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復原力的祕密


企業復原力的秘密


高管們做夢都想讓公司避開任何風險——無論是自然風險還是人為風險——以免公司收入受到無常世界的諸多變化影響。


這也是大多數企業戰略的隱性目標,其實現手段是利用縱向整合帶來資源控制力,憑藉買方勢力控制供應商,通過遊說和提供競選資金獲得呼風喚雨的政治影響力。


當然,除了這些之外,還有傳統的市場壟斷力等。基本思路就是想方設法掌控命運,孕育出完全的商業獨立。


這種夢想很普遍,但無疑是一種錯誤想法。令人意想不到的秘密是:相互依賴而非獨立自主,才能保護組織免受風險侵害


“復原力”(resilience)概念為認識這個錯誤想法開啟了一扇窗。類似“可持續性”一詞,復原力也成為全球會議上的標準用詞,並且與可持續性一樣,在不同的人看來它有著不同的含義。


專家們經常談及的是個人“心理復原力”,指的是個人在遭受挫折、衝擊或創傷性事件的打擊後從中恢復的能力。這是一個重要的視角,而企業健康專家已經在著手開發針對員工的各項復原力舉措。


但是,還有一個不太容易理解的視角是“企業復原力”,也就是如何確保公司在災難面前仍能持續創造價值,無論這些災難是自然發生還是人為導致的。


1、印尼洪災的例子


瞭解企業復原力的一個好地方是印度尼西亞,蘇黎世保險集團(Zurich Insurance Group)的企業責任經理卡琳·賴特(Karin Reiter)則是一位很好的嚮導。


我在阿斯彭研究所(Aspen Institute)的先行者峰會(First Mover Summit)上遇到了賴特,她給出了一個令人信服的案例。


“印尼常被稱為天災大超市,” 賴特解釋道,“特別是在洪災方面。”


作為一家保險公司,蘇黎世保險集團承保了多家印尼公司。其中就有這麼一家客戶,遭受了嚴重洪災,損失慘重。為了減少未來損失,蘇黎世保險集團的風險工程師受命提出建議,以增強工廠的抗風險能力。


於是,該工廠採取了一些保護性的改進措施,例如將底樓庫存轉移到別處,以及修建護道,引流洪水。這些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護工廠免受下一次洪災的影響。


不出所料,沒過多久印尼又經歷了一次洪災。這一次,因為採取了改進措施,工廠安然無恙。“於是你以為,第二天公司就又能全速運轉了。”賴特說。


然而並沒有。恰恰相反,和上次風暴來襲之後一樣,工廠還是關了門。


可是,如果說公司已經成功保護了自己的設施,使其免遭自然災害影響——就像高管們夢寐以求的——那為什麼它還是無法正常運營呢?原因就在於企業復原力的秘密。


復原力不是任何單個工廠的狀態,而是一種系統狀態,一種社區狀態,一種相互依存而非彼此獨立的狀態


正如賴特所解釋的:“問題在於,道路被沖毀了,員工沒法上班。他們需要想辦法救自己的命、救家人的命。他們都在千方百計挽救自己在社區裡的全部財物。”


在一個滿目瘡痍的社區當中,建一個堅不可摧、與外部隔絕的工廠變得毫無意義。企業的復原力有賴於其所在社區的復原力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曾說:“深入觀察大自然,你就能更好地理解萬事萬物。”自然界中也能發現復原力的秘密。


單個物種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的生態網絡的一部分。食物網、營養金字塔、共生互惠——對於生物群落的健康和復原力而言,所有這些關係都至關重要。


正是這種動態的流動和交換——就好像樹木輸出動物所需的氧氣,而動物則呼出樹木所需的二氧化碳——讓生物圈生氣勃勃、生生不息。對於企業來說,也是如此。


與自然界一樣,商業關係也需要互惠互利。正如同工廠有賴於社區的復原力一樣,社區也依賴於工廠。


按照賴特的解釋,工廠停工“對社區有巨大影響,因為如果員工無法上班,他們就不再能夠創造收入。而如果他們沒有收入,他們就無法投資於自己的社區,也無法納稅,沒有存款供孩子上學。如果洪水頻繁發生,那麼貧困的惡性循環就會持續下去”。


當然,如果這種惡性循環持續下去,工廠及其供應鏈也仍會繼續面臨業務中斷。


大多數企業領導還是希望能夠不用操心這些依存關係。然而福特公司(Ford)的那個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那時候,一家公司就能縱向整合並且控制從鐵礦到T型車經銷商的方方面面。


另一種選擇,就是承認獨立自主是一種幻想,並且擁抱我們的相互依存關係


2、從企業復原力到社區復原力


企業領導者必須認識到,組織的復原力有賴於其背後具有復原力的社區


在前面我們瞭解到,把公司從對社會的依賴性中隔絕出來,是無法實現保護公司的目標的。相反,企業復原力需要擁抱這種依賴關係。正如蘇黎世保險集團的企業責任經理卡琳·賴特所解釋的,這是領導視角的一個重大轉變,最好循序漸進地推行這種轉變


作為一家保險公司,蘇黎世保險集團從培育企業復原力中獲得了好處,也已經著手開發各項舉措,幫助客戶增強其所在社區的抗災能力。


賴特解釋道:“我們的目標是為建設有復原力的社區設計藍圖,特別是那些洪災高發社區。”這些藍圖可以作為全球都能調用的工具箱,公司可以在此基礎上擬訂出自己的復原力計劃,並且確定哪些干預措施最適合自己所在社區。


蘇黎世保險集團正在自己有業務經營的國家開展這項工作,同時也在向面臨巨大風險(洪災等)的國家分享其專業知識。


可是,要求一位企業高管考慮整個社區的福利是不是步子邁得太大了?或許是,但正如賴特所指出的:


“企業興旺有賴於社區繁榮。你需要人們有能力採購你的商品和購買你的服務。你要能夠聘用熟練的本地人才。所以,你會希望社區沿著它們的發展道路繼續前進。”


一種行之有效的策略是首先評估公司內部潛在的各種風險,以及可以採取的各項行動,從而確保你們能夠保護自己的工廠。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許多經營者並不知道自己面臨著哪些風險。


蘇黎世保險集團通過與研究機構合作,幫助客戶補上這一短板,更好地瞭解其可能面臨的風險,比如洪澇災害。


但是,風險並不會止步於警戒線,因此,蘇黎世保險集團也提倡對社區的復原力進行評估,從而瞭解為什麼有些社區在保護自己免受風險侵害方面,要比其他社區做得更好。這無疑也凸顯出企業與社區間相互依存關係的重要性。


賴特說:“我們真切地意識到,我們無法獨自做到這一點。社區復原力的挑戰實在太大,因此你需要來自不同領域的參與者,從全局出發解決這些問題。”


這意味著與利益相關各方接觸,建立互利的夥伴關係。正如賴特所解釋的:


“蘇黎世擁有豐富的風險管理知識,但我們可能無法進到社區或本地網絡。同樣,可能有一些非政府組織合作伙伴非常瞭解地方基層,但他們可能缺乏我們帶來的災害風險規避知識。


因此,我們嘗試找到那些真正擁有互補技能組合、可以協同工作的組織。這當中也包括政策制定者和地方政府,他們在建立可覆蓋高危人群的適當激勵措施和預警系統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終極願景是增強社區的復原力,好讓它們能夠沿著自己的發展道路繼續前進。要做到這一點,需要保衛並維護社區資產,以確保其持久健康繁榮。在這個過程中,企業既是合作伙伴,也是受益者


參與並不意味著企業要獨自扛下社區復興的責任。相反,你要成為所在社區的真正公民,盡到自己的那部分責任。你要去參與制定並推動實施好的政策。你要去了解當地的非政府組織,並支持他們開展工作。


賴特如此總結道:“我確實認為,跳出自身的足跡來思考問題,對於企業而言是最有利的,因為我們都相互依賴。我們要依靠別人,而不是自給自足。


正如遭受洪災的印尼工廠的經驗所示,企業復原力和社區復原力相互依存。


作者:格雷戈裡·昂魯(Gregory Unruh)

來源:商業評論(ID:shangyepinglun)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文章僅用於交流學習目的,無意剽竊和抄襲,若涉及版權問題或標記有誤,請聯繫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