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是忠臣還是反賊?

納蘭談史


魏延謀反不謀反是個偽問題!


公元234年,諸葛亮在第六次北伐中病逝,將兵符交予楊儀令大軍向漢中撤退,由魏延斷後。而魏延不從,且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楊儀自令大軍回漢中,魏延怒而毀棧道,且先於楊儀至南谷口,遣兵逆擊楊儀,楊儀等令王平抵禦魏延,魏延部曲皆散後奔至漢中,被馬岱追殺,被夷延三族。這是陳壽《三國志》對魏延“謀反”事件的介紹,但是陳壽認為“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魏延是很有才幹的,從在長沙投降劉備後,到劉備取益州稱漢中王,再到諸葛亮出祁山,魏延戰功累累,威名遠播,他的“子午谷奇計”更體現了軍事家的謀略。魏延在劉備取漢中稱王后,蜀地官員都以為劉備會任用張飛鎮守漢中,卻出乎所有人意料而任用魏延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可以說劉備是非常的信任和重用魏延。

諸葛亮北伐,魏延領兵大破魏將雍州刺史郭淮,後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可以說魏延在北伐軍中是僅次於諸葛亮的重臣了,而且官職是前軍師徵西大將軍,說明魏延還是軍師級別的人物,為諸葛亮謀劃北伐。就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就曾想效仿韓信向諸葛亮提出“子午谷奇襲”,如果此計成功,蜀漢恢復中原,攘除奸兇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滅亡蜀漢的魏將鄧艾“偷渡陰平”與魏延之計如出一輒,而後世史家對魏延的“子午谷奇襲”也是有很多爭議的,但是不管怎樣,魏延能夠想到此計,就能夠體現魏延的不平凡。

後世很多認為,魏延不會反叛的根據,就是因為魏延有才能、會打仗,且在諸葛亮死後不是北投曹魏,而是向南走漢中,還有就是魏延深得劉備信任,由這三點來判定魏延不是反賊。筆者認為,魏延有才、會打仗,是一世之英雄,這毋庸置疑,但是不能成為魏延不反叛的根據。

首先,縱觀中國歷史,曹操比魏延更有才能、更會打仗,還懂得尊重人才,連他自己也說過,“天命在吾,吾願為周文王”;司馬炎代魏建晉;南北朝劉裕代晉建宋;隋楊堅代北周建稱帝等等,難道哪一個不是人才呢?不要說魏延不是上述幾類人,我們看看中國歷史上大權在握而沒有篡位的是屈指可數,但是魏延畢竟是武將,貪功逐名,如果魏延殺了楊儀奪了兵權,魏延會將兵權還給劉禪嗎?劉禪會製得住魏延嗎?

其次,很多認為魏延向南而並非北投曹魏,就不是反叛,陳壽《三國志》也是這樣認為的,但是《三國志》也曾這樣記載,“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說明魏延是看不起諸葛亮的,說他膽怯,我們在試想如果魏延殺了楊儀奪了兵權,相當於說魏延就是蜀漢的大哥了,大權在手,比那些有名無實的高官來說實在多了,他還到曹魏去幹什麼呢?如果魏延到曹魏,是肯定會得重要,從黃權和孟達就可以看出來,但是對於魏延來說,魏國有司馬懿、陳泰、郭淮、曹真、曹休等等名將,他魏延能得到絕對的重要嗎?還有就是如果魏延只是為了能夠得到重用而沒有不臣之心,那魏延為什麼不早投靠曹魏?而要屈身蜀漢呢?說明他就是在等待諸葛亮死後,他可以獨掌蜀漢大權。

最後,魏延是深得劉備信任的,個人認為,魏延肯定不是天生的反賊,誰又是天生的反賊呢?曹操不是、楊堅也不是、司馬氏也不是,就是因為形勢的原因,皇帝大權旁落而篡位,深得劉備信任也不一定經過長期的發展而禁得住權利和名譽的誘惑,而殺楊儀就是奪權的第一步,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件”就是司馬懿奪權的第一步。

還有人說,魏延只是殺楊儀而已,且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是蔣琬,不是魏延,魏延反叛就不可能存在了。首先,魏延殺楊儀是為了什麼?有人說了為了洩私憤,洩私憤為什麼要在楊儀領了諸葛亮兵權才發作?其次,魏延如果殺了楊儀,不奪兵權,會死得更慘,大家都應該知道姜維北伐,蔣琬和費禕也是百般阻撓,由此可見魏延北伐還是沒有出路,魏延重視的是兵權,而並非是北伐或者是殺楊儀。

魏延以為,諸葛亮死後他就可以取代諸葛亮,畢竟魏延功高!可惜的是魏延沒有想到,諸葛亮將兵符留於楊儀。諸葛亮應該知道魏延和楊儀是水火不容的呀!諸葛亮也是知道魏延的脾氣呀!諸葛亮為什麼還要將兵權留給楊儀呢?楊儀只是丞相長史而已,大將有吳懿、王平、馬岱等,而且吳懿是國舅,王平也在諸葛死後輔佐吳懿督漢中,後大破魏軍曹爽,所以諸葛完全有理由將兵權交予這些人。個人認為,諸葛亮在此事上是運用了政治手腕的,是為了激怒魏延而除之。魏延奪權就意味著開始了謀反的第一步,其實魏延的反情是很不明的,而他據南谷口而攻擊諸葛亮靈柩,燒燬了棧道,魏延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情?他到底想幹什麼?就是了為了奪兵權。

還有人認為魏延奪兵權也不意味著魏延會謀反,如果真等到魏延擁有蜀漢絕對實力而欺負劉禪的時候,可能就無回天之力了,所以諸葛亮是肯定要除掉魏延的,而且對於劉禪來說肯定是不希望在有像諸葛亮一樣的強權人物,所以才有後來的蔣琬和費禕分權而治,這一點還體現了劉禪的政治能力。以魏延的性格,武人當國,國主必無大權在握,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封建歷史上政權與兵權分治,到唐宋時期中央六部分治,宋朝更是重文輕武。

可以看出,魏延不一定要謀反,但是傭兵自重的可能性非常大,也增大的謀反的可能性。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魏延當時應該沒有起反心,不過他的行為和造反也沒什麼區別了。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病重時,自知時日不久,於是開始著手安排後事。諸葛亮擔心的主要是三個問題:一是自己死了以後誰來接管北伐的蜀軍;二是魏軍可能追擊,需要安排好撤退事宜;三是大將魏延脾氣桀驁不馴,除了自己之外無人可制,自己死後由其他人接管蜀軍難以節制魏延。

其中這第一個問題和第三個問題是密切相關的。本來此時蜀軍軍中武將中以魏延官職最高,如果直接由他接管蜀軍的話,那麼也不用擔心接管者能不能節制魏延了。然而魏延雖然驍勇,可是脾氣急躁,性格又高傲,和同僚關係極差,甚至能在開軍務會議時公然拔劍相向,這麼一個人顯然並不適合獨掌軍權。

所以諸葛亮最終決定由長史楊儀接管部隊,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協助他領軍,魏延則負責斷後,姜維次之。考慮到魏延可能抗命,諸葛亮還交代必要的話大軍自行撤退,魏延就讓他自己行事。

諸葛亮這個安排可以說煞費苦心,這樣即使魏延拒絕服從楊儀的命令,那麼也不至於被人當做造反,事後還有挽回餘地。

不過出乎諸葛亮意料之外的是,魏延不僅抗命,而且還打算奪取兵權。在奪取兵權失敗以後,魏延又率軍攻打楊儀,想殺死楊儀。魏延此舉純粹是肌肉快過大腦的本能反應,並非真的想謀反。

問題是他的舉動在任何一個朝代裡,不管他本意如何都是屬於典型的造反行為。此時的魏延是否有反意其實已經沒有區別了。

所以在劉禪收到楊儀和魏延互相彈劾對方的表章後,詢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意見時,董允和蔣琬都支持楊儀。劉禪命蔣琬率宿衛諸營北上,配合楊儀攻打魏延。魏延的命運在他起兵的那一刻其實已經就註定了。


不沉的經遠


魏延,忠臣,不二。

什麼叫後腦長有反骨?!那是因出生時老是睡一側,以致頭睡偏,這乃科學正解。又因魏延此人性格高傲孤僻,雖魏延功績地位甚高,人緣卻不甚好,也虧的諸葛亮在世時從中調解,但因做事常有冒進之心,與諸葛丞相一生謹慎作風時有衝突,怎麼說呢,不受待見,但是先帝劉備在世時,對魏延卻甚是器重!我們熟知,劉備留關羽駐守荊州後,漢中防衛提上日程,作為西蜀咽喉之地,漢中戰略位置也極其重要,眾人皆認為此不二人選必為張飛時,劉備卻指定魏延擔此重任,足見劉備對魏延器重!



劉備死前,諸葛亮與魏延相交不多,劉備死後,軍權無疑被諸葛亮掌控,同為劉備重要將領,第一次北伐又走漢中,魏延漢中部隊併入北伐,二人開始相交,再加諸葛亮北伐時,未採納魏延“子午谷奇襲”計劃,導致魏延心生不滿,“延長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但是儘管此方案被否,魏延並未鬧情緒,一心一意隨諸葛亮北伐。壞就壞在為諸葛亮籌措糧餉的楊儀身上,同樣是諸葛亮身邊得力大將,楊儀、魏延兩人卻積怨極深,反正每次吵架,魏延氣憤至極時甚至想一刀剁了楊儀,諸葛亮雖然鬧氣這事,卻又不忍有所偏心。再加費禕從中調和,才不至於二人矛盾進一步激化。



諸葛亮生前對部下這種矛盾調和本就欠缺,死後在人事安排上更是激化二者矛盾,楊儀本就“儀性狷狹”,諸葛亮卻讓其臨時統帥,讓魏延斷後,這直接觸發魏延錯亂神經,魏延、楊儀二人開始公開對立,而作為保守派的其他人物,則選擇站邊楊儀,如劉禪、蔣琬、董允。


最終魏延落得被馬岱追殺於漢中虎頭橋,但魏延絕非叛逃,因魏延為南返截擊,而後再北逃,注意這裡北逃只是回漢中老家,而並非降魏,最後被冠以叛逃,只是在小說中藝術體現,而《三國志》中,則完全與之不同。

魏延自隨劉備以來,為報答知遇之恩,忠心效力劉家,反觀楊儀,在魏延被殺後,踩其頭顱痛罵並誅其三族,可見其豺狼之心,而後在自己沒被重用後,居然對費禕說後悔當年沒有在丞相死後率大軍投降北魏,實在是個十足的小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