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皇帝监察百官有妙招 唐朝大臣:整天被盯着,心里有点慌。。

监察,顾名思义就是监督和考察。

古代但凡官位居高者,即使是位列九卿的朝中重臣,同样要受到皇帝的监察。

那么说起监察,我们就不得不聊聊唐朝时期的监察体系。

大唐皇帝监察百官有妙招 唐朝大臣:整天被盯着,心里有点慌。。

为啥呢?

因为唐朝的监察体系十分清晰明确,诸如谁负责监察官员,谁负责调查取证,再到谁负责弹劾,简直是一条龙服务,面面俱到。

那么负责监察的机关,又被称为什么呢?

答案正是三个字:

御史台

总的来说,唐朝御史台层次分明,职责明确,权限严格,自成一套完整有序的监察系统。

最高长官正是我们熟知的御史大夫

其次是御史中丞,相当于副职

大唐皇帝监察百官有妙招 唐朝大臣:整天被盯着,心里有点慌。。

这一级算是最高指挥,而再往下,则是三种机构。

其一,台院,由侍御史负责。

这一官职,怕是最能得罪人的了,因为其基本职责,就是以弹劾百官为主,尤其还是以位高权重的官员为主要的弹劾对象。

《唐六典·卷二百二十七·职官部》:侍御史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凡有别付者,则按其实状以奏。若寻常之狱,推讫,断於大理。凡事非大夫、中丞所劾而合弹奏者,则具其事为状。

尤其是在审理案情重大,或涉案人员牵扯到五品以上的官员案件时,要由台院和刑部,以及赫赫有名的大理寺共同处理,在唐朝,这种办案方式有个专业名词,为:

三司推事

大唐皇帝监察百官有妙招 唐朝大臣:整天被盯着,心里有点慌。。

而若京城官员,或者说是五品以上的高级官员犯法,从调查取证到确定弹劾,一般要经历十分复杂的程序和步骤,同时还要求监察官员必须做到一点前提,那就是:

“按其实状以奏”。

简而言之,就是有什么就说什么。

谁犯了什么错,依法该当何处,都要明明白白,据实而奏。

身为监察官,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不能偏袒,不能瞒报,更不能枉顾事实。

《唐六典·卷一三·御史台》:凡有制敕付台推者,则按其实状以奏;若寻常之狱,推讫,断于大理。凡事非大夫、中丞所劾而合弹奏者,则具其事为状,大夫、中丞押奏(签字画押后上奏)。大事则冠法冠、衣朱衣、厖裳、白纱中单以弹之;小事,常服而已。凡三司理事,则与给事中、中书舍人更直于朝堂受表。若三司所按而非其长官,则与刑部郎中、员外郎,大理司直、评事往讯之。

其二,殿院,由殿中侍御史负责。

这一官职,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则比其余两种要轻松一丢丢,因为他们的部分职责,是在朝堂上观察官员们的行为举止,维持朝堂上的百官秩序,以及包括在宫廷内举行重大活动时维持宫廷礼仪,或在重大祭祀活动时维持秩序等,具体的职责,比如哪个大臣在朝堂上有失礼仪,也由这部分监察官员指出,同时也负责巡查殿内的不法之事。

大唐皇帝监察百官有妙招 唐朝大臣:整天被盯着,心里有点慌。。

《唐六典·卷二百二十七·职官部》:殿中侍御史掌殿庭供奉之仪式。凡冬至、元正大朝会,则具服升殿。若郊祀、巡省则具服从,於旌门检察,视其文物有亏缺则纠之。凡两京城内则分知左、右巡,各察其所巡之内有不法之事。

比如肃宗朝时的御史大夫,名为李勉,而唐肃宗即位后,平定了安史之乱,很多武将都仗着有军功在身,皇帝宠信,便于朝堂上言笑自若,有失礼仪,又恰逢李勉某日在朝堂当差,亲眼所见大将荣崇嗣背对着宫殿而坐,并言笑无忌,当场便将其弹劾,命人拘押处置,唐肃宗得知此事后,不由得感叹道:

朕有李勉,方知在朝堂上大臣们要遵守礼仪,凡事要以朝廷为尊。

《唐六典·卷二百二十七·职官部》:李勉拜监察御史,属朝廷右武,勋臣恃宠,多不知礼。大将荣崇嗣於行在朝堂背阙而坐,言笑自若。勉劾之,拘於省司,肃宗特原之,叹曰:"吾有李勉,始知朝廷尊矣。"

其三,察院,由监察御史负责。

这一官职,主要的任务,就是每天盯着尚书省六部的大官,比如某位尚书省大臣犯了政治错误,那就由察院御史调查取证,最后再进行上报,以及特殊情况下,也受诏令而出使巡按,就像电视剧里那些钦差大臣一样,到各个地方上巡察当官员的作风与问题。

额外再提一点,大臣上朝会时,殿院侍御史则分列两边,如有在朝会时不敬或不肃者,也第一时间对其进行纠正,对问题特别重大的,则可弹劾。

《唐六典·卷二百二十七·职官部》:监察御史掌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朝廷有不肃敬及斗失者,则纠而劾之。

大唐皇帝监察百官有妙招 唐朝大臣:整天被盯着,心里有点慌。。

那可能有的朋友又要问了,如果是监察院内部有大臣犯错,又该如何处置?

这就要尽可能确保御史大夫本人,是否秉公执法,所以唐朝皇帝任命御史大夫时,都会格外注意,并挑选品德兼优,本身就十分公正廉明的大臣担任。

如武则天时期的御史大夫——纪履忠,正是御史大夫公正不阿的代表人物。

他当年任职御史大夫时,便弹劾自己的属下,也就是御史中丞——来俊臣

列五大状:

一专擅国权,二谋害忠善,三赃贿贪浊,四失仪勃礼,五淫昏很戾。

这五大罪,基本就是死罪难逃了,按照《唐律》,应当处死。

《唐六典·卷二百二十七·职官部》:纪履忠为监察御史,劾奏御史中丞来俊臣犯状有五:一专擅国权,二谋害忠善,三赃贿贪浊,四失仪勃礼,五淫昏很戾。论兹五罪,合至万诛,请下狱理罪。

大唐皇帝监察百官有妙招 唐朝大臣:整天被盯着,心里有点慌。。

影视剧照

虽然后来武则天念其向朝廷告密有谋反者,属于有功,所以下旨放了来俊臣一马,但仍然将来俊臣剥去官衣,贬为庶民,不过从此事上来看,的确体现出御史大夫纪履忠的公正廉明,同时也从侧面体现出,皇帝对监察官员的信任,以及对法律公正的维护。

(当然没有按照原有罪责处死来俊臣,我们可以看作这是武则天的法外开恩,毕竟是封建王朝,这点还算可以理解,就请大家不要过度纠结。)

于此,三种监察院的品阶与主要职责虽不同,但起到的作用却相同,都是为了四个字:

监察百官。

等于是每天都有这么一帮人,瞪大了双眼盯着一群官员的言行举止或礼仪谈吐。

有的朋友可能就要问了,真有这么严肃?那做官岂不是很不自在?

诶,您算是问对了。

在唐朝,尤其是法制严明的时期,做官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

而身为监察者的官员,更不轻松,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件“得罪人”的差事,更需要其本身具备公正廉明的心志与勇气。

所以在大唐当官儿,尤其还是朝中大臣,就真不是一件轻松的差事。

除却要操心的事务以外,各方各面均要注意,仪容仪表是基础,举止谈吐也要肃穆,否则一直盯着你的几双眼睛,发现问题后,第一时间就能把你给揪出来。

大唐皇帝监察百官有妙招 唐朝大臣:整天被盯着,心里有点慌。。

因此我们不要想当然的以为,在唐朝你当了官儿,就真正能平步青云,尽享荣华富贵了,既然是做官,那就要做事儿,唐朝鼎盛时期的那帮大臣们,其实想的很明白,为国为民是基本志气,根骨更要正,若为官不廉,不正,还不如回家卖红薯。

所以盛唐时期的官员们,大多数骨子里都有一股自命为国的正气,这也是很多后世文人对盛唐歌颂的原因之一。

大唐皇帝监察百官有妙招 唐朝大臣:整天被盯着,心里有点慌。。

当然,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随着朝政内部的争斗愈发严重,监察院的风气也大不如前,很多官员也在不正之风的熏陶下,愈发的摇摆不定,乃至染指腐败,加入党争,为各派所拉拢,再也不复盛唐时的公正廉明,大多数监察官员也都变得怯懦不敢言,甚至沦为权贵党争的工具,恶意弹劾其他官员而求取荣华,乃至倚靠大树求取自保。

往日“不惧权贵”的浩然之气,也随着巍峨大唐的逐渐凋落,而日益稀薄。


——————


大唐皇帝监察百官有妙招 唐朝大臣:整天被盯着,心里有点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