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寒冬”已至,限價令頻出,2019年還能買房嗎?

2019年下半年,多重信號顯示,房地產行業或將有變。

我們先看一組行業簡報:

1,多城逐步放開限購,據不完全統計,先後有南寧、南通、十堰、長沙、三亞、南京、天津等城市推出人才購房新政,樓市變相鬆綁。

2,地產大佬紛紛表態,對房地產前景不看好。10月,馮侖面對採訪稱“房子,差不多了”;10月底,媒體報道潘石屹夫婦計劃將SOHO中國全部出售(潘石屹曾在90年代海南房地產崩潰前夜成功抽身);11月5日,孫宏斌在《2019中國不動產金融年會》上喊話“地產商,不要再抱幻想了”,直指國家層面決心改變經濟過度依賴房地產的現狀。

地產“寒冬”已至,限價令頻出,2019年還能買房嗎?

3,多地發佈“限價令”,禁止房地產降價出售。據《真話財經》統計,今年以來,先後有贛州、恩施、大連、馬鞍山(11月7日)等城市發佈過類似限價令。

4,房企龍頭萬科調整薪資結構,改為“低底薪+高績效”組合模式,員工底薪最高降幅達40%。

這些跡象表明,房地產行業拐點將至,房價將緩慢上漲亦或大幅下跌。對於買房持觀望態度的人來說,在這種大環境下,是繼續等房價下跌時大抄底,還是趁市場短暫低迷就入手呢?

《真話財經》建議,買房者如果對自己的錢包負責,應該做好以下三件事,避免做盲目的接盤俠。

一、認清房地產生命週期

不少媒體和分析師認為,中國地產黃金十年的週期已經結束。

理由是,60後、80後生育高潮期的人口住房需求,已經在2017年左右被市場消化。而1994年後生育率大幅下降,尤其是2000年以來進入低谷,這一波人口的住房需求會在2025-2035年釋放給市場。

再者,房地產行業綁架GDP,一頭獨大擠佔了過多社會資源,消耗了社會發展成本,削弱了國家經濟競爭力,國家層面謀求解綁。

據孫宏斌說,地產相關行業在GDP中佔到30%,賣地收入加上稅收收入,佔整個財政收入的40%,房地產相關貸款佔到28.9%,加上其他行業貸款和用房地產做抵押的,佔到50%。

人口出生率低、結婚率持續走低、城市化進程放緩、政策導向變化,都會導致房地產市場增速降低或者下滑。

二、摸清房地產庫存

房地產庫存這個東西,很多買房者覺得不重要,這種看法其實很不理智。

為什麼呢?

因為房子的庫存多少,就是房企債務壓力和變現空間的大小。越是庫存多的房企,旗下樓盤在還債高峰期和行業下行期降價的可能性越大,債息和現金流可比降價損失那點兒錢重要得多,還關乎企業信譽。一旦降價,就是買房者賺到的時候。

雖然各大媒體宣稱過去幾年去庫存成效很大,但是水分同樣很大。前幾天《真話財經》在分析江西樓市的時候,曾經有過一個舉例:

2016年,《中國經濟週刊》報道,江西景德鎮市下轄浮樑縣,官網顯示庫存僅有40萬平方米,而當地建築商卻向記者表示,當地庫存有200萬平方米。新餘市官網顯示庫存300萬平方米,但房管局某領導卻向記者吐露,還有七八百萬平米未統計在內。

(PS:這種現象難道僅僅存在於江西一省嗎?)

*京津新城開盤十年3000套豪華別墅9成空置

官方數據與實際數據懸殊如此之大,目的當然是製造樓市成交火爆、再不買就沒了的假象。要明白一點,在房子沒有出售之前,房企跟買房者是你死我活的關係,博弈的結局只能是單方獲勝。

三、讀懂房地產行業數據

很多買房者只關注一個城市的房價和新房成交量,這是嚴重不足的。

有了諸多開發商僱人買房的新聞等等其他操作,新房成交量就變得不足為信。

那麼,我們信什麼呢?

第一個是二手房掛牌數量和交易數據,這更能反映一個城市的房地產行業真實面貌,因為二手房的購買資格比首套房要高、限制條件更多,造假的成本高了,數據真實性就更大。

如果一個城市的二手房掛牌數量激增,證明產權持有者認為所在城市的房產有極大貶值風險,急於套現。如果二手房出現大面積、大幅度降價出售,貶值風險、市場波動可能性就更大。

第二個必須關注的數據就是購房意向所在城市的人口流動情況。從長遠看,人口淨流出的城市房價肯定下跌,前陣子刷屏的黑龍江鶴崗就是鐵證,只有人口淨流入的城市,房價才有保值、增值空間

第三個數據就是購房意向房企的年報,年度銷售額、累計庫存、正在施工面積、存儲土地面積、債務情況都必須弄清楚。這些決定了該房企一段時期內的房價定價問題,把握得準,就能在降價時撿個便宜,把握不準,極有可能在大降價之前高價買入。

以上論斷,系筆者根據媒體分析結合自身一些觀察得出,希望對還沒買房的朋友有一定參考價值。最後提醒一句,樓市有風險,入手需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