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起源于商,传承三千余年,能写成文章还有几人?

文言文起源于商朝甲骨文。经过春秋时代到了,正式出现了文言文,从当时所使用的书写材料和书写效率上来看,公元前1400年至公元前1100年的商朝显然不具备创作产生与口语相对应的白话文的物质基础。

文言文起源于商,传承三千余年,能写成文章还有几人?

在商朝的后期,殷商时代,又出现了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东周时期,进一步又出现了刻在石材上的石鼓文,但金文、石鼓文与甲骨文一样,也存在着文章的刻写速度慢,制作成本高等问题。这些技术难题致使当时的文章通常都是言简意赅的关键词或短句,由此奠定了中国古代文言文的语法基础。

文言文起源于商,传承三千余年,能写成文章还有几人?

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三千余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起源于商,传承三千余年,能写成文章还有几人?

其实清朝的古文只有知识分子用,平名百姓是不会的,后来胡适、鲁迅等人为了想让更多人读到,读得懂书,于是写了第一本白话文的书,引起了社会的热烈反映,最后就由古文发展为白话文。

文言文起源于商,传承三千余年,能写成文章还有几人?

曾有人表示,白话文表达一个意思字数太多,没有文言文精简。胡适却举了个例子,古文用四个字表达的“无能为力”,白话文三个字“办不了”就表达了。

文言文起源于商,传承三千余年,能写成文章还有几人?

推广更能够被普通大众接受和学习的语言形式,确实是新文化运动那个时代的必须,但是胡适先生所举的这个例子,其实并不正确。无能为力潜台词是:我才疏学浅,实在是帮不上您什么忙。“无能”才是关键,“为力”只是结果。而“办不了”三个字,虽同样达到了拒绝别人的结果,但情感上就很生硬,容易让被拒绝的一方产生更强的不适感。

文言文起源于商,传承三千余年,能写成文章还有几人?

最主要的是,现在的年轻人是不是读鲁迅的文章比较拗口,如果文言文不复兴,再过几百年,后人读我们的文章有可能像英国人现在读莎士比亚一样。后人应该不懂凉凉是何意,也看不懂大吉大利,今晚吃鸡。扎心了吧,老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