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了這麼多年,你真的知道該怎麼學習嗎?(二)

上一篇文章談到了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來看一下另外一個常見的情況:

你以為你會了其實不是真的會了。

不知道大家在上學的時候,有沒有遇到過一種叫做“一學都會,一考都錯”的情況?

在書中提到了,這是一種“熟練度錯覺”。熟練度錯覺讓我們以為,今天學會了,明天或後天也一樣還會,會讓我們覺得自己已經拿下了這些知識點,也就不願意再去複習了。

而我們日常學習中一些習以為常的動作也在不知不覺中加深了我們的這種錯覺,包括:用熒光筆劃線,製作一份學習大綱甚至一些章節概要,但事實上這些東西對於你真正掌握知識點並沒有什麼幫助。

為了克服這種熟練度錯覺給我們帶來的干擾,那我們在學習時又可以做一些什麼呢?

根據著名心理學家比約克夫婦提出的“必要難度”原則,在信息輸入時難度大一些,那麼提取時就相對容易些;而熟練度錯覺體現得則恰恰相反:我們抄寫一份筆記,在關鍵詞上劃線,這些輸入都是非常容易的,而輸入時的容易則讓信息在提取時變得較為困難。

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來理解一下。好比你往自己的包裡放東西,如果你在放進去的時候,能夠提前做好準備,有規律地把東西都分隔著放進去,那麼在取出來的時候就很容易了;反之,如果在往裡放東西的時候,不管三七二十一一股腦地都塞進去,那麼再想從裡面找出某樣東西的時候,怕是要多費些時間。

學了這麼多年,你真的知道該怎麼學習嗎?(二)

那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具體可以怎麼做呢?書中也給出了非常具體的可落地的建議。

假如你想把一段課文背誦下來,與反覆閱讀20遍相比,更容易記住的做法是隻讀10遍,而且邊讀邊盡力背一些出來,記不清的時候才翻開課本來看看。---佛朗西斯·培根

而隨著科學家們在這個主題下的不斷深入研究,在20世紀20年代,當時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家阿瑟·蓋茨通過實驗得出了一個結論:如果要想自己的記憶學習取得最好的效果,那麼學習和背誦的比例大約是,閱讀和學習只佔30%,即大約1/3的時間,剩餘的時間都要用來憑記憶背誦。

學了這麼多年,你真的知道該怎麼學習嗎?(二)

寫到這裡,我不由得想起來在初中時學習英文的場景。那個時候還不像現在,很多小朋友早早地在3、4歲的樣子就開始了英文的學習,我們那會兒大約在小學六年級左右才開始初次接觸。那會兒記住那些英文單詞,包括後來的一些基礎的短語搭配,對於我們來說都是一件非常有挑戰性的事情。

有些同學就會一遍又一遍地在紙上抄寫,有些同學則是看著書本默唸,還有的同學會嘗試性地在紙上默寫,寫不出來的情況下再打開書本對照。

當時並沒有感覺,這不同的學習方式會對後來的學習結果有什麼樣的影響,但看完了《如何學習》這本書之後,如果以後我家小朋友開始學英語了,我就可以向他提供更高效地一些學習方法做參考了。

除了增加信息輸入時的難度,書中還花費了大量的篇幅給“考試”這個手段正名。

學了這麼多年,你真的知道該怎麼學習嗎?(二)

學生時代,我們對於考試總是有著一種排斥的態度。我們當時只知道,考試是一次檢驗學習成果的手段,考完試大概率會對自己的學習情況不滿意,會被老師批,會被家長說,大致如此。

但事實上,作者在書中給予了考試極高的地位,他認為,考試,不論是正式的考試,比如預考(學習之前的考試),學習之後的考試;還是非正式的測試,比如說自測,又或者是學習夥伴之間的互相考驗,都是幫助我們加深記憶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所以在我們自己的學習中,增加在學習開始之前的測驗,在學習過程中用默寫,自測等方式來檢驗學習效果,最後再次通過考試來判斷自己哪些知識點掌握地紮實,而哪些需要進一步學習,你的學習效果一定會比現在好上一大截!

甚至你還可以再來一個超級大招---那就是對著自己或他人,把你學過的東西表述出來---江湖簡稱費曼技巧,夯實你的學習成果。

學了這麼多年,你真的知道該怎麼學習嗎?(二)

今天這篇文章就先到這裡,不知道讀完之後的你,又會對自己的學習方式做哪些調整呢?非常歡迎給我留言讓我看到你的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