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山文化遺蹟——中華文明之源、“幸福”的誕生地


磁山文化遺蹟——中華文明之源、“幸福”的誕生地

美麗中國,一個令人感到分外美好和自豪的名詞。美麗中國絕不僅僅是一個新概念,更是我們奮力追求的新目標。而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磁山文化遺蹟——中華文明之源、“幸福”的誕生地

“磁山文化”的發現,向世界宣告:磁山是粟谷的發祥地,黍的起源地,核桃的最早栽培地,雞的最早養殖地,陶器最早製作地。正是勤勞智慧的磁山先民早在8000多年前創造了承前啟後的輝煌,人類從此告別了茹毛飲血的舊時代,開創了農耕文明的新紀元,這在中華文明史上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磁山文化遺蹟——中華文明之源、“幸福”的誕生地

“磁山這片黃土地,悠悠中華文明源。老祖先靠勤勞智慧敢為天下先。第一次把獵物養進圈,第一次把種子撒進田,第一次把林果植進園,第一次掘窖儲糧備長遠。在這裡磨盤磨棒碾穀米,鳥頭形支架下冒起炊煙。告別飲血茹毛舊時代,開創農耕文明新紀元。”磁山文化的發現,給我們帶來了遠古的信息。

磁山文化遺蹟——中華文明之源、“幸福”的誕生地

當時的磁山先民生活比較富有,豐衣足食,連年有餘,過著歡樂祥和的生活,每一個都生活在文明、和諧的大家庭中……當年的磁山是一個美麗富饒家園。

磁山文化遺蹟——中華文明之源、“幸福”的誕生地

撫摸著遺址上的表土,隱約之處你可以“看到”我們磁山先民在遺址修築房屋,把一年下來有所剩餘的慄、黍,成熟收穫下來的野果等許許多多食物,糧食放到窯穴中去,儘管遺扯被歷史塵埃封存了8000多年,但通過已挖掘出土的抗穴、房址、糧食窖穴……仍可感受到磁山先民改造自然,挑戰自然的聰明才智和辛勤勞動。通過先祖留給我們的遺蹟,使我們發出許多思考。

磁山文化遺蹟——中華文明之源、“幸福”的誕生地

8000多年前的磁山,這裡依山傍水,土地肥沃,氣候溼潤,雨量充沛,適宜種植糧食及其它作物。磁山東與鼓山隔河相望,西依紅山,遠處層巒疊嶂,森林茂密,經常有野獸出沒,成為狩獵的好場所。巍峨的紅山和鼓山構成了一道天然屏障,護佑著這片溫馨家園。

磁山文化遺蹟——中華文明之源、“幸福”的誕生地

在一條彎彎曲曲的河邊,有一塊高高的臺地。遠遠望去,就能看到臺地上排列著一群低矮的房子。那圓錐形的屋頂,好像一簇雨後從地下冒出來的蘑菇。這些房子由木質結構建造,並使用樹條或葦子編織的箔把四周圍起,用麻繩或荊條捆綁好。房頂由木杆支架好,上面蓋有席子,並覆蓋著穀草或其它茅草。在屋牆和屋頂上抹有一層厚厚的泥,晾乾後用火燒烤,就成了堅硬的屋牆和屋頂。這樣建造的房屋,不怕風颳雨衝,相當堅固。地面鋪著穀草、獸皮,並放置著生活用品,這在當時地球上人類還處在樹棲,洞居中,磁山先民已經住上了現代化“別墅”。

磁山文化遺蹟——中華文明之源、“幸福”的誕生地

白天,村子裡幾乎看不到什麼男子,因為他們一早就出去耕種土地,捕魚打獵,或者幹其它活去了。婦女們留在家裡忙著家務勞動,她們有的正在用鳥頭形支腳陶盂熬小米粥;有的留在家裡看孩子;有的在使用最早的紡織工具;有的用網梭正在用植物纖維、動物筋條編織魚網;有的結伴在洺河兩岸森林中,自家房前屋後採集榛子、小葉樸、棗和核桃等野果;還有不少婦女和兒童在南洺河岸邊正在拾河貝、麗蚌……

磁山文化遺蹟——中華文明之源、“幸福”的誕生地

在南洺河的河中,磁山先民正在用魚網捕魚,手握前面插著魚鰾繫著繩索的鏢槍,正在以快捷的行動,向水中游動的魚刺去,刺中的魚終究未能逃脫磁山先民手中。掙扎的魚被連著魚鰾的繩索拽了上來。在洺河兩岸的森林中,無數的鹿、獐子、金錢豹、花面狸、獼猴等動物在原野中棲息、奔跑,男人們幾人一組,正在進行著狩獵,狩獵主要工具是弓箭。箭頭用骨料製成,十分銳利,可以射擊跑的較快的動物。此外,還有使用陷阱、圍攻、火焚等方法。就這樣一隻只兇猛的野獸在智慧的磁山先民手中被擒獲。有的男子在用最早的糧食加工工具(石磨盤、石磨棒)把收穫儲存起來的穀子進行著脫皮;還有不少男子和婦女一同在燒製陶器;有的男子在用穀子、穀糠、採集到的野草來飼養家禽、家畜。更多的男子出現在田間地頭進行耕作。

磁山文化遺蹟——中華文明之源、“幸福”的誕生地

遠古時期的磁山,好像一座天然公園,山清水秀,花木飄香,又像一座天然動物園和水產博物館,飛禽、走獸、魚、蚌、蝦、蟹雜處期間,為磁山先民從事漁獵活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數公里外的遠山區生長著茂密的原始森林,近區低山丘陵間灌木叢生,山前空曠的臺地上草墊連綿,洺河岸邊及沼澤地帶水草豐美,河面水域寬闊、浪花飛濺,吸引著眾多野生動物在此覓食、棲息、繁衍,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天然的動物“王國”。在這個動物“王國”裡落戶的“居民”組織或“部落”群體,至少不下20餘種,其中主要包括金錢豹、梅花鹿、馬鹿、麋鹿、獐子、簏子、赤簏、短角牛、野豬、狗獾、蒙古兔、花面狸、獼猴、東北鼢鼠、豆雁、草魚、鱉、麗蚌,等等,它們各有各自的生活特點和習性,又各有各自的活動空間及處所,即互相依賴,又相互排斥。一萬年前磁山文化遺址磁山先民生產、生活的畫面,正是美麗中國的原型。

磁山文化遺蹟——中華文明之源、“幸福”的誕生地

“你幸福嗎?”幸福含義的提議成了中央媒體多次提到的內容,一種時尚的說法。

自古以來,“福”一直是人們不斷追求的人生大目標。“福”的含義是多方面的。舊時有幅春聯曰:“四時春為首,五福壽佔先”。意思是,“福”包括長壽,富裕、康寧、修德、善終五個方面,這五個方面是密切關聯,互為作用的。從“福”字的組成,即可看出我國農民對“福”的理解。“福”字左旁是示旁,右旁是一口田,意思是一口人十畝田,有衣穿,就是福。

磁山文化遺蹟——中華文明之源、“幸福”的誕生地

太行山腳下,洺河北岸,有一方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磁山文化”的發源地——磁山。8000多年前,磁山先民在這裡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他們已經開始在這裡安居樂業,較恬適地飼養起雞、狗、豬等家禽、家畜,地球上人們瘦骨嶙峋。每天都在飢腸轆轆地採集野果,草根為生,這裡已經大面積種植穀物,秋天後收穫後,小囤滿,大倉滿,地球上的人們大都過著裸體或以樹葉遮身的野人生活,這裡的人們已經穿著講究,穿著用自己雙手紡織的植物纖維的布,佩戴著骨蚌等飾物,體態豐盈,彬彬有禮,有田間勞作,看孩子。8000多年前的磁山先在這片沃土上最早一種植粟谷;栽培核桃;養殖家雞。其房址選擇居高臨水,森林茂密的環境居住,在這種生活、生產環境中誕生了針灸、釀酒、民間舞蹈……當時的先民豐衣足食,連年有餘,和諧安寧,一年四季有糧食用,有衣穿、生活追求長壽,富裕康寧。

磁山文化遺蹟——中華文明之源、“幸福”的誕生地

磁山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幸福”的誕生地,幸福中國的根源。

磁山文化遺蹟——中華文明之源、“幸福”的誕生地

歷史文化是一種蘊藏,一種魅力,一種財富,一種不可估量的無形資產。磁山遺址的發掘真實的記錄一萬多年前磁山先民勞動、生活的情景,其文明進步的發展程度舉世罕見,為研究原始社會氣候、環境、生產、生活方式提供大量的史料,表現出人類利用自然,與自然相融合的奮鬥精神。它的發現,填補了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的空白,為世界農業起源、家禽飼養髮端等提供了直接依據,標示著磁山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東方文明的發源地之一。磁山文化是一座文化寶藏,是及其珍貴,是用之不竭的資源。如何在秉承博大精深的磁山文化基礎上,大力弘揚並深入挖掘磁山文化內涵,是擺在新磁山人面前重大課題。磁山文化像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著我們去保護、開發、探索……

供稿:申禮成、張海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