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開面館的第59天:銷量連創新高背後的憂慮,很容易被忽視

如面面館開業的第59天

告訴大家一個振奮的消息,小店的生意已經連續三天保持增長,而且銷量再創新高!

1806元,距離銷量2000元/天的小目標只差一丟丟了,。

“啊啊啊啊”

創業開面館的第59天:銷量連創新高背後的憂慮,很容易被忽視

慶祝的時刻

結束營業,我們圍坐著吶喊一下,發洩上週低迷的情緒,我們舉起雪碧與紅蘋果豪飲一番。內心的滿足感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培養一個習慣要21天嗎?我兩天就已經習慣忙得停不下來,點餐、送餐、收錢、打掃、洗碗,習慣這種滿滿自信飄飄然的感覺……

有那麼一刻,我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開業之初不也是這樣麼?接下來,接下來那噩夢般的墜落,讓我打了個冷戰,怎麼防止大滑坡呢?。

開業初期,店裡顧客主要是周邊小區,他們追求品質,要的的好吃,乾淨,新鮮,他們不考慮費用,但是這些人從一週三次,到一週一次,到十天一次……漸漸的他們就不是主力的消費群體,因為吃多總是會膩,我們就幸運的成為了他們輪換中的一個店。

翻看開業以來每天的消費顧客,我發現高營業額的日子都源於一波長期不來的大客戶,單筆消費從100-200不等。而這類顧客有個特點,進店週期都很長,不過只要他們來了,營業額是真不愁,但他們會常來嗎?

再看看店裡單品的銷量,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低單價的面更受歡迎了,牛肉麵雖然地位不可動搖,但是排2-5位的面,已經都是13元以下了,之前可都是18元以上。說明主力客群已經在偏向低端的群體,而且他們進店的頻率是很高的,有顧客把每款15元以下的面都吃了一遍。

我把顧客分成分成三類:

日常型消費,就是把如面面館當做每天三餐主力的,每週3-5次進店;

改善型消費,就是想換換口味,或者想吃點特色的才會來,每週1次左右;

記憶型消費,突然想到或者不小心路過才會進店,半個月以上1次。

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新客拉進店,然後轉換成日常的消費,我們店距離核心餐飲區域100米,

但是每天路過上下班的人至少300以上,他們吃吃過麵的還不到15%,也就是說如面的提升空間還是很巨大的,給自己信心。

想到這裡,記得一位顧客說,他是店裡開業第一天就來了的,看裡面坐滿了人,就想知道幹什麼的,然後就成了每週都要吃上1-2次的熟客。是啊,現在常來店裡的顧客,大多源於開業期間收攏的,因為我們堅信我們的口味,所以靠口口相傳活到了現在,在第一個瓶頸期來臨時,我們該如何去轉變?

創業開面館的第59天:銷量連創新高背後的憂慮,很容易被忽視

隱藏的麵館,就是無招牌

我就想問問,是不是應該在外面做個樸素的門頭,其實我們有一句還蠻裝逼的廣告語,自我感覺應該會有很多人停留多看一眼,但我也怕是我想當然,所以也還沒有和合夥人一起說製作的事情。

只是總是能看到門口到處找招牌的人,總是有一些找不到店在哪的人。所有的事情看來都是分階段的,什麼才是適當的時候做的適當的選擇呢?抓狂,繼續思考下一步……

我知道停滯等待只會被大潮沖走,想活下去就想要改變,希望能儘快找到適合如面的點吧。

這裡要說下,數據報表真的很重要,裡面真的有很多很多的信息,千萬不要體量小就忽略。

未完待續,如面面館創業進行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