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後浪》


《後浪》這個視頻並不是給所謂的後浪看的,它更像是在滿足前浪的想象,這是他們腦海中後浪的形象。這個視頻所表達的像是一個只會羨慕年輕、為你加油吶喊,卻無法對你真正理解的長輩的想象。


我眼中的《後浪》


昨天,五四青年節,在B站看到一條bilibili給新一代的演講。國家一級演員何冰老師的表現十分出色,語重心長卻又慷慨激昂。他寄語年輕人,為年輕人正名,深情讚揚時代賦予年輕人的美好生活,“人類積累了幾千年的財富,所有的知識,見識,智慧和藝術像是專門為你們準備的禮物。““你們擁有了,我們曾經夢寐以求的權利,選擇的權利”視頻剪輯畫面,滿滿呈現前浪們認為的後浪的詩與遠方的生活。在我看來,這還是前浪們對於後浪的定義,還是對後浪這一代的另一種標籤化,與一代不如一代的標籤相同,不是俯下身去了解,更像是站在制高點去評判,不是要告訴你是怎樣,而是我認為你應該是怎樣。


我眼中的《後浪》


我不否認,年輕人在這個時代自我表達的平臺多了,生活水平也變好了,有一些能夠有更多的資源去支撐自己做選擇。可真正能做選擇的年輕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人還是與前幾代人走著別無二致的生活。這樣的生活要求這一代人小心謹慎,要求他們不能出錯,小心翼翼的被生活選擇。信息發達的社會並沒有給這群年輕人一個合適的舞臺,反倒是把少數人光鮮亮麗的生活剖開攤放在他們面前,放大了他們的焦慮。前幾代人眼中的非必需品,到了年輕人這裡都成為必需品。高不可攀的房價、沉重的生活壓力、高昂的養育費用、消費主義的洗腦無一不在透支這一代的心理甚至生理。時代的汪洋下,可能他們還需要後浪的四個錢包的助推,才能拼盡全力過上平常人的生活。這群人沒有話語權,甚至不在所謂的“後浪”定義裡,可他們,才是千千萬萬的普通人,才是這個社會中艱難前行的大多數,他們也需要去表達,也值得被關注。


我眼中的《後浪》


當然作為寄語年輕人的短片,自然要充滿活力,充滿想象,這片子也可能會在年輕人群體裡有喜歡的受眾。我只是想能在想象的雲端裡,也能看到人間煙火的氣息,也能多一些對那些後浪表面下無數默默無聞的海水的關懷。這些人不是生來就佛系,不是生來就是鹹魚,只是在一個高度內卷的社會里,被生活榨乾掉了夢想,生存已經用光了全部的力氣。佛系其實非佛系,並非自己看淡,而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後浪生活的海洋,他們比誰都清楚,沒有一片海洋只有祥和與平靜,大海的任何時期,都有看不見的暗流湧動。我只希望能有更多的不見天日的海水,奔湧到時代的“風口”與“浪尖”,方能形成滔天巨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