是一個陰鷙狡詐的篡漢反賊,諸葛亮更是一個曠古絕今的軍事天才!《三國演義》尊劉貶曹,神化諸葛,是其作為小說家的藝術化加工,表達民間對明君賢相的嚮往和對暴君的憎惡。

此外小說中所描繪的人物形象也更加突出了獨特性格,旨在融入民間對仁義禮智信等價值觀的推崇。一切都以一部小說應該具有的故事性和趣味性為目的,三分實,七分虛!但

老百姓是不關心這些的,因為人們只願意相信他們願意相信的東西!如果哪天戲曲舞臺上的曹操不再是白臉,估計臺下的觀眾是絕對坐不住的。這也就是老三國之所以成為經典的最根本原因。


老三國忠實還原了《三國演義》的小說精神,包括人物、故事、情感色彩,無一不符合民間對三國這段歷史和其中人物的既有印象。看老三國時觀眾總會將自己心目中的三國與眼前這部劇進行比對,而比較之下總能滿足自己對三國故事和人物的想象!

反觀以新三國為代表的翻拍劇、改編劇及衍生劇,因為對《三國演義》進行了基於正史或野史的不同程度的顛覆,大多逃不過“胡編亂改”、“一點都不像”、“演得不好”、“拍的不好”的評語。其實誰見過真正的劉備、曹操、諸葛亮長什麼樣子,什麼脾氣性格,說話什麼語氣?誰又敢說自己清楚那段歷史的原貌呢?


無非是民間對《三國》的刻板印象作祟罷了!


當然這也並不是說後來者都必定失敗,《大軍師司馬懿》也是基於《三國》進行大幅度改編而來。但因其另闢蹊徑,在尊重《三國演義》原著精神的基礎上,從新角度講新故事,保留了小說中既有人物形象,因而得到觀眾認可,獲得了成功。


二、先入為主

任何人、物、事,都存在先入為主的現象。老三國本身作為一部在當時那個創作條件下製作精良的影視劇作品,被人接受和認可是在情理之中的事。而作為後來者的新三國,

如果沒有質的飛越和突破,就很難打破觀眾心中舊作的地位


三、角色演繹

如果說劇本是一部劇的魂,那演員就是一部劇的魄!新三國對於《三國演義》的改編不僅在於劇情和故事線,人物設定和人物篇幅都有所調整。當然最重要的是演員本身是否符合角色以及演員的表演能否準確的呈現角色!


曹操:為人生性多疑,陰鷙多謀,笑裡藏刀!霸氣過於外露的新曹操少了一點骨子裡的陰柔之氣。

劉備:怯懦卻胸懷大志!老劉備的事都爛在心裡,新劉備的事都寫在臉上。


諸葛亮:才智過人,國士無雙!神機妙算是諸葛,到了新三國總欠缺那麼一點穩坐中軍帳的成竹在胸。

關羽:義字當先,武聖之尊!殺伐果斷,義勇無敵!刮骨療毒,夜讀春秋!新關羽少了一點武聖的聖人之氣和談笑間溫酒斬華雄的淡然之魄!武夫之氣更明顯。


張飛: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豹頭環眼的猛張飛,雖是一介魯莽武夫,卻絕不能把他演成李逵。

周瑜:羽扇綸巾,儒將風度,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新周瑜多了一些戾氣,少了一些儒雅。


司馬懿:老謀深算!重在謀算,而不在老深!

呂布:馬中赤兔,人中呂布!三姓家奴,不可一世!狂傲和傲嬌並不是一個概念!


劉備與諸葛:臣強主弱和主強臣弱,哪個更符合三國原著以及民間形象呢?

諸葛與魯肅:老三國諸葛輕鬆戲魯肅,而新三國呢?真替諸葛捏把汗啊!



四、製作水平

論影視劇製作水平,肯定是後來者居上。因為隨著製作經費的增加、攝像器材的進步、影視技術的升級等等,越新的作品肯定會比早先的作品更精緻。但在歷史劇方面,這反倒成了新三國的劣勢。

我們知道三國曆史發生在公元220-280年之間,當時的物質水平即便已經非常發達,但也絕不至於能夠保證所有人包括士兵都做到服飾妝容如此講究。投入大量成本打造過於精緻的道具、過於華麗的服裝和過於完美的妝容,這些都造成了畫面歷史感的缺失。而老三國基於尊重歷史的前提下,又受到當時製作水平和製作經費的限制,呈現出的道具、服裝、環境都具有天然的樸素感和歷史感


五、細節用心

老三國在細節方面處理的更加走心。雖然新三國的臺詞設計中也大量運用了古體語法和詞句,但很多地方用力過度,總給人一種生硬感。而老三國的臺詞設計將書面古漢語、古白話、原著文言原文進行了很好的融合,聽起來更真實更易於接受。

此外,在後制方面,新三國在介紹出場人物時使用的是毛筆粗體藝術字,而老三國使用的卻是細體仿宋,同時還運用了古漢語中特有的書名號符號進行點綴,更加具有歷史感。另外在無字幕版中,老三國對引用原文文言文的地方還進行了字幕加註,給人一種於史書中引經據典的感覺,真實感、歷史感更加強烈。


結語

客觀的講,《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之一,縱然有其可取可敬之處,但畢竟是小說家在歷史的基礎上進行了大幅度藝術化加工之後的產物,本就為一家之言。而《新三國》在參考更多正史後進行改編翻拍,對前作的故事、人物進行顛覆,也無可厚非,況且《新三國》本身確是一部優秀的電視劇作品。

無奈珠玉在前,且小說原著的民間滲透力太過強大。綜合以上五個層面的優勢,老三國怎麼可能不成為經典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