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萧衍为什么会如此大力的扶持佛教、推行佛化,并且多次的以身舍佛?

子不语同学


梁武帝萧衍信佛这都是我们知道的,那么其实萧衍开始是不信佛的,而是重视儒家思想,倡导了学习风气,但是他老了后,突然信佛了,还几次入寺当和尚,讲经。这是怎么回事呢?到底发生了什么?萧衍信佛主要是与两件事有关:



1.萧宏事件

萧宏事件是一件什么事?萧宏又是谁?萧宏是萧衍的六弟,他在萧衍称帝后,胡作非为,竟然与萧衍的长女私通,两人还谋划刺杀萧衍要夺取皇位,结果他们派出的刺客被抓了,刺杀失败,经查是萧衍最亲的两个人指使的,萧衍就只处死了刺客,没有处罚萧宏和萧衍的女儿。

但是萧衍的女儿觉得没脸见人,就自杀了,后来萧宏也病逝了。这件事可以说对萧衍打击很大。但此时萧衍还没有想出家,第二件事之后,萧衍产生了出家的念头。



2.萧综事件

萧衍的二子萧综的母亲吴淑媛以前是东昏侯的妃子,和萧衍结婚七个月后生下了萧综,但萧衍很喜欢他,封他为王。不久吴淑媛失宠了,就怨恨萧衍,就把七个月生萧宗的事告诉了萧综。这样萧综就觉得他自己是东昏侯的儿子了,便和萧衍疏远了。

不久,南梁和北魏发生冲突,萧衍就派萧综带兵攻打北魏,萧综却投奔了北魏,他并且还要为东昏侯服丧三年。萧衍知道后非常生气,撤销了萧综的封号,把吴淑媛贬为庶人。这件事后萧衍就看破红尘了,于是决定出家。



以上两件事是导致萧衍出家的原因,但是这两件事都是萧衍自己造成的,他对子女家教不严,放纵他自己的亲属作乱,最后是害了他自己。


肖邦老师的课堂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

说的就是梁武帝萧衍统治时期,南朝的佛教达到了顶峰。据考,仅京城,寺庙不少于七百处,僧尼数万,可谓“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言”了。

萧衍,字叔达,齐高帝萧道成之族侄。自幼天资聪颖,十分喜欢读书,与竟陵王萧子良、沈约、谢眺等众文人被称为“竟陵八友”。南齐明帝时,因北魏孝文帝元宏南犯,萧衍受命抗敌,功成,实力迅速膨胀。公元502年,废萧宝融称帝,改国号为梁,即梁武帝。

执政之初,萧衍勤于政务,春夏秋冬即五更起床力理公务,冬天手都被冻裂了。生活节俭:“一冠三载,一被二年”被世人崇尚。经过近二十年的励精图治,南梁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稳定,经济获得了快速增长。

然而,在一片歌舞升平的背后,危机也一步步逼近。

萧衍执政外紧内松,即对他的亲属们非常放纵。尤其是对弟弟萧宏,更加纵容。宏奢僭无度,聚财贪色。在享尽世上大富大贵后,萧宏把皇帝哥哥当成自己的跘脚石,想尝尝做皇帝的滋味,被萧衍得知。但是仅仅训斥几句,不加任何惩罚。宏变本加利,与亲侄女,也就是萧衍的亲生女儿永兴公主通奸,并答应自己一旦称弟,立公主为后,恩爱万年。结果刺杀萧衍失败,公主畏罪自杀,宏忧惧而亡。

而永兴公主,是萧衍最疼爱的一个女儿。老年丧女,萧衍一度神魂颠倒,经常一个人默默垂泪。

不久,次子萧综因犯错怕责,投降了北魏。萧衍闻讯,一气之下撤了综的封号,并把他生母吴氏贬为庶人。不久吴氏抑郁而终,萧综与父彻底决裂。

接二连三的打击,使年过花甲的萧衍看破了红尘,开始信奉起佛教来。公元527年,六十四岁的梁武帝只身来到同泰寺,做了三天的住持和尚,同时,戒掉女色荤腥,令臣民效仿。

从此,武帝对佛教的痴迷,一发而不可收拾。

佛教的过滥,导致民生凋敝,百业荒废。广造寺院的结果,造成财政空虚,入不敷出,以至于国家无赈灾之银,无养兵之饷,国势日衰。

西天二十八禅宗传人达摩祖师东渡后,被武帝接到南京,问道:

朕即位以来,造寺译经,度僧不可胜数,有无功德?

达摩答:并无功德。这只能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好比影子跟随身体走,无甚效果。

达摩祖师也算是对梁武帝中肯的评价了!


非非空


萧衍曾经在《净业赋序》中透露过他年轻时候的梦想——“少爱山水, 有怀丘壑”。人总是矛盾的,萧衍一方面在追寻世俗间最高的权力,另一方面,心理却总有一方净土。

王朝的兴衰更替,在南北朝时期来的尤为迅猛和刚烈。贵族的战乱和平民的起义,这种种的社会关系需要协调,也是萧衍即位登基之后的头等大事。而怎么样才能协调好这一切的关系,保持新朝的社会秩序和稳定发展呢?


聪明的萧衍做了一个他自认为最聪明的选择——佛教。


首先,背景很重要

汉末儒家的正统思想在政治、现实、思想中全面崩溃。曹操反对天命、鬼神、圣人之言,唯才是举;诸葛亮更是反对天道,“造化在乎手,生死在乎人”,强调人的作用和力量。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被全面动摇,魏晋时期玄学蔚然成风,大族名士纷纷加入思辨大潮。玄学的思辨为佛教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佛学在此时与中土文化结合适应,尤其和老庄的无为,出世思想融为一体,使得世人逐渐认同。又佛学重辩证,更是容易让人深入思考,慢慢的说佛讲经成为社会风尚,大大的提升了社会地位。


那么,推行佛教对于萧衍有哪些好处呢?萧衍为什么要不遗余力的扶持佛教,推行佛化呢?甚至到最后以身舍佛?


1,整合内部势力,转移贵族统治阶级的视线


萧衍登基之前,宋、 齐两代称帝者 16 人, 其中在王位争夺中被杀者达 10 人之多, 因牵连而被杀的贵族更是数不胜数。 皇帝不久长,宗亲之间的内耗更是对国力产生了极大的消耗。萧衍对这一点看的十分清楚明白,于是他为了能有效地维护现有的统治秩序, 不继续走上杀戮功臣和诸王的老路,所以选择是在王室中大力提倡佛教, 从而达到转移诸王对权力的欲望。 不仅世族大家、公卿百官,连自己的儿子们也招为崇佛宣传使者。

2,愚民之智,取民之勇


宗教是封建统治者麻痹人民的最好手段,不仅可以削弱人民的反抗斗志,还能更加深入的改造他们。佛教作为一款新型的统治工具,正好可以填补之前天师道,五斗米教等失败工具所遗留的空白。佛教这种既可以用来麻醉人民甚至王公大族, 又不会被别人利用来发动叛乱的这样一个不可多得的统治工具在他面前的时候, 他又怎么肯错过这个机会呢? 所以,萧衍毫不犹豫地弃道崇佛, 他要逐渐地把佛教引入人们的头脑, 让人们在追求虚幻的来生转世中安分于大梁帝国的统治, 作一个恭恭敬敬的良民。

3.佛教本土化的发展,以身舍佛的背后是政教合一


张角,张鲁,葛洪,孙恩等早一批利用宗教发展军队和政权的人早已为政教合一的想法打下了基础,而佛教在这一时期的本土化,更是让萧衍看到了这个可能。

在两晋南北朝的汉译佛经当中, “孝”这一中华民族最重视的儒家思想的核心,被放佛教在了突出的位置。 鸠摩罗什所译的《菩萨戒本》道: “孝顺父母、 师、 僧三宝, 孝顺至道之法, 孝名为戒。 ”这已经把佛戒与儒孝等同起来了。

梁武帝弃道崇佛, 并不是灭道崇佛。实际上他是儒学、 道学、 佛学、 玄学并举。他常常为臣下讲解《老子》、 《庄子》。尽管梁武帝在诏书里说天地之间只有佛教是正道, 其他的都是邪道。 但是他又把老子孔子等人统统归于如来的后人。所以可以看出来,他种种以身舍佛的行为背后,又何尝不是想把自身化为佛祖之身,他自己本身便有“菩萨皇帝”一说,这正是保障他政教合一,最好的利用上佛教这一统治工具的完美体现。

不论梁武帝崇佛背后的良苦用心与巩固统治的深层次设想,虽然萧衍自以为找到了麻痹人民、维护统治的灵丹妙药,然而大力佛教的结果却是他始料未及的。佛教带给梁朝的不只是经济上的破坏和政治上的腐败,曾经在前期初显繁荣的南梁帝国逐渐走向穷途末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