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多地高調“搶人”有何用意?

如果用一個詞為這個春天裡的江蘇做註腳,一定是非“拼”莫屬:拼復工、拼招商、拼項目……拼得最高調的,還是“搶人”。

就在4月8日,南京推出十項新政,向高校畢業生們發出邀請——共做創新名城美麗古都的合夥人,並再次放寬落戶門檻:本科學歷人才從40週歲放寬到45週歲,將留學回國人員和非全日制研究生一併納入,40週歲以下的大專學歷人員在寧就業參保半年就可以落戶。

同一天,最強地級市蘇州“雲集蘇州創贏未來”高端人才雲創活動燃爆網絡。開啟“萬名高端人才集聚計劃”的同時,蘇州高端網絡引才平臺也在全球同步上線,引才觸角擴散至德國、日本等8個國家。

為“搶人”而拼,釋放出江蘇各地正在只爭朝夕、競速發展的強烈信號,更是各地在日趨激烈的區域競爭格局下,面向未來展開的一場新的城市角力戰。

人口還是人才?都要!

得人口者得發展,得人才者得天下。尤其是在當前復工復產按下“快進鍵”、“危”“機”並存的情況下,“人”和“才”的集聚,很大程度上直接關係到經濟能否迅速復甦、未來發展能否搶抓先機。

敢為人先的蘇州,在疫情防控形勢向好後,又一次先下手為強。

江蘇多地高調“搶人”有何用意?

3月20日,蘇州發佈人才落戶新政,從5月1日開始, 本科學歷直接落戶,“先落戶後就業”。同時,大專學歷落戶者原來繳納社保滿兩年的要求擬放寬到6個月。

對於這個強二線的熱點城市來說,蘇州這次的政策力度可不算小,甚至有不少媒體稱之為“王炸”級人才新政。

蘇州為何如此求賢若渴?面對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江蘇自貿區蘇州片區獲批等重大歷史機遇,再創一個激情燃燒、幹事創業的火紅年代,蘇州的發展急需更多年輕人口的輸入、各類人才的支撐,適當放寬人才落戶政策是必然之舉。

新一輪畢業季也是招引人才的風口。南京此次發佈10條新政,對高校畢業生也是誠意滿滿。“本科學歷人才從40週歲放寬到45週歲,將留學回國人員和非全日制研究生一併納入;40週歲以下大專學歷人員,在寧就業參保半年就可以落戶”這一舉措備受關注。此外還包括保障人才安居、拓寬就業渠道、促進企業吸納、營造便捷准入創業環境、有效支持激勵自主創業等多項給力政策,支持促進高校畢業生在寧就業創業。經過測算,南京將拿出2個多億的“真金白銀”重點來扶持中小微企業吸納高校畢業生。

作為著名的“大學城”,南京是我國高等教育資源最集中的城市之一,簡單幾個數據足見實力:擁有高校53所,國家級科研平臺120多個,每年高校畢業生逾20萬。

而要把實力轉為競爭力,南京已有了不少謀劃。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今年2月在《求是》雜誌的撰文中透露思路:把這些科教資源優勢發揮好,既是重大責任,也是迫切需要。以科技成果項目落地、新型研發機構落地、校地融合發展為突破口,探索出人才團隊持大股、市場化運作的新型研發機構“南京模式”,有效打通轉化科技成果、孵化科技企業的“最後一公里”。

吸引大批大學生來到南京、落戶南京,為南京城市“擴容”,同時對拉動經濟增長、擴大消費市場等,都有重要意義。

同樣重視高校畢業生人才的還有徐州。從2月開始,徐州推出“2020年春季高校畢業生網絡招聘”活動,在國內200多所高校設置線上徐州招聘專區,為企業對接需求人才。今年,徐州還將重點圍繞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和提升人才引進成效開展工作,計劃全年吸引3.5萬名高校畢業生來徐發展。

3月30日,徐州亮出今年人才工作的重點,明確將以產才融合為主線,以開發園區為重點,大力實施“彭城英才計劃”,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

不管是放寬落戶門檻,還是敞開懷抱延攬符合一定條件的學歷人員和技術技能人才,對於一座城市而言,實則是同時強化 “人口紅利”和“人才紅利”。人口引流,可以為城市升級提供穩定的消費基本面和人力資本升級後的供給,又可在此基礎之上,向上輸送升級的力量。從這一點來說,“搶人大戰”,成熟的城市,不做選擇題,人才和人口,兩個都要。

高地上造高峰,提質!

實現經濟結構調整,推動產業升級換代,江蘇多地出臺的政策都瞄準人才結構的調整,打造人才高地的同時建高峰。

比如3月23日,徐州市委黨建工作領導小組暨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會議上,徐州市委書記周鐵根直言,要堅持把打造淮海經濟區人才高地作為優先戰略,以最實舉措凝聚振興轉型的“第一資源”;

4月1日,鹽城召開全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會議,鹽城市委書記戴源提出,立足長三角中心城市的定位,始終把人才作為最稀缺的資源,用超常規舉措再引進一批領軍型人才和團隊。針對這次疫情應對中暴露出的問題,把加強高素質專業化人才的引進與培養工作作為根本之舉,全面找差距、補短板。

江蘇多地高調“搶人”有何用意?

今年初開放再出發大會上,蘇州提出明確計劃:三年內引進1萬名高質量發展急需的高端人才,其中海外佔比不低於50%,外國高端專家不少於2500人。

隨後不久,蘇州出臺《關於開放再出發的若干政策意見》,“關於集聚國際高端創新人才,包括引進高質量發展急需的高端人才和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的頂尖人才(團隊)、對高端人才和急需人才給予獎勵……”這一點被置於30條舉措的第一位,以高端人才對接推動發展蘇州先導產業、前沿科技領域和自貿試驗區建設等。

背後邏輯不難理解。蘇州外向型經濟發達,已連續8年入選“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十大城市”,對標國際標準、藉助外向型經濟向全球招募英才,成為蘇州相對個性且重要的人才發展路徑。

3月19日,蘇州出臺高端人才獎勵計劃細則,對標國際慣例、國內最優政策,緊扣蘇州先導產業方向,對高端人才和急需人才直接參照個人薪酬按比例給予重獎,最高每年可獲40萬元。此次再出手,可謂是從全球高調“掐尖”,將金字塔尖人才盡攬。

一大波福利很快跟進。

高校畢業生首次來太倉“打卡”,就能申領“考察補貼”;高端人才最高獎勵120萬元......4月初,太倉市出臺系列人才新政計劃,力爭三年內引進3萬名企業創新人才。

江蘇多地高調“搶人”有何用意?

4月8日,蘇州舉辦“雲集蘇州創贏未來”高端人才雲創直播活動,現場4883家單位端出46438個高端崗位,高調上線全球高端網絡引才平臺,發佈人才金融產品,啟動新一屆“贏在蘇州”國際創客大賽,國際創客“屏對屏”在線項目路演……以城之名,以“雲”為憑,向全球發出來自蘇州的“英雄帖”,營造“蘇式”攬才的強大聲勢。

對於高端人才,不吝支持的還有無錫。

3月19日,在無錫市發佈的12條“錫引惠才”行動計劃中,對集聚“第一資源”同樣拿出大手筆、大投入。圍繞重點產業的領軍人才團隊,聚焦物聯網、集成電路等16個先進製造業重點產業集群及5G產業、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集群建設,重點支持100個左右在錫創新創業人才(團隊),給予創新創業領軍人才最高500萬元、領軍人才團隊最高1000萬元、頂尖人才團隊最高1億元的項目支持。

江蘇多地高調“搶人”有何用意?

4月1日,無錫就瞄準創新藥物、高端醫療器械和高品質仿製藥研發、創新成果轉化與重大項目產業化,推出具體舉措支持,單個企業每年可獲資助總額最高1億元。

除了從外“增”,還要從內“育”。無錫“12條”用了不少篇幅闡述本土人才培養。比如打造“新錫商”隊伍,塑造“百名新錫商青年企業家”,對鄉土人才大師工作室最高給予100萬元資金支持等。此外還優化人才評價機制,人才做的好不好,更側重以能力、市場和業績說話。

值得注意的是,注重引進高端人才沒錯,但若只瞄準最頂端的“一小撮”,效果可能會大打折扣甚至“弄巧成拙”。高端人才確實能夠發揮“火車頭”作用,但經濟轉型並非一蹴而就,光有頂尖人才,下面沒支撐,頂尖人才也待不久。

畢竟,有基礎才有高地,有高地才有高峰。這也是為何諸多城市紛紛放寬落戶門檻、注重招引大學生、培養多層次人才隊伍背後的邏輯所在。

硬件軟件協同,落實!

放眼全國,“搶人大戰”幾乎已形成常態,今年也已有不少城市也打出“人才牌”。比如杭州專門出臺服務保障“抓防控、促發展”、落實“人才生態37條”;天津、青島等地也再度放寬落戶門檻;溫州對符合條件的優秀本科生買房打7折、租房打3折......

不難看出,各地人才大戰日趨白熱化。但用盡心思挖來的人才,最終能不能留下,會不會“中看不中用”,這些更考驗著一座城市的智慧與決策力。

“人才戰實則是由人才、企業、社會和政府四種力量共同主導。對於政府來說,需要做好的主要有兩件事,一是通過政策引導,給社會和企業明導向;第二件事就是服務,整合公共資源,營造良好的人才生態。”無錫市委組織部部務委員、人才處處長沈曉萍說,針對這一點,近幾年,無錫從招才引智為重轉向招才引智、招院引所、招平臺引機構並重,讓多元主體共同參與。

為此,無錫“12條”為打造人才生態花了不少心思。比如首次提出啟動人才發展“城市合夥人”,把孵化器、加速器、技術轉移機構、人才中介機構、路演機構等納入獎補的範疇,最高達500萬元;再比如首次提出“人才金融港”概念,今年內將開通無錫人才金融港,通過充實政務服務、項目申報等各項資源,定期舉辦人才交流、技術推廣等各類活動,打造成為無錫的“城市客廳”“人才之家”。

不是簡單拼財力,無錫更看重的是政策能否真正落地,讓人才有獲得感。從去年開始,無錫整合多部門資源,為人才項目申報、評審、政策兌現制定施工圖和時間表,增強政策的銳度和剛性。“我們力爭當年獎勵當年兌現,今年疫情特殊,我們工作進度比去年更早、更快,希望最大限度激活人才力量。”

不過,人才招引、培養並非一時之功,各地發出“高調”人才宣言之後,新政能收穫什麼樣的“果實”?最終還是要人才們“用腳投票”。(胡蘭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