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内向”“不合群”这不是问题

不想陪孩子,又怕不称职

网友问:工作回家非常累,没力气迎接伴侣和孩子。我想诚实面对自己的感受,又不想做一个不称职的妈妈,我该怎么办?

李雪答:你工作回家特别累,没有力气陪伴小孩,这就是一个事实啊。

我们人类所有的痛苦几乎都来自想要跟事实较劲,不允许自己是自己本来的样子,不允许事实是事实本身的样子。

而且这个问题里面暗含了一个自恋:伴侣和孩子没有我的陪伴就好不了。就是我要掌控好一切,否则所有的事情都不好了。

这种自恋是怎么形成的呢,它通常是小时候父母灌输给我们的“你看看你,就是因为你这样,才把妈妈气成这样”“就因为你考试考不好,我们这一家没希望了”…

孩子“内向”“不合群”这不是问题

在这样的童年,我们会被给予一种幻觉,好像这个家幸不幸福,父母开不开心,甚至家庭收入好不好,都是由孩子优不优秀、懂不懂事来决定的。当我们在原生家庭被植入这种幻觉,未来就会活在一种没有边界的无限的责任感中,总觉得有一个完美的标准在那里,如果做不到,整个世界就不好了。

实际上,你是可以不陪伴孩子的,你是可以安心休养你自己的,你不必完美,不必优秀,这个世界也会如它所是地运转。

所以,呼吸在当下,安下心来。现在的你,此时此刻的你,这个样子就可以了。

什么是真正的陪伴

孩子“内向”“不合群”这不是问题

网友问:陪孩子的时间非常少,怎么和孩子建立亲密感情?

李雪答:我们先说一说什么才是真正的陪伴。

有些人会把盯着孩子写作业、看着孩子吃饭当成是陪伴,实际上,这不是陪伴,是监视、监控。

真正的陪伴,是一种极其美好的情感,一天能有十分钟,人生一天中能体验到十分钟真正的陪伴已经足够了。

真正的陪伴,是我在你身边,而没有一丝一毫想要改变你的念头。你玩手机也好,吃饭少也好,你怎样都好,我就是在你旁边待一会。我待在你身边,同时也是照顾着我自己,感受着我的身体,安住在我的当下。

我并没有要扑出去盯着你,这就是陪伴。

就像两只小猫小狗,它们俩就会安安静静卧在一起,很美好,很和谐。它们有时也会同频打来打去,这也是自然发生的。

所以,真正的陪伴,是既滋养对方,也滋养自己。就是:现在你的样子就好,现在我的样子就好。

孩子“内向”“不合群”这不是问题

如何预防校园霸凌?

首先,父母不要霸凌自家孩子。

网友问:家长应该如何防范孩子遭遇校园暴力?如果发现孩子遭受了暴力侵犯,如何能减轻孩子受到的伤害?

李雪答:什么样的孩子最容易遭受校园暴力?那些去霸凌别人、侵犯别人的人,下手不是没有选择性的,他们选择下手的都是心理能量弱的孩子,也就是说这个孩子在家里也经常被父母侵犯界限。

如果父母在家里尊重孩子的界限,孩子的主体性就会非常强,这样的人在学校里、社会里都不会被那些变态选择为下手对象。

所以,想要保护你的孩子不受校园霸凌,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家里不去霸凌你的孩子。尊重孩子的边界,他的事情让他自己做主。父母的情绪父母自己处理,不去说成“因为你今天做的不好,才让我有情绪”,因为这就是一种情感霸凌呀。

“被父母爱的孩子不会遭遇霸凌”,真相就这么简单。

如果你的孩子不幸遭遇了霸凌,其实根本的解药还是在家庭里。在家庭里,你能否透过这个事情去反思,为什么孩子的心理能量这么弱,我们平时是如何侵犯界限削弱他的能量的。

然后,从此去学习做一个有界限的父母,

这是对孩子真正的创伤修复。

孩子“内向”“不合群”

这不是问题。

网友问:我的孩子内向封闭,特别不合群,是不是他心理出现了某种问题,需要疏导呢?

李雪答:我们会看到很多问题都是同一个类型,就是“我的孩子是这样的,我怎么把他修理成另外一个样子”。当一个父母能够这样去提问的时候,其实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他的孩子内向不合群。

孩子和父母建立的关系就是孩子最早体验到的关系模式。如果孩子在这最重要的关系里,总是体验到“我是不好的”“我要被改造”,那关系对他来说有意思吗?

在这个孩子的感觉里肯定是“关系都是别人要改造我、侵犯我”,那他当然就要把自己封闭起来,不要合群了。

为什么有的人外向、喜欢交朋友?很简单,因为交朋友的过程中,他感受到了滋养。跟朋友约着喝了顿酒、侃了侃天之后神清气爽,能量更高了,那他就会外向啊。

如果交往的人,吸自己的能量,或者总觉得自己要被改变、侵犯、控制,总是控制不住要去讨好对方,这就是非常消耗自己的。如果我们总去建立消耗的关系,当然就倾向于内向、不合群了。

所以如果你真的觉得自己的孩子特别不合群的话,就要想一想,在家庭里,你跟孩子建立的关系是让他感到多么的不滋养,才让他不愿意交朋友呢?

有限责任家庭

网友问:能不能讲解一下《有限责任家庭》这本书。

李雪答:这是我出的第三本书。为什么用“有限责任”来作标题,因为我发现人类几乎所有的痛苦都来自一件事情:就是分不清自己责任的边界,总想要去承担其实不属于自己的责任。

比如说,在家里,父母的情绪要小孩子承担,父母的健康小孩也想要搞定,甚至包括与邻里不和,小孩也想要帮父母搞定。

这扩展到人际关系中就变成了:不能忍受冷场,一冷场就觉得,我必须要做点什么,让气氛活跃起来,就好像我对所有人的感受情绪都负有责任。

这种无穷无尽的责任感,也就是没有边界的自恋感,是我们受苦的根源。

从小被原生家庭催眠的我们,已经理所当然把不属于自己的责任、超出我们现实边界的事情揽到自己身上。而这本书会清晰地讲明家庭关系动力的奥秘:我们在原生家庭到底经历了什么,父母如何巧妙地把无限责任植入到我们的潜意识。看清楚这类套路。

在关系中守住边界,只做自己边界范围内切实能做的事情和愿意做的事情,去滋养自己。当你自身的爱是满溢的,才有可能真正去爱别人。一个边界清晰的人,才会是真正有爱的人。

剧情里没有爱,只有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