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株洲再次加碼

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株洲再次加碼

博古山公園效果圖。記者 吳楚 提供

海綿城市,讓城市“在澇時能吸水、在旱時能吐水”,既是一種建設理念,也是一種建設模式。

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株洲再次加碼。4月15日,記者從市住建局獲悉,《關於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通知》已於日前正式印發。

海綿城市,在大眾層面仍然還顯陌生,瞭解這一概念,不妨先來看幾個例子。

清水塘片區環保大道,人行道全部採用透水混凝土,雨水直接滲入地下;全線兩側長達3公里的綠化帶不設路緣石,由於路面高度差,雨水直接流入“U”形淺碟設計的綠化帶,隨即進入水管。

雲龍示範區的學府港灣小區,在規劃時,就設計了雨水收集系統。收集的雨水用於噴泉、綠化灌溉、保潔等。

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株洲再次加碼

小區內的雨水收集系統。記者 吳楚 提供

開園數年的萬豐湖公園,水域建有循環系統,水多則開閘放水,水少則從湘江補水,讓整個片區的水生態處於平衡狀態。

在建的博古山公園,其星月湖水體景觀就包括透水鋪裝、雨水花園等多種“海綿”設施。

不論是會“喝水”的道路跟小區,還是山水相融的大型城市綜合公園,都能見到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業內普遍認為,海綿城市既是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的重要抓手,也是促進城市發展轉型的重要方式。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

近年來,株洲圍繞這一目標全力推進。《株洲市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規劃(2016—2030年)》、《株洲市海綿城市建設實施方案》等文件先後印發,其中,最為人所關注的是去年印發的《株洲市海綿城市建設技術導則》。

這份由國內知名專家參與制定的導則,從項目建設的規劃、審批、設計、施工、驗收、管養全流程給出指引,適用於株洲市中心城區範圍內各層次規劃編制以及建築與小區、城市道路、綠地與廣場、城市水系等項目。

記者瞭解到,僅這份導則的編制就耗時一年,不僅借鑑了外地先進經驗,還參考國內外先進標準和要求,並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編制而成。期間,為了讓導則更具備指導性,在導則出臺之前,在調研的基礎上,還曾編制過一本水利模型。

“原來儘管知道有海綿城市建設要求,但其涉及項目方方面面,具體操作時經常感覺無從下手,有了導則等於有了指南。”市內某建築企業負責人坦言。

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編制技術導則既是貫徹落實國家海綿城市建設的相關要求,也是加強海綿城市相關方面技術知識儲備、人才培養的需求,對於加快推進株洲海綿城市建設,實現城市建設模式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2020年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強調,要繼續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基本完成城市排水防澇補短板階段性目標任務。

日前印發的《通知》也明確,建設“滲、滯、蓄、淨、用、排”相結合的雨水收集利用設施,以排水分區為單元,從城市內澇治理、黑臭水體整治及工程海綿化建設和改造等方面著手,全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各項指標。

今年計劃對蘆淞路行道透水鋪裝改造、伏波大道海綿化提質改造。“城鄉海綿化建設和改造,不是如龐然大物招搖過市,而是在微小之處脫穎而出。”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內容來源:株洲發佈

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