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提出“三分天下”比諸葛亮還要早,死後孫權親自為他發喪送行!

《三國演義》這本書可謂是家喻戶曉,從老人到小孩幾乎都能說出其中的歷史人物,其中東吳這邊有四大都督(嘟嘟),他們分別是周瑜,魯肅,呂蒙,陸遜。


說起魯肅,在許多人印象裡,他就是一個可愛呆萌的和事佬,其實這是我們受到三國演義的洗腦了。《三國演義》終究只是小說,魯肅在歷史上的記載是個高明的戰略家,水平不比諸葛孔明差多少。


東吳這塊地盤人才輸出是有目共睹的,出色人物有的是。但能稱得上戰略家的恐怕數週,魯二人。周瑜是主戰派,不覺得東吳就必須得聯盟劉備集團才能生存發展。他的想法比較激進,只不過吞荊益再滅曹的想法不利於當時綜合實力的允許。


他提出“三分天下”比諸葛亮還要早,死後孫權親自為他發喪送行!


魯肅早年間就提及“三分天下”的戰略目標,這可以看作是東吳版本的“隆中對”(實際上比諸葛亮提得早多年)他幫助孫權分析戰局,他覺得曹操佔據北方比較強大,尚且不可卒除。把孫權,曹操,劉表三家作為三分點,然後再徐徐圖之。


魯肅想法是對的,先把江東這塊地方治理安穩,才能積極對外拓展。魯肅說得非常清楚,“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一旦天下有變,東吳就抓住戰略時機一步步執行,有進可攻退可守的積極應變能力,能有如此長遠的戰略眼光,魯肅豈是那泛泛之輩乎?


他提出“三分天下”比諸葛亮還要早,死後孫權親自為他發喪送行!


江東地區和荊州地區同屬於長江流域,這荊州對於地處下游的東吳來說是極其不利的威脅。魯肅很早就敏銳察覺到如果荊州未來被曹操拿下,這將是不可預想的壞結果。所以他提出西進江夏郡,讓曹操無法從荊州西面打入。曹操用兵只能從北面攻擊,如此一來東吳尚能守備。


孫權採納魯肅的建議,對內修理政務穩固江東人心,對外積極開拓進取。這一戰略否決孫策單線北伐的路線,可以說是一個大膽的嘗試。為日後對抗曹操提供了一定的實際效果。


公元207年曹操軍隊大舉南下,荊州劉表先已病死,兵敗如山倒的劉備得到魯肅的親自接見。政治上極為敏感的魯肅馬上建議孫權和劉備聯盟合力抗曹,並積極為此奔走。


他提出“三分天下”比諸葛亮還要早,死後孫權親自為他發喪送行!


許多人搞不明白,魯肅這麼積極促使孫劉聯盟,就不怕劉備坐大變強,想養虎為患嗎?這其實正是魯肅的高明之處。江東固然團結一致對抗外敵,但僅有的軍事力量還是不夠的。這時候曹操是頭號敵人,利用劉備集團給自己做外援來抗衡曹操才是對的。至於劉備的實力,魯肅認為其羽翼未豐,還不用到威脅自身的地步。


不過到底人算不如天算,劉備身邊的諸葛亮又豈容東吳那邊指手畫腳,聽憑擺佈呢。劉備後來以荊州為根據地向西發展壯大,成為一方首領,魯肅的“陰謀”最終未能得逞。


他提出“三分天下”比諸葛亮還要早,死後孫權親自為他發喪送行!


魯肅為東吳嘔心瀝血,功勞是非常大的。但他死後,孫權對他的評價功過是三七開的。孫權最大的不滿就是抱怨魯肅把江陵借給劉備,這才讓劉備有了發展壯大的機會。基於當時的情況看,荊州落在劉備手裡總比落在曹操手裡要強多了,敵人的敵人就是我們的朋友,魯肅的如意算盤其實也沒錯,只是後來的事那是後話。


他提出“三分天下”比諸葛亮還要早,死後孫權親自為他發喪送行!


歷史上魯肅在東吳四大英傑裡最沒有存在感,這是統治者的立場態度所導致,也是受三國演義的娛樂化的影響。孫權最終在魯肅死後貿然行動奪取荊州,破壞孫劉聯盟導致夷陵之戰交戰。雖然整體勝出,但也導致東吳無法再統一天下。由此看出,魯肅才是東吳第一戰略家,對此各位怎麼看?


走進三國志,瞭解《三國演義》背後真正的三國故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