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挪威的森林》有感

每個讀者心中都有不同的人物形象,這同每個人的自我認知相同。有人可能在青春期看這本書,書中能看到很多自己的影子;有人可能成年後才看這本書,依然能喚回青春印記的記憶。正如作者對這本書的定義,青春愛情小說,不能說書中就是青春期愛情的全部樣子,但其中關於情感的描述就是青春期的我們在遇到此類問題時會產生的感想。

直子,是主人公心中的白月光。少年時期直子是兄弟的青梅竹馬,然而兄弟突然自殺讓直子和主人公都措手不及,兩人從情感上都沒有接受其自殺行為,但不斷流逝的年齡推著兩個人繼續生活上大學。兩個人雖然沒有約定,然而命中註定的糾纏讓東京這麼大的城市在地理上依然不能阻擋兩個人,街邊偶遇隨後漫無目的的遊走陪伴,讓這兩個人的內心逐漸接近。

死亡教育是不可或缺的,猶記得小時候第一次真正意識到死亡是院子中一位奶奶的離去。這位奶奶並沒有很喜歡小孩,更多就是每天在院子中曬曬太陽,滿臉慈祥微笑。當奶奶過世後,院子中的小夥伴都挺害怕,不願意去看奶奶的遺體,甚至看到棺材都繞著走,對於死亡,小孩子的畏懼更多。然而當晚上被喪事的各種吱呀聲吵鬧得睡不著時,在月光下燈光下,彷佛看到了奶奶又安靜的坐在院子中她熟悉的地方微笑,就不害怕棺材甚至敢去看發白的遺體。

主人公和直子兩個人,並沒有足夠多的時間去消化兄弟的突然死亡。主人公對此的理解是少年時代的落幕,今後再也無法三個人一起出去玩,尤其沒有足夠的理由見到心中的白月光直子。直子對此的理解則是愛情的墳墓,從小青梅竹馬長大的男孩子看似陽光活潑卻不能承受生活的壓力選擇死亡,不僅是愛情被帶走了,更是精神上被帶走了。從此後,直子去了陌生的東京,愛上在這座巨大的城市中漫無目的的遊蕩,從另一個角度也是在想辦法尋找自己被帶走的靈魂。

直子並沒有找回自己的靈魂,但在尋找的過程中有主人公的陪伴。直子對此從最開始的沒有感覺轉換到希望能通過主人公治癒自己重新回到正常人的行列,然而情感上的治癒是很難的,即便過程中有很多方面都顯示會有好的結局,但精神上的治癒是如此艱難,好的跡象隨時可能被拖入地獄,最終不可自拔。生日當天直子好像可以同兄弟告別接受主人公了,但生日一結束馬上就消失去了療養院;在療養院時主人公幾次去看望直子,看到的都是快樂充實彷彿已經治癒的樣子,但突然間直子也選擇了自殺。

精神疾病的治療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充滿了反覆,需要很大的耐心細緻,而且極有可能前功盡棄半途而廢。身邊有這類疾病的朋友們越來越多,在儘可能寬慰自己讓自己不得此類疾病的同時,也應該對身患疾病的朋友們多拉一把。深陷泥潭中的他們很難讓泥潭外的我們感同身受,但良言一句三冬暖是泥潭外的人可以做到的。

當然,這本書絕對不僅僅是白月光,還有紅玫瑰,雖然這樣的列舉和書中人物的性格還是有所出入,畢竟是渡邊筆下的青春愛情故事,而不是張愛玲筆下的民國愛情故事。綠子是主人公身邊出現的另一種性格的女孩,漂亮、活潑,正如名字一般,是充滿了生命力的綠色所帶來的本能上的熱烈、奔放、衝動。

綠子對主人公的好感從來沒有隱藏,而且這種主動的自我表達並不讓人厭惡,可能因為並沒有那種我喜歡你你就必須喜歡我的自私要求,帶著那種我喜歡你且我這麼好你為什麼不喜歡我的嬌憨。俗話說女追男隔層紗,但這個追字一定要本著不能強迫對方的原則。喜歡原本就是很美好的事情,總不能因為喜歡就要佔據所喜歡的而不顧忌被喜歡者本身的個人意願。

相較於直子更願意看到綠子的部分,雖然也有一些小任性在裡面,但生命力對人有本能的吸引。雖然綠子本身的生活並沒有很如意,甚至父母都身染重病需要綠子照顧,也依然不能破壞綠子蓬勃旺盛向上的人物形象。尤其在對比綠子和直子對主人公的吸引,更加喜歡在夕陽下兩個人簡單的看看火災現場的感覺。

當然,書中還有玲子的存在,至於是個什麼樣的存在,只有自己閱讀了原文,才能產生評價,去讀讀吧。

讀《挪威的森林》有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