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那天,他說要和同學出去玩,結果就沒回來,微信也把我屏蔽了。後來從他老師的朋友圈裡我才知道,他自己一個人坐火車跑湖北去當志願者了,我現在恨不得打他一頓!”
陝西眉縣的隔離酒店外,一位母親早早地在門口等待著。她的兒子,就是前段時間網上熱傳的、獨自前往湖北參與支援的高中生。
今天,是她的兒子從湖北迴來後隔離的最後一天。馬上就要見到兒子了,母親的心裡不禁五味雜陳。
“叛逃”
這位母親口中的叛逆兒子名叫朱如歸,今年18歲,是一名高二學生。
年前疫情爆發後,朱如歸在新聞上看到了湖北告急的消息,不禁心急如焚。尤其是看到鍾南山院士警告人們不要前往武漢時,自己卻坐著餐車逆行去了武漢,這對朱如歸的觸動非常大。
“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他都能衝到一線去,我們年輕人躲在背後算什麼!”
血性方剛的朱如歸立刻下定決心,不能在家躲著,要去疫區做貢獻。於是他拿出了自己積攢的零錢,偷偷買了兩張火車票。
他先從眉縣家裡坐火車到西安,再從西安坐一夜車到河南信陽。
到了信陽已經是第二天早上九點了,信陽已經實行了交通管制,無法坐火車前往湖北了。
好在信陽離湖北不遠,朱如歸只好找了一輛出租車,先出了市區。
接著,他獨自一人,沿著107國道步行了一天一夜,終於來到了100多公里外的湖北孝感孝昌縣,並順利進入孝昌縣第一人民醫院,如願以償的成為了一名醫護志願者。
志願生涯
經過短暫的休息,初四晚上,在簡單的培訓後,朱如歸被分配到了呼吸內科,負責病人的護理。
每天,他要穿三層防護服,給病人送飯、收拾垃圾,陪他們聊天,為他們做心理疏導,一圈下來,整個人就已經脫水了。
即便如此,朱如歸依然幹勁十足,看著一個個重症患者漸漸康復,就是對他最大的鼓勵。
其中有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奶奶,已經是危重症了,她不想吃飯並且抗拒治療,很多人勸她都沒用。這時,朱如歸去給她餵飯,老奶奶哭著嘟囔道:“我的子女不要我了。”
聽到這句話,朱如歸堅定地對老奶奶說:“奶奶你不要怕,我從陝西過來,就是來幫助你的,你今後就把我當親孫子使喚!”
老奶奶也被朱如歸的這句話感動了,她漸漸振奮起了精神,開始配合治療,後來終於轉到了輕症病房。這也是朱如歸最驕傲的一件事。
就這樣,朱如歸在孝昌縣第一人民醫院一干就是兩個月。
兩個月後,湖北的疫情終於得到了遏制了,朱如歸也隨著援鄂醫護人員一起,平安地返回了陝西眉縣。
回家
經過14天的隔離,朱如歸終於從隔離酒店出來了。
母親一眼就看到了他,於是高聲喊了一聲“兒子”,朱如歸也快步走上前去,二人緊緊抱在了一起。
母親哭著對朱如歸說:“辛苦了”,朱如歸一邊安慰母親,一邊替母親擦著眼淚。
情緒穩定之後,母親含淚笑著對記者說:
“既然他選擇了為國家做點貢獻,也是件好事,就是我害怕他感染了(新冠病毒),不過很高興他平安回來了。”可憐天下父母心,本來一臉抱怨的母親,看到兒子平安歸來,也就只剩滿心的喜悅與關愛了。
回到家後,街坊鄰居都為他披紅掛綵,把他當作英雄,母親也為他做了一頓豐盛的接風菜。
朱如歸向眾人展示了自己的榮譽證書,還有一張張的志願證明,這是他勇敢與奉獻的見證。
最後,當記者問朱如歸對這次經歷有什麼感悟,他緩緩說道:
通過這場疫情,我看到了人性的美和醜,也看到了人在大自然面前是多麼的渺小,我相信以後的生活一定不會像以前一樣了,我會用有限的時間,做更多有意義的事。
爭議
這件事被曝光後,網上主要有三種聲音:
一是讚揚他的英勇。18歲的高中生,就有膽識與勇氣前往抗疫一線,這一點是很多大人都做不到的。
二是批評他在幫倒忙。他作為一個高中生,根本就沒有醫護技能,衝上去別幫不了忙,還要給別人添亂。
三是批評他的莽撞。他沒有和家人打招呼,就孤身前往疫區,這會讓家人承受多大的擔憂。
針對前兩點,朱如歸本人也發表了自己的一番理解:
”有很多人說我是英雄、模範,但我認為算不上什麼,我能夠回來已經很幸運了。但有些人說我上去添亂,我想說的是,打掃、送飯並不需要什麼專業知識,我只是做了我在這個年齡段能做的全部。“
能從一個高中生口中說出這番話,相信很多人都會感嘆他的成熟與對“英雄主義”的深刻見解。
其實,從朱如歸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一些緣由。
“如歸”二字,是源於曹植的《白馬篇》: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朱如歸的父母為他起這個名字,就是希望他能夠有一顆“報國之心”,這是刻在骨子裡的奉獻與倔強。
所以當記者問他:“如果再有一次選擇的機會,你還會做同樣的選擇嗎?”
他堅定地回答:
“我還是會衝上去,我無愧於心。”然而,當記者問朱如歸:“你這樣做有想過你母親會怎麼想嗎?”
他猶豫了一會兒,無奈地回答道:“如果和母親說,我可能就去不了了。”
其實,朱如歸和家人的關係,也和很多青春期孩子的家庭一樣,矛盾常常有,親子之間的溝通很少。
曾經,朱如歸兩天沒有和母親聯繫,母親問他在哪兒,他只回了一句“活著呢”,簡單的三個字,彰顯著滿滿的叛逆意味。
放在平時,孤身一人外出不告訴家人,他的母親一定會責怪他。只不過,這一次他做了一件好事,母親也對他表示了理解,只是希望以後不要讓自己這麼擔心了。
結語
朱如歸身上,有很多值得討論的地方。
首先他讓我們看到,中國的新一代青年在不斷學習、不斷成長,在以最年輕的態度繼承最傳統的華夏精神,即使這種態度有點偏執、不成熟,但起碼他們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關鍵是,我們家長該如何正確引導這種情懷,小伊認為,一定是要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孩子去做這些力所能及的事,最後朱如歸母親的表態也契合了這一點。
其次,朱如歸在總結時也說“要用有限的時間,做更多有意義的事”,其實應該還有下半句:有意義的事並不止於向外的奉獻,還有向內的自我覺醒。
古語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第一步就應是“修身”。希望他經歷過這件事,尤其是聽到老奶奶的哭訴,能明白家人的重要性。不要只顧著“拯救世界”,而忽視了親情的建設。
這一點,也同樣值得所有孩子學習。
最後,我們都應向這位勇敢的朱如歸致敬,希望他回來後能多陪陪家人,也祝他能夠在學業上有更大的進步,將來用更強大的力量,來幫助更多的人。
我是小伊,關注我,帶你看更多感動人心的成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