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湧吧,後浪


奔湧吧,後浪

今年的五四青年節,我的朋友圈被B站的獻給新一代青年的宣傳片《後浪》刷屏了。對於一個剛剛瞭解到B站的中年人,充滿好奇地細細品味了一下短短4分鐘的演講短片《後浪》。

應該說這是一個以“前浪”、過來人的身份,發佈的充滿積極、正面能量的演講,滿懷羨慕、肯定、感激與敬意,讚美、激勵青年人不斷奔湧向前,因為我們在同一條奔湧的河流。演講者是國家一級演員何冰,擁有很強的話劇功底,聲音渾厚,眼神裡帶著堅定,真正做到了聲情並茂,像是一位父親發自內心的諄諄教導。同是過來人,很有同感,因此很喜歡此演講。我猜,實際上也是,更多的70,80,90後們喜歡此演講,而B站的真正用戶95、00後們,他們是否被激勵到,是否獲得了奔湧的動力,我們拭目以待。看到B站裡一則對《後浪》的評論,“像是一種次元壁破了,自己的世界被主流逐漸認同的感覺。”多麼青春的語言,次元破壁,那是得到認同的欣喜。

奔湧吧,後浪

第一次瞭解到B站,還是在幾周前,跟老同學聊天,說到她上高一的閨女每天的娛樂就是刷B站,還給我發送了一個閨女喜歡的Up主(這個名兒都是我新學到的),才知道這是一個真正年輕人聚集的視頻平臺,什麼二次元啦,彈幕啦,成為“Z世代偏愛的APP”。因為了解到B站還是一個有質量的、優質內容的生態系統,比如“Discovering Psychology"全集在這裡都能找到,逐漸喜歡上這個年輕人的世界。

宣傳片《後浪》演講中明顯帶著討好年輕人的感覺,代表“前浪”主動貼近“後浪”,讓兩代人能夠交心,也真正表達出上一輩人真誠發現年輕人的優勢以及自己對待年輕人成長的反思。

不惑之年

子曰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而演講中討好年輕人“很多人在童年就進入了不惑之年,不惑於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這讓我們這樣的中年人情何以堪。誠然,我贊同會有一些年輕人能夠很早發現了自己的熱情所在,並能不懈地去追求,但在童年這好像少之又少,也並不符合童年期發展的規律。

而從畢生發展的角度,青少年期正是探索自我同一性的重要階段,此時“惑”是正常的,正是其探索價值觀和興趣的大好時機,給他們時間、機會,多多探索,正如B站上的UP主們,通過視頻傳遞著自己的思想、價值。作為中年人,都是經歷過青年時期的叛逆與探索,進入中年依然會不斷地去尋求轉變,去達到自我實現。所以,無論從生理還是心理發展角度,都深感“在童年就進入不惑之年”讚揚得言過其實,言不由衷。

特別喜歡高曉松活出的那份瀟灑和真性情。

叛逆的高曉松,沒有遵從父母的期待,選擇追求“除了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生活。清華就讀期間,他選擇退學進入娛樂圈玩音樂。他的音樂《同桌的你》紅遍全國,脫口秀《曉松奇談》顯露出他的淵博和智慧,開設了公益圖書館“曉書館”。。。

奔湧吧,後浪

高曉松曾說:

以前以為四十不惑是指人到四十歲就沒有疑惑了,後來才明白,是指人到四十歲以後,以前不明白的事已經不想明白了。

年輕人,現在帶著疑惑,帶著慌張,努力去探索,那不是錯。即使錯了,那又怎樣?爬起來,繼續去尋找,這才是年輕人該有的勇氣。

想象的樣子

不用活成我們想象中的樣子,

我們這一代的想象力,

不足以想象你們的未來。

這一句我很喜歡,道出了上一代人自我的反思。作為父母,我們何嘗不是帶著無盡的期待,塑造自己腦中“幻想的孩子”。然而,我們如何能預測了未來,我們想象的未來只能侷限和禁錮了青年人的發展。放棄“改造”孩子,培養出終身學習的能力,才是應對變幻莫測未來的不二法寶。

年輕人你要去“做自己”,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夢想,不必在別人的期待裡鍥而不捨,不要因為周遭的眼光、嘲笑或過來人的“忠告”而輕易放棄自己真正想要的。

奔湧吧,後浪

電影《瘋狂動物城》裡,朱迪的夢想是成為警官。

可是她是一隻兔子,那麼弱小,大家嘲笑她“這是我聽過的最傻的事了”。

教官諷刺她:“你就是一隻只會種蘿蔔的兔子”。

朱迪卻憑藉自己的勇敢和智慧,成功成為動物城有史以來第一位兔子警官。

每個人的出生都是獨一無二的,而可悲的是我們很多人漸漸活成了拷貝版,被別人刻畫成相同的模樣。

年輕人,帶著那份善良、勇敢、無私、無所畏懼,願你活出你自己想要的樣子!

奔湧吧,後浪!我們在同一條奔湧的河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