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江夏戰役雖然失敗,但是確得到了一個意外收穫

黃武五年(公元226年)五月中旬,執掌曹魏政權七年的魏文帝曹丕在洛陽病逝,到七月間吳主孫權才得到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並隨即決定趁此曹魏換屆的大好時機,於八月份舉兵出征江夏郡。

孫權江夏戰役雖然失敗,但是確得到了一個意外收穫


關於這場不知名的戰役,在《三國志•吳主傳》中的記載非常簡練,總共加起來也就二十一個字:“五年,秋七月,權聞魏文帝崩,徵江夏,圍石陽,不克而還。”這段記載說明,當時孫權在發動這場戰役的時候非常倉促且準備不足,本想趁機撈點好處,卻沒想到最終的結果是無功而返。

不過倒也不能說是全無收穫,在這場短暫而又不知名的戰役中,孫權倒是發現了兩個治軍的人才:一個是宗室成員孫奐;另外一個則是孫奐帳下的部將張梁。

孫權江夏戰役雖然失敗,但是確得到了一個意外收穫


據《三國志•孫奐傳》中記載,孫奐字季明,是孫權的堂弟,是他小叔孫靜的第四子,著名孫氏宗族名將孫瑜、孫皎的親弟弟。孫皎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跟隨呂蒙在荊州大敗關羽之後沒多久就病逝了。按照當時東吳的兵制政策,孫奐接管了孫皎的兵權及其部眾,“以揚武中郎將領江夏太守”。

其實在孫奐出仕初期孫權對他是很不看好的,只不過是礙於宗族親情和當時兵制政策的制約,才勉強給了他這一職務。這在孫權說的一句話中就能體現出來:“初吾憂其遲鈍。”這說明孫奐與他的兩個兄長相比來說反應比較遲鈍,所以孫奐領軍讓孫權非常擔心。但是,之所以孫權表現出對孫奐的擔心,只能說孫權還不完全瞭解他這個堂弟的特點。

孫權江夏戰役雖然失敗,但是確得到了一個意外收穫

孫奐雖然外表給人的感覺比較木訥、不善言談,但是實際上這個人非常懂得為官之道,並且在為人處事方面做得相當到位。他接了兄長的部眾之後,完全遵照孫皎在時的規矩辦事,並對孫皎培養出來的原部將劉靖、李允、吳碩、張梁、閭舉等人非常的尊重,善於發現並利用他們的優勢和特長來為自己服務。所以在孫奐上任之後只用了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就使得軍中信服、地方久安,“軍民稱之”。就是這樣一個不被孫權看好且憂心忡忡的堂弟,在這次短暫的戰役中取得了不俗戰績,不僅成為了此戰中唯一的亮點,而且還重重的“打了孫權一記耳光”,讓他重新認識了孫奐。

孫權江夏戰役雖然失敗,但是確得到了一個意外收穫

據《三國志•孫奐傳》載,孫權率部圍攻石陽的時候,孫奐為了幫助吳軍造勢,命部將鮮于丹率領五千人截斷了淮道,自己親率部將吳碩、張梁及五千兵馬進發高城。孫奐不僅攻克了高城並收服了三位大將,而且還成了孫權此次出征中的唯一戰果。

孫奐領兵返回的時候孫權很好奇,所以就特意讓他帶著部隊從自己面前經過,要看看孫奐究竟靠什麼取得了那麼大的戰果。當孫權看到孫奐的部隊軍姿嚴整、步調一致且士氣高漲的時候,不由得發出了感嘆:“今治軍,諸將少能及者,吾無憂矣。”

孫權江夏戰役雖然失敗,但是確得到了一個意外收穫


此戰結束之後,孫權晉升孫奐為揚威將軍並冊封沙羨侯,而孫奐的帳下部將吳碩、張梁“皆裨將軍,賜爵關內侯”。從此孫奐徹底顛覆了在孫權心目中的形象,逐漸成了孫權依仗的重臣之一。

孫權發現的第二個人才張梁,相對於孫奐來說渺小的多,身份只是孫奐帳下的一個部將。據《三國志•孫奐傳》注引《江表傳》中記載,孫權從武昌返回建業的時候,感慨兩地之間的距離比較遠,“水道溯流二千里”,萬一有什麼突發的變故沒有辦法及時的相互馳援。在走到夏口的時候,孫權召開了一次文武官員會議,要求無論職位高低、官職大小,只要有好的計策就直接上諫。東吳諸將紛紛出謀獻策,修柵欄、築鐵鎖等等說了一大堆,孫權都表示不滿意。

孫權江夏戰役雖然失敗,但是確得到了一個意外收穫


當時張梁只是孫奐帳下的一個部將,毫無名氣可言,見此機會也上諫孫權說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建議:“用重金收買勇士進入沔水造勢,使得敵人不敢擅自侵擾;並在武昌駐防精兵萬人,調遣勇武且有謀略的武將統率,一旦有敵入侵能夠迅速的馳援;另外在沿江的重要地點修築若干水城,屯守的艦船、兵士以及戰具一應俱全。‘如此開門延敵,敵自不來矣’。”孫權認為這一計策非常好,於是就把張梁給提拔了上來,後來也因為張梁作戰有功最後晉升為沔中督。一場不知名的戰役,讓孫權無意間發現了兩個治軍的人才,其中最為重要的是:他對曾被忽視的堂弟孫奐有了一個全新的瞭解,成了他之後立吳的過程中又一個得力的臂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