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内向”不是病,逼他活泼才有病!

孩子“内向”不是病,逼他活泼才有病!

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带闺女去玩沙子。

一对母女看我们来了,妈妈马上说:“看,来了个小姐姐,跟小姐姐一起玩吧。”

小姑娘腼腆地笑了笑,又自顾自地玩了。

这位妈妈不断地鼓励孩子,一会儿说:“你看小姐姐的模型多好看,咱们用小桶跟她换着玩吧!”

一会儿说:“跟小姐姐说一下你的名字,几岁了!”

每次,小姑娘只是友好地对我闺女笑笑。

我闺女是个“自来熟”,主动跟小姑娘一起玩去了。

两个人玩得很开心,但总体上是我闺女说得多,小姑娘说得少。但她的沙堡堆得特别棒,哪里是宫殿,哪里是小桥,似模似样。我闺女一会儿想做海豚,一会儿想做个章鱼,最后只做出了好多“馒头”。

小姑娘的妈妈说:“这孩子其它的都挺好,就是害羞,不爱说话,特别内向,怎么教也不行,愁死人。”

语气里带着歉意,以及对孩子的责怪,甚至还有一丝丝的嫌弃。

之所以对这位妈妈的心思看得如此清晰,因为我也是个内向的人,小时候没少听这种话:

“你要活泼一点,这样扭扭捏捏像什么样子”

“你就不能像XXX一样喊个阿姨好吗,怎么这么没礼貌”

“我现在都不爱带你出来,就不能大大方方的去和小朋友玩一会,总粘我身边干嘛”。

孩子“内向”不是病,逼他活泼才有病!

这样简单地划分“外向”和“内向”,就是对孩子的误解与偏见!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认为:性格根本就没有优劣之分!只是他们获得能量的方式不同而已!


01

不要随便给孩子贴“内向”的标签。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被别人贴标签,理所当然的我们也会给别人贴标签,似乎这成了我们的一个习惯,一个认知的习惯。

比如:孩子不爱打招呼,出去和小朋友问也不积极,你就会说孩子有点内向,给孩子打上内向的标签。

因为这样更符合头脑的认知习惯,把一个抽象的事物,具体、形象的归类、储存。

似乎,贴标签是我们认知事物,认识一个人经常使用的方法,但是这个方法真的好吗?

我们有没有想过,贴标签会对被贴标签的当事人有什么影响,特别是这个当事人是一个正在成长和发展的孩子时,这个影响又是怎么样的呢?

孩子“内向”不是病,逼他活泼才有病!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期待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

说的是当我们很小的时候,父母、老师等大人对我们的判断和期望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并且这份期待往往会奏效,成为现实。

比如:小时候,一个孩子说话晚,不爱说话,大人就给他贴了一个内向、害羞的标签,于是这个内向、害羞就成了一种权威期待,最终这个孩子变得真正的害羞、内向。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更是认为,权威期待有命运一样的力量,最初养育我们的人,他们对我们的判断、期待会成为我们的一种命运。

因为我们精神活动的百分之九十来自于潜意识,也正是因为这样,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才说“潜意识正在操控着你的人生,而你将其称为命运”

所以,可怕的不是“内向”型性格,而是家长给孩子贴上“内向”的标签,从而不自觉地认为孩子就是胆小、保守、悲观、孤僻……

更可怕的是,一旦他们这样看待孩子了,进而就会想尽办法“帮”孩子“改正”这些缺点!

02

强迫孩子“外向”,反而伤害孩子。

孩子“内向”不是病,逼他活泼才有病!

朋友小王性格很内向。小时候,他的内向性格,给他带来了很多困扰。

他喜欢一个人静静待在屋里看书,而不是跑出去和一大群小朋友嬉闹;

喜欢一个人待在一旁思考许多无聊的问题,而不是和一群人叽叽喳喳地聊天;

亲戚来串门,对他表现得过分关心,他会感觉到很不舒服,会找借口故意避开;

老师问问题,他几乎从来不举手,即便被叫起来回答问题,也能勉强回答上,可他也并不是很喜欢被一群同学注视的感觉……

后来,有一次家长会,老师告诉他妈妈:“这个孩子很听话,学习成绩也不错。唯一的缺点,就是性格太内向了。”

小王的爹妈听了老师的话,觉得好有道理,决定要想办法培养他,让他变得性格活泼点:

亲戚聚会,要强迫他在聚会上多说话,哪怕他觉得没啥可说的;

在路上遇见老外,要强迫他去和老外用英语对话;

小王窝在屋里看书,爹妈也会在耳边叨唠不停,非要逼迫他走出门去活动……

小王感到很烦恼,后来终于忍受不了,和爹妈大吵了一架。

老妈却指着他大骂起来:“看你性格这么内向,以后会有啥出息!”

这个世界,对于性格内向的人,大多有着根深蒂固的偏见。小王的父母,只是延续着这种偏见而已。

孩子“内向”不是病,逼他活泼才有病!

在不少父母的眼中,外向的孩子,擅长交际、口才过人、待人热情,更容易讨得他人的欢心,长大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人生也更为顺利与幸福。而内向的孩子,会一切相反。

印度心理大师奥修评价说:“对大多数人来说,内在是没有的,只有外在,而事实正好相反。但是,他们称内向的人是病态的。”

甚至还有人宣称,内向介于变态和失败之间。但这些偏见,都来源于自身的无知。

如果家长为了“锻炼”、“改造”孩子,强迫孩子“改正”,强迫孩子融入、开朗、活泼……不仅会让孩子难堪、尴尬;还会让孩子产生逆反的心态,不断消耗他们内在的能量。

其实,面对内向的孩子,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减少一点焦虑,去尊重他们的性格,给他们独处的空间。

03

其实,内向不是缺点,而是礼物。

孩子“内向”不是病,逼他活泼才有病!

《爱因斯坦传》里有这样一段描述:

“他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他内心沉静,绝不墨守成规,思考不受外界影响,想象力的驱策使他能够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他是个怪人,一个可敬的叛逆者。”

如果你的孩子,他喜欢独处,别担心,专注力和观察力往往在独处中形成。

如果你的孩子,他还不擅长社交,别强迫,让他慢慢来,他有自己的节奏。

面对内向的孩子,焦虑和担心是最不需要的两种情绪。


父母一定要知道:

内向的孩子,喜欢独处,他们更为专注,更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

内向的孩子更容易专注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善始善终地做好每一件事……

内向的孩子善于内省,更容易提出问题和思考……

内向的孩子乐于倾听,拥有更丰富的内心生活……

内向的孩子内心坚定而强大,十分了解自己,并遵从内心的想法……

内向可不是劣势,更不是缺点,它是一个礼物。

孩子“内向”不是病,逼他活泼才有病!


所以面对孩子内向,父母最好的做法就是:

不要试图改变孩子的性格,强迫孩子与他人交流。

不要随意给孩子贴上“害羞”、“你真没用”甚至“不懂礼貌”的标签。

如果他喜欢独处、喜欢爱书、喜欢自己一个人玩,那就顺应他、尊重他、接纳他这种行为。

给予他足够的时间去观察这个社会,去积累更多的能量,他会长成属于自己最好的样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