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不幸福是否會讓人不渴望婚姻?你會和父母溝通不婚的想法嘛?

庹庹殿下


這位朋友 ,你好!

不請自來,因為對於你的提問我覺得我太有說話權了。

都說家是避風港,在外面受苦受累首先想到的是家,家可以給你支撐,可以給你歸屬感。但是如果家是不完整的,或者是雖然家人健在,家裡少了愛也算是有個不完整的家庭,在一個整天吵架打架的家庭裡成長,真的會讓一個人對婚姻產生恐懼感,渴望不婚,此處淺談對女生的影響。

原生家庭不幸福真的不會渴望婚姻,我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我會覺得戀愛可以談,但是婚我不想結,這讓我縷縷被“拋棄”。

因為自己生長在一個缺愛的家庭,在家的日子少許的安靜和睦,家人的吵鬧和兄弟姐妹的不團結,家給我的感覺更多的是一種壓抑,內心會暗自告誡自己婚姻是枷鎖,進去就出不來了,不僅害了自己也會害了自己的孩子,以後一定不要結婚。久而久之,不自覺地給自己粘貼上一個“不婚主義者”的標籤,因為我打心底裡排斥婚姻,認為婚姻是毒瘤。

我曾經跟母親以玩笑的形式說出心裡話“我以後不結婚自己會出去住不會給家裡添麻煩的”,母親的回答是簡簡單單的“哪有人不結婚的”。我沉默了!

其實我知道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後可以成家立業,這是父母最大的期許,我不敢違背父母,雖然原生家庭不幸福,但是至少自己已經從呱呱墜地長大成人,父母的養育之恩不能忘,父母的期許不能辜負,不婚其實對父母會造成困擾,我不會跟父母溝通不婚的想法,因為父母不會理解我的想法,也不會贊同我的決定。





時光者有話說


與其說不渴望婚姻,我倒認為是不知道如何經營婚姻。

我知道的一個女孩,父母早年離異。這個女孩和父母的關係都不親密,中學以後也沒有繼續唸書。在十五六歲的時候甚至更早開始談戀愛,生下第一個小孩。十八歲被那個男孩趕出家門,然後經人介紹,認識了一個比她大十歲的男孩,典型的老實男人,嘴笨心軟,掏心窩子的對她好。因為想念她之前的孩子,她想要再生個孩子,於是兩人結合,辦了酒席(沒到領證年齡)。現在那個女孩20歲,孩子2歲,因為她覺得她愛人忽略她,所以開始吵鬧(他愛人週一到週五上班,週末在家),說好了給兩人機會冷靜,為期半年,可沒過幾天,女孩跑了(孩子奶奶在家),說去上班卻又不告訴男的她在哪裡,又過了幾天,徹底拒絕複合,因為已經找好下家了,或者說是找好了下家才跑的。

在這個女孩身上,我看到了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她不渴望家庭嗎?不見得。但她有對家庭的責任感嗎?可能確實沒有。

不論男女,對自己負責,知道自己要什麼。沒有準備好進入婚姻,那麼和父母溝通好是正確的做法。畢竟人生是自己的,對自己負責從某種層面上也是對別人負責。


楊氏雜談


你提出的這個問題,是個社會問題,我在現實生活中觀察很久了。好多父母不和或者離異的家庭的孩子都厭惡婚姻。

這次我到安徽九華山去給地藏菩薩上香,由於爬山太累出現了低血鉀住進了池州市中醫院。鄰床是位八十多歲的老頭,閒聊起來他孩子兩歲時老婆就跟人家跑了,他帶著兒子又當爹又當娘再也沒有娶過老婆。他兒子都五十歲的人也沒有婚配過,他說他兒子年輕時有好幾位姑娘追求過,他就是不想結婚,也就算了。他兒子來護理他爸,我觀察他也沒有絲毫痛苦的跡象,淡淡的樣子。這就是父母婚姻不幸留下的遺憾。孩子從小沒有媽媽的疼愛,什麼都看淡了,心裡唯有的就是給養育自己的爸爸養老送終,其它別無他求。這就是不幸婚姻所製造的殘酷的悲哀。

還有我一位鄰居家的男孩子,三十歲了,一表人才,也能幹會賺錢,但是他就是不結婚,介紹那麼多的女孩子,他都拒人於千里之外,沒辦法。原因就是他媽媽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他爸了。當年他爸跟她媽在浙江打工,他爸跟一個河南姑娘好上了,她媽很無奈,就撇下孩子離家出走了,再也沒有回來。後來那個河南姑娘又沒有跟他爸結婚,他爸名譽臭了和加之沒有事業成就,再也沒有找到老婆,在外打工流浪一輩子。他也成了沒媽媽的孩子,跟爺爺奶奶長大。我看他可能頁不會結婚了。這也是不幸婚姻留下的遺憾和禍根。

還有因為父母不合而影響孩子婚姻的事例,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你提出了這個問題,我看出了你心裡很矛盾,說明你還沒有徹底失望,這是天大的好事兒,我為你感到高興。

我認為一個人不結婚是錯誤的,我們是肉胎凡體,我們不是神仙,我們作為一位普通的人,我們有權利享受人間的所有的天倫快樂,“洞房花燭夜”、“兒女承歡膝下”都是人間的至味清歡,我們沒有理由拒絕。不要因為上輩人的不幸婚姻,自己就耿耿於懷,自己有自己的生活,只要你走出去,走進你自己的婚姻和美好,那麼你自己的人生就會絢麗多彩無限美好。

你爸媽的婚姻本來就不好。你自己的婚姻大事,你自己做主,不要去跟他們商量,甚而至於不要讓他們知道。沒有什麼對不起父母的說法。你該盡孝就盡孝,不要他們來摻和你的婚姻。

祝你幸福。


筆尖蓮心


人是高智慧生命,在生命的歷程中經受挫折很正常。

有的人從挫折中奮起,反而會有更大的幸福感,比如山口百惠,單親家庭,反而對愛情和家庭的渴望更大,寧可放棄事業,至少擁有了家庭的幸福。

有的人被逆境吞沒,這一生都無法獲得幸福的情感生活,這樣的例子也很多。

所以,選擇權在自己手上,看你想要什麼。我發現人什麼苦都能吃,關鍵要覺察自己的需要,一旦認清自己,認清這個世界,認清過去的種種磨難只是考驗,要突破並不是很難,要取得幸福也不是很難。現在是互聯網時代,需要什麼知識,網上都有,想要強大自己的工具,這個時代不缺,缺的是決心,缺的是覺知。

一個問題,一旦你識破它,基本就破解了。我最喜歡毛主席的話“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可愛]

至於是否與父母溝通,也是你自己智慧的一部分。能力強大就能影響父母,能力弱,就先避開鋒芒,好好做自己[祈禱]





海月amb


原生家庭的不幸福,可能會讓人不渴望婚姻,比如對婚姻產生厭惡,恐懼等心理陰影。

即使有了婚姻,很可能由於不會經營婚姻,而造成婚姻不幸福,因為這種家庭的孩子心中沒有夫妻和諧健康相處的模式。

現實生活中,的確有自幼目睹父親家暴母親的,在長大後他又成為他父親的翻版,像他父親一樣家暴他的妻子。有性格過分軟糯,或者過分乖戾的母親,她的女兒在婚姻生活中也呈現出類似的狀況,而導致婚姻不圓滿。

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只有思考,明白父親母親因何原因導致不幸福,性格方面有什麼不足之處,為人處世有什麼不可取的地方,或者人品道德層面有什麼問題存在,只有認真用心思考,敢於面對存在的問題,繼而努力讓自己不重蹈覆轍,才能擁有自己幸福圓滿的婚姻家庭。

因為原生家庭不幸福而產生不婚思想,只是逃避躲避,並不是積極面對人生的態度。希望這位朋友不要躲避,要努力做最好的自己!祝你幸福!歡迎評論,和關注我!


杜鵑7216


首先,可以很明確地肯定原生家庭對一人的成長有非常非常大的影響!可以說幸福的童年成就整個成年,不幸的童年要用整個成年去療傷。因為我們常常重複在成長過程中熟悉的模式,即使那些模式的功能是不良的,所以很容易用同樣熟悉的生存姿態面對自己的生活,陷入惡性循環,很多“家庭的魔咒”就是這樣來的。比如,父親家暴母親或是父親酗酒,將來女兒也容易找有家暴或是酗酒的另一半,兒子也可能會家家暴的另一半或酗酒;父母關係不好,其孩子往往會缺乏安全感,膽小,自卑怯懦等等…所以,如果您的原生家庭不幸福,可能導致您缺乏安全感,感受不到愛,情緒不穩定,缺乏愛的能力,自卑等等(需要深入瞭解原生家庭的生存姿態擺好對症下藥),如果沒有進行有效的心理治療,自己沒有方法療傷,自然不敢去愛,不想重蹈覆轍,會讓你對婚姻或家庭失去信心!



第二、一個人的成長其實就是擺脫原生家庭的不良影響的過程。既然已經成年,看到一點問題所在,就要積極面對,自我療傷。首先,我建議找一個專業的心理治療師,專業的老師能給你很大的幫助,改變是有可能的,即使在外的改變有限,內在的改變還是可能的,從改變內在感受開始。其次,可以嘗試和父母深入溝通,坦白不婚的想法,你會發現父母在任何時候都是盡他們的所能而去愛你,你還會發現父母其實也是受他們的原生家庭的影響,用他們成長過程中最熟悉的模式來生存而已。這樣你就會覺得你是幸福的。最後,如果父母也想改變,可以以家庭的方式,進行專業的家庭治療,改變家庭的排序,改變生存應對姿態,重塑家庭。



第三,最改變是有可能的,即使在外的改變有限,內在的改變還是可能的。相信你有這樣的能力。只是缺錢方法,不是不能,只是不會罷了。不要讓過去的傷痛,忘記了自己所有的能力!


福娃慧媽


原生家庭不幸福會導致各種各樣的問題吧,不想結婚也是其中一條。

因為自己父母的婚姻不幸福,就會覺得反正結婚也就那樣。

習得性無助了,不會去想也許自己結婚並不會像自己爹媽那樣。

我孩子都快兩歲了,而且我只有小時候有那麼一瞬間想過不要結婚,我覺得自己是個平凡人,是應該結婚的,所以也沒需要跟父母溝通不婚想法的必要。


目目教唱歌


原生家庭不幸福,經常會產生不渴望婚姻的暫時情況,因為自己沒有找到可以學習的樣板,而他人表面上的幸福是自己學習感受不到系統化的方法的。

只有在自己的自洽境界與他洽能力遠遠超過原生家庭之後,回頭再看原生家庭的情況,如同中學生看幼兒園小朋友,那麼會重新考慮自己的婚姻家庭的可能,只是相比社會,已經太過晚婚晚育了。

一句話歸總,能否正確的婚姻家庭,全看自己的自洽與他洽水平是否過了達成的基準線。


老崧


婚姻是人生一件大事幸福與不幸福與本人有很大關係,如果常做一些韋法之事,不響應黨的號召,你的婚姻肯定不會幸福的。只要自己聽黨話,跟黨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努力工作,婚姻會幸福的。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應該與父母構通。


元月2006


回答肯定與否沒多大關係,首先,從心理學講,是肯定的,人的內心受到了創傷,會出現條件反射,要麼逃避要麼戰勝。其次,就要看你內心對婚姻的渴望程度,相信遇到了真愛,你會做出選擇。最後,感情才是人生存在最有價值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