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股權激勵方案要如何應對

先做個簡單的類比:如果官方表態,本次疫情會影響我國“十四五(2021-2025)規劃”的制定。那麼公司的股權激勵方案執行,就有必要針對本次疫情,做些調整。反之,如果疫情並未影響到國家“五年規劃”,那針對本次疫情,公司在股權激勵方面最好的應對策略,就是不做任何針對性調整。走既定的路,讓病毒去咋呼吧。是的,對於企業而言,執行股權激勵方案,需要有“五年”的遠見!

疫情之下,股權激勵方案要如何應對

寧可斷臂求生,切勿飲鴆止渴

道理其實很簡單。股權激勵是一個需要著眼長期未來,從長計議的激勵體系。任何意外,如果明確是短期的,都不應該對股權激勵這盤長期大棋,產生太大的影響。道理雖簡單,但真正處於疫情肆虐的當下,執行起來,卻總是艱難。畢竟,收入銳減,現金流吃緊,這些現實問題,把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推向倒閉邊緣。看似能解決問題的方案之一,就是用股權去替代部分現金薪酬,穩住員工,畢竟活下來,就有希望。但靈動未來真誠地勸告,這樣一波猛如虎的操作之後,或許公司能夠在疫情中活下來,但活下來之後,企業內部難以扭轉的另一種“疫情”就會發作。新冠病毒或許延續半年,但中小企業“以股權替代部分現金薪酬”的方案埋下的“病毒種子”將會給公司帶來不可逆轉的後遺症。

即使在正常環境下,對於股權價值不明確(明確指存在真實交易),且股權長期不可兌現的中小企業而言,“以股權替換部分現金薪酬”的方案設計思路,也存在著較大風險。長期不可兌現,未來價值存在不確定性的股權薪酬,只適用於那些志同道合,能夠一路共同前行的夥伴。如果抱著“以股權替代部分現金薪酬”的想法去授予股權激勵,對於現金並不充裕的早期公司而言,很容易不由自主地出現“超發股權”的現象。為了節省現金,往往會造成股權激勵授予水平過高,授予對象過度下沉。而早期公司的股權價值,又存在著一個想一想就能明白,但又時常會被忽視的特徵:當股權的價值並沒有眼前的客觀數據來支持時,股權激勵發得越多,授予的人員越廣,股權就會被視為越沒有價值。老祖宗用“物以稀為貴”對此做了概括。

疫情之下,股權激勵方案要如何應對

在疫情這樣的非正常環境下,提出“以股權替換部分現金薪酬”的解決方案,更是前後都落不到好。先說前,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所有人都看得到,老闆看得到,員工也看得到,這時候老闆釋放一部分股權,換取員工一部分現金薪酬,這像極了二級股票市場上的“創始人減持”,只會讓大家覺得這股權更不值錢。再說後,或許股權帶來的“現金節流”效果,讓公司熬過了這個短期“黑天鵝”事件,但因為這次意外的授予,讓部分人意外地持有了公司股權激勵。與現金薪酬不同的是,現金對公司而言是流量,沒有了可以再賺;但股權是存量,而且是給出了就很難收回的存量。因為這個短期“黑天鵝”事件,意外調用了本應在長週期內做規劃的不可再生存量資源,這勢必會破壞正確的資源分配體系,擠壓未來的可用空間。更要命的是,這樣的授予場景,通常會把很多不具有長期思維的人納入激勵對象,那麼2、3年後,如果股權激勵仍然難以變現,這樣一批原本不應該獲得股權激勵的激勵對象就會質疑股權的價值。而早期公司的股權價值,某種程度上是依賴於信任的,對股權價值的不信任,又特別容易在公司內部“發酵”,進而影響更多人對股權激勵的信心,破壞整個股權激勵體系的激勵效果。

疫情之下,股權激勵方案要如何應對

就像新型冠狀病毒沒有特效藥一樣,股權激勵作為一種管理工具,也不可能成為疫情之下,企業的“特效藥”。那麼,如果公司的現金流吃緊,該如何活下去,靈動未來認為:創始團隊仔細想想哪些業務純粹是負向現金流,剔除疫情的因素,短期內也不會有太大起色,那麼斷臂求生,實現節流;再認真想想哪些業務有保留的價值,哪些業務在疫情過後有報復性增長的可能,提前安排,抓住未來“豐”的機會,補眼前的“欠”,實現更長週期之下的開源。只有做出正確的業務調整,讓留下的團隊看到希望,才有可能衝出陰霾,獲得重生。至於股權激勵,無需做特別調整,之前規劃好要給的,照常給;之前沒有規劃,暫時不該給的,也不要飲鴆止渴。如果一定要在員工薪酬上動點“小手術”,引入基於現金的中長期獎勵計劃,也一定是比調整股權激勵策略更好的選擇。

疫情之下,股權激勵方案要如何應對

向經歷過考驗的隊伍,許一個未來

股權激勵不是幫助企業挺過疫情的“特效藥”。但疫情卻能夠幫助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更好地實施股權激勵。

早期公司實施股權激勵,最猶豫不定的有兩個問題:一是明確誰可以被納入激勵對象;二是什麼時候是合適的時機啟動授予方案。針對這兩個問題,我們可以找到各種各樣的調研報告,通過調研數據去了解大多數企業會覆蓋多大的激勵範圍;有多少公司是在天使輪之後啟動授予,又有多少公司是A輪之後才有所舉措。然而,這些宏觀視角的數據信息僅僅能夠做為一個參考。具體到每個公司的微觀實操層面,靈動未來對這兩個實際問題給出的實操層面建議是:股權激勵需要授予給那些能夠理解長期價值,可以跟公司一路前行的人。當公司中存在這樣的人,並且公司的前景向好,潛在激勵對象對公司未來價值有信心時,就可以推出方案,實施授予。

疫情過後,正是天時、地利、人和。有了共度疫情的這段經歷,公司能夠更全面地判斷哪些員工能夠跟公司同甘共苦,哪些員工在危難時刻能夠發揮作用,這些都是需要通過股權激勵進行長期激勵和保留的員工。同時,公司在危難時刻生存了下來,即使短期業績沒有增長,但能夠熬死這隻“黑天鵝”,也會讓員工對公司的前景充滿期待。

疫情之下,股權激勵方案要如何應對

以上,也算是疫情為股權激勵實施帶來的正面信息吧。但一切的一切,請先熬過疫情,成為物競天擇中勝出的那一個。

我們都將擁有跨越週期的人生體驗,用堅硬抵抗意外,用柔軟接納變遷。用智慧和真誠去辨識意外,亦或變遷,便可在時光中從容流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