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後炮,觀《後浪》有感

“ 有的人已經老了,但他還年輕;有的人還年輕,但他已經老了。”

昨天是青年節,一則名為《後浪》的視頻,刷遍了網絡。頓時各大自媒體評論紛至沓來,有人極受鼓舞,稱讚不已,也有人認為“爹味十足”,油膩過度。各有各的道理,而且立場鮮明。

靜阿哥也很想寫寫感受,但特意避開了當下,顯得不是情緒使然,而是經過理性思考的。

整體來說,這個視頻做得很不錯,畫面和剪輯看得出是下了功夫的,語言用詞也經過精挑細選,而且加上“宋慈”光環的加持,顯得異常的大氣磅礴和熱情激昂。乍看之下,沒覺得有什麼不妥,但總覺得有稍稍的違和感,起初就是覺得這段說年輕人的視頻正式有餘,而活潑不足。

馬後炮,觀《後浪》有感
馬後炮,觀《後浪》有感

後來發覺其實這違和感來自於上述紅框~bilibili,何許人也?國內最大的二次元網站,年輕人口中的“B站”。

這則視頻要是官媒出品,或許違和感會少些,但是B站出品,就有失B站風采,B站屬性的畫面應該是這樣的才對~

馬後炮,觀《後浪》有感

(B站版)

好吧,瞬間感覺回到了人間。

阿哥今年已經35了,上有老下有小,不知道算是青年還是中年。但無論如何,看著這視頻還是有點莫名的小激動,不知道是音樂的關係,還是何老師演講的關係,還是內心認定自己還年輕的關係。

Anyway,激動歸激動,冷靜下來,這則視頻還是有值得理性思考的地方。

首先吧,這則視頻感覺更多是中年人紀念已經逝去的青春的,而不是真正獻給年輕人的,難怪首先刷爆了中年人的朋友圈,從這點來說,阿哥比較靠近中年人群體。視頻所說的“羨慕”的一切,知識、智慧、藝術、科技、文化、城市,都並不是年輕人獨享的,大家都可以盡情享用;而且學習一門語言、一門手藝、欣賞一部電影、去遠方旅行,只要有心有行動,任何年紀、任何時候都不晚。所以,感覺是說給年輕人聽的,但藉著中年人的嘴巴說出,卻總感覺有一種憧憬嚮往但又有心無力的嗟嘆。

其實,有人在回望激情燃燒的歲月,有人卻依舊燃燒著激情。

馬後炮,觀《後浪》有感

(74歲出獄創辦“褚橙”的褚時健)

馬後炮,觀《後浪》有感

(56歲創辦臺積電的張忠謀)

馬後炮,觀《後浪》有感

(66歲創辦肯德基的山德士上校)

心中不放棄,生命就永遠年輕,正如視頻說的【心裡有火,眼裡有光】(這句是阿哥認為全文600餘字中最美妙的語言,可用的地方很多,可以想象一定會成為今年年會中被引用最多的詞句)。說是對年輕人的“羨慕”,其實是對自己保守的“厭惡”,同時也是對同齡人永遠在路上的“嫉妒”。

決定一個人年輕與否的因素,外貌和精力是表象的、淺層次的,心態和思想才是內在的、深層次的。

【把傳統的變成現代的,把流行的變成經典的,把學術的變成大眾的,把民族的變成世界的。】這組排比句用得極好,但環視古今中外,這個規律都不外如是,而不是這個年代獨有的特徵,所以雖然“有幸”遇到這個年代,但真的不必太過激動。

時代在不斷的進步中,傳統和現代、流行和經典、學術和大眾等等,都是相對的概念,看的角度不同,效果也是完全不同的。

舉個例子,程朱理學在宋朝是現代的,現在我們再看卻是傳統的,每個年代都有自己所認為的現代,而在後代眼中都是傳統的,這並不是這個年代的特產。

還有,後面一系列對年輕人的讚美,並說到是因為年輕人所以讓這個世界更喜歡中國。阿哥覺得這裡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甚至有點邏輯混亂,因為這個事反過來看,我們從不是因為喜歡某個國家的年輕人而欣賞和喜歡這個國家,而更多的是文化和精神,而這些並不是年輕人所獨有的,而且更多的情況下,這些是年輕人所欠缺或者說尚不成熟的方面。

而且,現在不得不正視的是,有一種【喪文化】在中國90後、00後年輕人中迅速流行,去好好了解一下這個現象,還有現象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我想很多人也未必再輕易羨慕這一代的年輕人了,而且這樣可以更客觀地去下結論,到底這代年輕人有沒有選擇的權利。

【這世上的小說、電影和音樂表現的青春不再是憂傷和迷茫,而是善良、勇敢和無私】正如阿哥最近認識的一位網友說的,這完全是違逆青春期正常心理特徵的。或許只能說是現在的娛樂媒體失掉了客觀,一味主觀宣揚正面的他們認為對的價值觀,但這就像阿哥一直說的,站在道德的高地將自己的思想強加於人,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所以吧,關於這個視頻,不是反對讚美和鼓勵,只是建議用妥當的方式。

首先,要表現對一個群體的喜歡,阿哥想至少應該用屬於這個群體的特殊方式吧,畢竟人都是喜歡真正認同自己的人嘛,同時這也是表示一種尊重。

再者,讚美和鼓勵本來並沒有錯,但還是要客觀理性,一味的主觀迎合,那最後就是聽過看過,卻感覺言之無物,換不來真正的心靈共鳴。而且讚美不應針對人,而更應對針對一種普適且正確的價值觀。

最後,就是社會的浪潮滾滾向前,前浪哪怕不相信後浪,還是逃不過被拍在沙灘上的命運,這是不破的規律,所以哪怕沒有前浪的讚美,後浪一樣會奔湧,因為後浪後面還有後後浪。【君子美美與共,和而不同】,說得沒錯,所以不需要刻意的讚美和迎合,而是需要內心真正的相互尊重。

馬後炮,觀《後浪》有感

寫在最後:不要管什麼前浪還是後浪,人生在世就要一直“浪”,以後浪的心態一直突破前浪的物理侷限,這才是真正精彩的人生,才是真正年輕的處世哲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