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挪威的森林》有感

每个读者心中都有不同的人物形象,这同每个人的自我认知相同。有人可能在青春期看这本书,书中能看到很多自己的影子;有人可能成年后才看这本书,依然能唤回青春印记的记忆。正如作者对这本书的定义,青春爱情小说,不能说书中就是青春期爱情的全部样子,但其中关于情感的描述就是青春期的我们在遇到此类问题时会产生的感想。

直子,是主人公心中的白月光。少年时期直子是兄弟的青梅竹马,然而兄弟突然自杀让直子和主人公都措手不及,两人从情感上都没有接受其自杀行为,但不断流逝的年龄推着两个人继续生活上大学。两个人虽然没有约定,然而命中注定的纠缠让东京这么大的城市在地理上依然不能阻挡两个人,街边偶遇随后漫无目的的游走陪伴,让这两个人的内心逐渐接近。

死亡教育是不可或缺的,犹记得小时候第一次真正意识到死亡是院子中一位奶奶的离去。这位奶奶并没有很喜欢小孩,更多就是每天在院子中晒晒太阳,满脸慈祥微笑。当奶奶过世后,院子中的小伙伴都挺害怕,不愿意去看奶奶的遗体,甚至看到棺材都绕着走,对于死亡,小孩子的畏惧更多。然而当晚上被丧事的各种吱呀声吵闹得睡不着时,在月光下灯光下,彷佛看到了奶奶又安静的坐在院子中她熟悉的地方微笑,就不害怕棺材甚至敢去看发白的遗体。

主人公和直子两个人,并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去消化兄弟的突然死亡。主人公对此的理解是少年时代的落幕,今后再也无法三个人一起出去玩,尤其没有足够的理由见到心中的白月光直子。直子对此的理解则是爱情的坟墓,从小青梅竹马长大的男孩子看似阳光活泼却不能承受生活的压力选择死亡,不仅是爱情被带走了,更是精神上被带走了。从此后,直子去了陌生的东京,爱上在这座巨大的城市中漫无目的的游荡,从另一个角度也是在想办法寻找自己被带走的灵魂。

直子并没有找回自己的灵魂,但在寻找的过程中有主人公的陪伴。直子对此从最开始的没有感觉转换到希望能通过主人公治愈自己重新回到正常人的行列,然而情感上的治愈是很难的,即便过程中有很多方面都显示会有好的结局,但精神上的治愈是如此艰难,好的迹象随时可能被拖入地狱,最终不可自拔。生日当天直子好像可以同兄弟告别接受主人公了,但生日一结束马上就消失去了疗养院;在疗养院时主人公几次去看望直子,看到的都是快乐充实仿佛已经治愈的样子,但突然间直子也选择了自杀。

精神疾病的治疗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充满了反复,需要很大的耐心细致,而且极有可能前功尽弃半途而废。身边有这类疾病的朋友们越来越多,在尽可能宽慰自己让自己不得此类疾病的同时,也应该对身患疾病的朋友们多拉一把。深陷泥潭中的他们很难让泥潭外的我们感同身受,但良言一句三冬暖是泥潭外的人可以做到的。

当然,这本书绝对不仅仅是白月光,还有红玫瑰,虽然这样的列举和书中人物的性格还是有所出入,毕竟是渡边笔下的青春爱情故事,而不是张爱玲笔下的民国爱情故事。绿子是主人公身边出现的另一种性格的女孩,漂亮、活泼,正如名字一般,是充满了生命力的绿色所带来的本能上的热烈、奔放、冲动。

绿子对主人公的好感从来没有隐藏,而且这种主动的自我表达并不让人厌恶,可能因为并没有那种我喜欢你你就必须喜欢我的自私要求,带着那种我喜欢你且我这么好你为什么不喜欢我的娇憨。俗话说女追男隔层纱,但这个追字一定要本着不能强迫对方的原则。喜欢原本就是很美好的事情,总不能因为喜欢就要占据所喜欢的而不顾忌被喜欢者本身的个人意愿。

相较于直子更愿意看到绿子的部分,虽然也有一些小任性在里面,但生命力对人有本能的吸引。虽然绿子本身的生活并没有很如意,甚至父母都身染重病需要绿子照顾,也依然不能破坏绿子蓬勃旺盛向上的人物形象。尤其在对比绿子和直子对主人公的吸引,更加喜欢在夕阳下两个人简单的看看火灾现场的感觉。

当然,书中还有玲子的存在,至于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只有自己阅读了原文,才能产生评价,去读读吧。

读《挪威的森林》有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