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三国演义-第五回-下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先锋破关兵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看这回目好像主要是写曹、刘,三国群雄正式登场,怎能不带东吴一笔?!三方势力正是在此回同时登场,且彼此照面,并大放光彩。

但“破关兵”一般认为是“战吕布”的前奏——温酒斩华雄,还是刘关张的事。《三国演义》不是“拥刘反曹”而是“拥刘抑吴”!“拥刘”都好理解,什么叫“反曹”?好多事曹操都没干,小说家愣是编排人家,这才叫反。问题是,在罗贯中之前,曹操的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就已经是那样了,罗贯中等于是照“实”写啊。挖历史形象,重新编写,或对前人的创作进行删减,那是拥曹;如果在前人的基础上再泼脏水,那才是反曹,这样看下来,罗贯中对“曹操”算还是挺客观的。相比之下对孙吴就太贬低了,华雄明明是孙坚杀的。即便仍让关公斩华雄,这回应是“发矫诏先锋破关兵,斩华雄三英战吕布”。


「读书札记」三国演义-第五回-下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如果把“破关兵”意指孙文台,这场大戏应是:曹操发矫诏,打响讨贼第一枪,是为“开锣”;诸镇会盟,是为“早轴”;孙坚破虏,是为“中轴”;温酒斩华雄,是为“压轴”;三英战吕布,是为“大轴”。

关于“压轴”这个词……

「读书札记」三国演义-第五回-下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不管怎么理解,好歹斩华雄和战吕布都是很精彩的,关二爷给他们自己三兄弟“压轴”也说得过去。

绍曰:“吾弟袁术总督粮草,应付诸营,无使有缺。更须一人为先锋,直抵汜水关挑战。余各据险要,以为接应。”长沙太守孙坚出曰:“坚愿为前部。”绍曰:“文台勇烈,可当此任。”坚遂引本部人马,杀奔汜水关来。

《三国志》说孙坚“勇挚刚毅”,袁绍赞之“勇烈”是很中肯的,也能代表时人眼中的孙坚。而且“勇挚刚毅”、“勇烈”之评,也很适配江东子弟。

《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所谓“江东子弟八千人”肯定是指嫡系,灭秦对汉,不可能只带着八千人打天下。】

先锋的意思,约等于炮灰,就是个“四舍五入”的活,全看将领怎么打,打得好就“进1”抢头功,打不好就舍掉全归〇。孙坚带了多少人?

诸路军马,多少不等,有三万者,有一、二万者,各领文官武将,投洛阳来。

书里明确说的,袁绍三万,公孙瓒一万五。孙坚估计也就一万多,华雄可是五万人。炮灰的活为什么抢着干?没办法,“孤微发迹”,自己不努力,没人替你奋斗!曹操有好爹,刘备是皇叔,政治资本在孙坚这,只能靠军功打出来。

众诸侯内有济北相鲍信,寻思孙坚既为前部,怕他夺了头功,暗拨其弟鲍忠,先将马步军三千,径抄小路,直到关下搦战。

孙坚引兵回至梁东屯住,使人于袁绍处报捷,就于袁术处催粮。或说术曰:“孙坚乃江东猛虎,若打破洛阳,杀了董卓,正是除狼而得虎也。今不与粮,彼军必散。”

坚为折了祖茂,伤感不已,星夜遣人报知袁绍。绍大惊曰:“不想孙文台败于华雄之手!”

世人都能看出来,孙坚这个“古惑仔”,不早制他,将来肯定是要做“话事人”的。


温酒斩华雄

如果重新拍一部《三国志》,不叫《三国》也不叫《三国演义》,就叫《三国志》,这段怎么拍,关公斩华雄还是孙坚斩华雄。

你要何人斩华雄 (单选)
0人
0%
关羽
0人
0%
孙坚
<button>投票/<button>

想必还是会选关羽。自己设题,竟也不自觉把关羽放到第一个选项……

「读书札记」三国演义-第五回-下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如果曹操挑头唱大戏,孙坚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这回结构就很平衡,可偏偏三家登台,唯独孙吴不占戏。而且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孙坚讨董,先是为徐荣所败,后又组织反攻,结果戏剧性大反转,重创董军,枭首华雄。演义里不但戏少,还让袁术给坑了一道,反而败在华雄手里。

“历史是挂小说的钉子”,但是没想到能这么挂。你又不能说罗贯中不会写小说,温酒斩华雄实在写得太精彩了。

“小说家们”总有这么一种毛病,凭一己好恶,或审世俗喜怒,编排人物乱扣帽子。比如李道宗之于薛仁贵,潘(仁)美之于杨家将。所谓稗官野史文人末流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又不能一杆子打死,《三国演义》毕竟还是很伟大的,杨家将里对头换潘美还算可以接受。【但于“温酒斩华雄”,关羽还是孙坚,仍持保留意见。】

别人看三国,是品人看戏,甚或考据作学问,我看三国,只是想了解名著何以为名著,学习文本创作。这个看脂批的《石头记》是最好的,白纸黑字带红批,完全就是教你该怎么写小说。但是“少不看红楼,老不看三国”,重读经典,还是从三国读起吧。

但是读三国带学习,真的好难,《三国演义》你得看,《三国志》要看一下吧,《后汉书》要不要看一看,天下第一奇书《读史方舆纪要》要不要看一看。“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有志于文,初中读完金、梁、古武侠小说,高中细读四大名著,大学于二十四史纪传观其大略足矣。三十而立,徒竟一半。

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品三国者无不夸此段,幼时读此,“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于这八字拍案叫绝。书中情景,历年数过,如在眼前,但原文记忆,只能想起这八字。

“蝉噪林逾静”,此便是第一句之画意;“鸟鸣山更幽”,此便是下一句之画意。“其酒尚温”,掸书拍案,浮一大白,唯妙哉而已。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在座诸公所思所想唯一“幽”字,别无它语可状。两句入诗,正应“黄绢少妇”,堪称绝妙。

罗贯中当时有没有这么想,不知道,但他肯定读过《入若耶溪》,正如金庸先生写《倚天屠龙记》时作何想,不知道,但先生肯定读过《双城记》。要说狄更斯对金庸的影响有多大,武侠迷应该都知道。


三英战吕布


「读书札记」三国演义-第五回-下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诸侯并皆不语。绍举目遍视,见公孙瓒背后立着三人,容貌异常,都在那里冷笑。绍问曰:“公孙太守背后何人?”瓒呼玄德出曰:“此吾自幼同舍兄弟,平原令刘备是也。”曹操曰:“莫非破黄巾刘玄德乎?”瓒曰:“然。”即令刘玄德拜见。瓒将玄德功劳,并其出身,细说一遍。绍曰:“既是汉室宗派,取坐来。”命坐。备逊谢。绍曰:“吾非敬汝名爵,吾敬汝是帝室之冑耳。”

破黄巾刘玄德,曹操还记得,想起后来刘备那句“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耶”,两处合看,曹孟德知世间有刘备矣!幸也不幸,这便伏下青梅煮酒故事。

与曹操这句对照的还有文中袁绍这句话,“吾敬汝是帝室之冑耳”,曹操务实,袁绍务虚,孟德识英雄,本初惜俗名。

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

又于曹操视角写来,伏下土山誓约故事。《三国》电视剧里的这段曹操可称经典。


「读书札记」三国演义-第五回-下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刘备,喜怒不形于色,文中明笔点出冷笑,就是对关羽作了暗示,适时表现一下。试想,如无刘备首肯或默许,关羽自荐,或有不妥。【于此,可以小人之心度之,俞涉、潘凤接连被斩,华雄必损气力,而袁绍言颜良、文丑不在,正是激将之语,刘备利导,令关羽战,大功可成。】

文中赞词明写:“枭雄玄德掣双锋,抖擞天威施勇烈。”此一冷笑,便是枭雄难掩之状。

见吕布出阵,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果然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还是之前笔记里提的那句,如此扎眼,那得多大能耐,虽是现成套路,不要随便拿来。

傍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

张飞描写最少,点出形象,凑齐三英,亦是正笔。书中别有一处关巧:

”张飞曰:“当时若容我杀了此贼,免有今日之事。”【出场第一句】

三人直赶吕布到关下,看见关上西风飘动青罗伞盖。张飞大叫:“此必董卓!追吕布有甚强处?不如先拿董贼,便是斩草除根!”拍马上关,来擒董卓。【出场最后一句】

第一句是处闲笔,可写可不写,写了能突出人物性格,也很好;更好的是能跟结尾照应上,这就更好了。

关键的还有中间的一句:

只见玄德背后,转出张飞,高声大叫:“俺哥哥斩了华雄,不就这里杀入关去活拿董卓,更待何时!”

然后袁术就吵起来了,曹操劝架,最后,“众官皆散。曹操暗使人斋牛酒,抚慰三人。”

这还没完,后边接着袁家的事:

儒曰:“今失了上将华雄,贼势浩大。袁绍为盟主,绍叔袁隗,现为太傅。倘或里应外合,深为不便,可先除之。请丞相亲领大军分拨剿捕。”卓然其说,唤李催、郭汜领兵五百,围住太傅袁隗家,不分老幼尽皆诛绝。先将袁隗首级去关前号令。

毛批文后说:袁绍外不能治其弟,内不能蔽其叔,为盟主何益。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识得三英者,唯有曹公。对刘备,曹操犹豫过杀或用,对关羽似乎没起过杀心。当年“华容道”,关羽都能放过一次曹操,千百年后,为何世人总咬着一声“奸雄”不放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