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挪威的森林》結局探尋


《挪威的森林》結局探尋

《挪威的森林》結局,到底是怎麼樣的,“渡邊徹”和“小林綠子”最後在一起了嗎?這是讀者最關心的問題!今天我們就來揭開謎底

小說的結尾處:

“(渡邊徹)我打電話給綠子,說無論如何都要跟她談一談。我說我有很多話要說,必須對她說。在這個世界上,除她以外別無所求。我想見她,一切的一切從頭開始來過。

綠子在電話的另一端,沉默了好久。彷彿全世界的細雨下在全世界的青草地上似的,沉默無聲。那段時間,我閉起眼睛,額頭一直壓在玻璃窗上,終於綠子開口了。

她用平靜的聲音說:“現在你在哪裡?”

我現在在哪裡?

我繼續握住聽筒臺起臉來,看看電話亭的四周。如今我在什麼地方?我不知道那是什麼地方。我猜不看。

到底這裡是那裡?映入我眼簾的只是不知何處去的人流,行色匆匆地從我身邊走過去。而我只能站在那個不知名的地方,不停地呼喚綠子的名字。”

到此小說戛然而止,作者“村上春樹”沒有給答案。但跳出小說的框架,從作者本人現實經歷來,去探尋謎底。

第一點:後記

分析結局,先從“村上春樹”後記中尋找,這裡透露了作者寫作的初衷和理由。

後記第一段:“原則上,我不喜歡替小說寫後記,不過我想這部小說有寫一寫的必要。”

看了這段話,明白一個道理,“村上春樹”的小說,他一般不寫後記,可《挪威的森林》為什麼要寫後記呢,這與後記中的第2點相呼應。

《挪威的森林》後記第2點這樣寫到:這是一部極其私人的小說。

極其私人:從字面上解釋:極其:特別;非常;十分。私人:自己的個人的。

總體意思,非常私人的小說,根據小說分類來看,只有自傳體小說才能算是非常私人的小說。

自傳體小說定義:從主人公自述生平經歷和事蹟角度寫成的一種傳記體小說。

但有趣的一點,《挪威的森林》主角叫“渡邊徹”而不是“村上春樹”,既然是非常私人的小說,又不是自傳體小說,這部小說應該更接近於回憶錄。

那小說中很多事作者本人一定親身經歷過,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運用小說的藝術寫法和表達技巧經過虛構、想象、加工而成。

只有重要的小說,作者覺得值的紀念,所以寫上了後記。

第二點:時間

“村上春樹”1983年發表《螢》,此時作者34歲,4年後以《螢》基礎寫出了《挪威的森林》。

後記第3點提到:1986年12月11日,我在希臘的未可諾斯島開始動筆。“村上春樹”37歲開始動筆寫《挪威的森林》。

請看《挪威的森林》開始的第一段,這樣描述男主角“渡邊徹”年齡:

“我今年三十七歲。現在,我正坐在波音七四七的機艙裡。

“村上春樹”動筆創作年齡與“渡邊徹”開場年齡是一樣,都是37歲,然後開始回憶。

接著往下看,“渡邊徹”下飛機後,到達機場,有這樣的描述:“就算在十八年後的今天,那片草原風光也仍舊曆歷在目。”

從個人角度來看,這段文字之前,只是前序,故事還未開始,這段文字之後,

“村上春樹”動筆,“渡邊徹”開始回憶,其實就是作者開始回憶18年前的事,回憶的年代作者與男主角同樣20來歲。

第三點:地點

後記第3點提到:這部小說是在南歐寫的。

請看《挪威的森林》開始的第一段,這樣描述開場男主角所處的地方:這架碩大無比的飛機正穿過厚厚的烏雲層往下俯衝,準備降落在漢堡機場。

漢堡,德國的一座城市,位於歐洲。小說的開頭,男主角和作者同在歐洲,這又是個契合點。

第四點:人物

後記第4點提到:我把這部小說獻給我死去的朋友以及活著的朋友們。

為什麼要把這部小說獻給我死去的朋友以及活著的朋友們,有死去的,有活著的。

死去的朋友,要紀念,活著的朋友,要感動。

為了紀念和感動,“村上春樹”必然要在小說中寫出那些值得紀念和感動東西。

最好的方法,就是寫一些作者和朋友們產生過聯繫的故事。

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特別是類似回憶錄的小說,現實生活中有其原型人物,創作的靈感源於這些現實人物,但不代表現實人物經歷百分百等同於小說人物,靈感只是個源,以現實人物真實形象或經歷成為源,加之作者個人的理解,才形成小說中的人物。

藝術無法量化,小說中的人物應該是這樣形成的:現實人物真實形象佔據一定比例加之藝術化,根據作者的個人性格傾向,小說中人物的真實性也有不同的程度的高低之分。

這裡提一點作者的性格,從目前日本政治大環境,向右看、否認歷史,高壓環境下,“村上春樹”2017年發表《騎士團長殺人事件》真實的提及“南京大屠殺”。作者還是比較誠實,所以小說中的人物,一定在“村上春樹”生活的現實社會中有其原型,且高度還原真實人物。

死去的朋友中有:直子、木月 的原型。

活著的朋友中有:小林綠子、石田玲子 的原型。

主角“渡邊徹”很多性格特點,其實就是作者“村上春樹”性格特點

看看作者“村上春樹”的現實中的生活經歷及性格特點

村上春樹於1949年1月12日出生在日本京都市伏見區,為國語教師村上千秋、村上美幸夫婦的長子。受家庭薰陶,村上春樹非常喜歡讀書。

1955年4月,“村上春樹”入西宮市立香櫨園小學就讀。身為國語教師的父親有意識培養村上對日本古典文學的興趣,但他卻始終未能入道,相反對西方文學卻情有獨鍾。

1961年4月,“村上春樹”入蘆屋市立精道初級中學校就讀,然而這位讀書少年卻不是個愛學習的好學生,進入中學後,村上常因不用功而挨老師的打。後來他承認當時自己內心相當叛逆,“不想學的、沒興趣的東西,再怎麼樣都不學”。讀高中後村上的逆反心理更嚴重了,整日和女生廝混,抽菸、逃課,用中國的話說就是個“問題少年”。但村上的文學素養很高,他經常在校刊上發表文章,還翻譯自己喜歡的美國驚悚小說。也就是在這段時間裡,村上瘋狂地迷上了爵士樂,常常餓著肚子將午餐錢省下來買唱片——他對爵士樂的痴迷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1964年4月,“村上春樹”入兵庫縣神戶高級中學就讀。

1967年18歲“村上春樹”,聽從父母勸告,準備考國立大學。經常去蘆屋圖書館。

以上的“村上春樹”現實生活經歷與小說主角“渡邊徹”有幾點相同:喜歡讀書、愛好音樂、叛逆、整日和女生廝混,抽菸、逃課等等,列舉幾點作為比較:

1、讀書

“村上春樹”喜歡讀書,主角“渡邊徹”也喜歡讀書,因為讀書還認識了永澤。

小說第3章這樣描述“渡邊徹”喜歡讀書:

“十八歲那年,我最喜歡的書是阿普戴克的“半人半馬的怪物”。但讀過幾次之後,漸漸地覺得乏味起來,後來這個位子便給費傑羅的“《了不起的蓋茲比》”佔走了。 ”

而“《了不起的蓋茲比》”在那之後便一直高踞不下。心情好的時候,我會使書架上抽出“《了不起的蓋茲比》”,隨手翻開一頁就讀他一陣,可就從來不曾失望過。書裡沒有一頁是乏味的。我當時覺得這書實在好極了,便想要將它的好告訴大家。可惜我身邊就是沒有一個人看過這本書”

小說中“渡邊徹”讀過這些書:

1.《了不起的蓋茲比》(為此與永澤同學成為好友,此書渡邊多次閱讀過)

2.《吉姆爺》

3.《魔山》(後來帶到精神病園看,為此被鈴子罵了)

4.《在輪上》( 綠子家)

5.《八月之光》

2、音樂

“村上春樹”愛好音樂,主角“渡邊徹”也喜歡音樂,喜歡玲子彈奏吉他

小說第12章這樣描述“渡邊徹”喜歡音樂:

我們來為直子辦喪禮。"玲子說。"一個不寂寞的喪禮。"……第四十九首,玲子彈了"伊莉娜",第五十首又是"挪威的森林"。彈完五十首後,她停下來,喝了一口威士忌。

不論“渡邊徹”喜歡不喜歡,至少不討厭音樂,為直子辦一個不寂寞的喪禮,是以音樂形式來舉辦的。

3、女生

“村上春樹”和女生廝混,主角“渡邊徹”也與多個女生廝混過。

小說這樣描述“渡邊徹”與多個女生廝混:

我和他一塊到涉谷或新宿的酒廊去(大概總是去那幾家),挑上兩個結伴同去的女孩,和她們聊天(當時眼裡就只有這兩個女孩)、喝酒,然後就把她們帶到賓館去做愛了。

……

如此這般,和女孩睡過三、四次後,我便開口問永澤。這種事連續做個七十次,不覺得太空虛了嗎?

……

4、故事情節

先從書名《挪威的森林》的由來開始說,

後記第3點提到:在某種意義上,這部小說可說得到列儂和保羅.麥卡尼的些許幫助。

披頭士樂隊主要成員,就包括列儂和保羅.麥卡尼。

小說名《挪威的森林》與披頭士樂隊在60年代唱的《Norwegian Wood》同名,這首歌風靡全球,講的是人生的幻滅與對與世界的迷惘感。

故事情節是在特定的時代環境中展開的,《挪威的森林》主角“渡邊徹”生活的時代,日本二戰後都市,年青一代的孤獨迷惘。基調也如同甲殼蟲的歌一般,帶有北歐森林般黑暗陰冷的氣息,另外這首歌也是小說中女主角直子最喜愛的歌。

1968年4月,“村上春樹”到東京,入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戲劇專業就讀。在目白原細川藩邸的私立宿舍“和敬寮”寄居半年,後退出。後來遷往練馬區寄宿。距離最近的車站是都立家政,幾乎不去學校,在新宿打零工,其餘時間泡在歌舞伎町的爵士樂酒吧裡。

《挪威的森林》故事是從主角“渡邊徹”到東京求學開始,小說第2章這樣描述“渡邊徹”大學時代:

很久以前,大約是二十年前,我曾在一幢學生宿舍裡住過。當時我十八歲,才剛上大學而已。爸媽擔心我一來在東京人生地不熟,二來又是頭一次離家,所以幫我找了這個宿舍。這兒不但供應三餐,而且設備齊全,兩老都覺得,即使是一個年僅十八歲的初出茅廬的少年,也應該能夠適應才是。當然,錢也是個因素。住宿舍的花費要比一個人過活便宜得多了,因為你只要準備好棉被和檯燈,其他的就都不必買了。如果可能,我自然希望一個人租個公寓,過得舒服自在一些,不過,一想到私立大學的入學金、學費,還有生活費,我就不好意思開口了。何況,只是找個地方棲身而已,並不需要太講究。

“村上春樹”與“渡邊徹”,同樣求學城市、同樣住私立宿舍、類似大學專業,這些幾乎就是“村上春樹”現實生活的倒影。

1969年4月,“村上春樹”發表《問題只此一個,沒有交流68年電影觀感》在《早稻裡》。後遷入三鷹市一間宿舍居住。

《挪威的森林》“渡邊徹”後來也搬出了宿舍,小說第11章這樣描述“渡邊徹”搬出私立宿舍:

1970年翩然來臨,我的十多歲年代完全打上休止符,走進二十年華。然後我又踏入新的泥沼。期末考試,我比較輕鬆地通過了。因我無所事事,天天上學,不需要特別用功就輕睡鬆鬆地通過考試了。

宿舍內部發生幾件糾紛。加入學派活動那夥人在宿舍裡藏起頭盔和鐵棒,為這件事而跟舍監鍾愛的體育系學生互相沖突,造成兩人受傷,六人被趕出宿舍。那件事留下很長的手尾,幾乎每天都有小衝突。宿舍內籠罩看一股沈重的空氣,大家都神經過敏起來。我也因此受到牽連,差點被體育系那班傢伙打一頓,幸好永澤進來調停才解決了。不管怎樣,這是我搬出宿舍的時機。

考試告一段落後,我開始認真地找房子。花了整個星期時間,終於在吉祥寺郊外找到一間便宜的房間。

“村上春樹”與“渡邊徹”,同樣搬出了原來的私立宿舍。

綜上所述,

1、“村上春樹”後記中寫到:我原則上,不喜歡替小說寫後記,不過我想這部小說有寫一寫的必要。這是一本關於他自己回憶錄似的小說,有必要寫,自然真實性高。

2、“村上春樹”1986年12月11日動筆創作與“渡邊徹”開場年齡是一樣,都是37歲。

3、年輕時“村上春樹”與“渡邊徹”諸多性格特點是相同的如:喜歡讀書、愛好音樂、叛逆、整日和女生廝混,抽菸、逃課等等

4、“村上春樹”大學時代住宿的經歷,求學專業與“渡邊徹”也是相吻合的。

“渡邊徹”即等於“村上春樹”,當然更多現實生活的細節,我們不得而知,對於已經公開的關於“村上春樹”成長經歷來推斷得這樣的結論。

該到見證奇蹟的時刻了。《挪威的森林》“渡邊徹”和“小林綠子”最後在一起了嗎?

小說結尾處為什麼這樣描寫

“我繼續握住聽筒臺起臉來,看看電話亭的四周。如今我在什麼地方?我不知道那是什麼地方。我猜不看。到底這裡是那裡?映入我眼簾的只是不知何處去的人們,行色匆匆地從我身邊走過去。而我只能站在那個不知名的地方,不停地呼喚綠子的名字”。

結尾處,描寫的“渡邊徹”茫然失措,是按我個人的定義,結婚前都叫青春,誰的青春不迷茫。

《挪威的森林》是一本關於青春的書,青春是迷茫,迷茫結束了,青春就結束了,小說到這裡也結束了。

《挪威的森林》“渡邊徹”是在大學時代認識“小林綠子”,小說結束“渡邊徹”也才20多歲,

請看現實生活,“村上春樹”在早稻田大學讀書期間,他遇見了後來成為他妻子的高橋陽子,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他們決定廝守終生。1971年,22歲的村上決定休學與陽子註冊結婚。

“渡邊徹”即等於“村上春樹”,現實中“村上春樹”與陽子結婚了。“渡邊徹”和“小林綠子”在大學認識,一起經過迷茫的青春,最後自然也結婚了,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