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在位六年不到,后人却多为称颂?明穆宗:君臣共治,天下承平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长期修道服用丹药的朱厚熜身体不适,不久就病危。在众人的劝说下,朱厚熜离开了深居20年的西苑,回到乾清宫内。

但是,朱厚熜当天就死在宫内,终年60岁,终于结束了长达数十年的“嘉靖独治”的局面,天下得以喘息的机会。朱厚熜驾崩,作为皇位继承人的裕王朱载坖即位,改元隆庆。

说到明穆宗朱载垕,后人记住的多为他沉迷媚药而导致身体衰弱,终年36岁,似乎再也没有其他可以放上台面的政绩,碌碌无为,一生平庸。


为何在位六年不到,后人却多为称颂?明穆宗:君臣共治,天下承平

朱载垕画像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平庸的帝王,在位六年不到,后人对他却多为称颂。《明史》是这样评价他的,“穆宗在位六载,端拱寡营,躬行俭约,尚食岁省巨万。许俺答封贡,减赋息民主义。边陲宁谧。继体守文,可称令主矣”。

《明穆宗实录》:“上即位,承之以宽厚,躬修玄默,不降阶序而运天下,务在属任大臣,引大体,不烦苛,无为自化,好静自正,故六年之间,海内翕然,称太平天子云。”

在位时间不长,评价为什么会这么高,后人多为称颂?究其原因还是朱载垕的为人、能力得到百官的认可,而政策更是顺应民意、得民心,让明朝的国力得以恢复。

数十年的隐忍生活,平庸却温和的帝王

正德十六年(1521),明武宗朱厚照驾崩,却无子嗣,没有人继承皇位。帝制时代,朝廷不可一日无君。

于是,杨廷和等人商议定策,派遣相关的官员前去迎接兴献王朱厚熜入继大统,这是明朝第二次“藩王当皇帝”,小宗入大宗。

为何在位六年不到,后人却多为称颂?明穆宗:君臣共治,天下承平

朱厚熜剧照

说到嘉靖帝朱厚熜,纵观其整个皇帝生涯,我并不怎么喜欢这样的一个皇帝。但不得不承认,朱厚熜是个聪慧的皇帝,20年深居西苑而不上朝,却把百官玩弄于股掌之间,可谓权谋极高。

故虽深居渊默,而张弛操纵,威柄不移。

同时,朱厚熜也是个恩威莫测,多疑自愎的皇帝,为了保证自身的权力不被他人所窃取,他不信任任何一个人,无论是身边的外臣、内臣,还是自己的后妃子嗣,所以朱载垕的皇子生活过得并不好。

这个情况,在“壬寅宫变”、太子去世后越演越烈,朱厚熜更加的疑神疑鬼、独断专行,让整个皇宫都笼罩了一股恐怖而诡异的气氛,朱载垕生活也更加憋屈。

斋居数十年,图廽天下于掌上,中外俨然如临。…..以故大张弛、大封拜、大诛赏,皆出独断。


朱厚熜的恩威莫测、多疑自愎还体现在立太子一事上,嘉靖十八年(1537年),朱厚熜册立次子朱载壡为太子、三子朱载坖为裕王、四子朱载圳景王,算是确定了太子之位,免了争端。

为何在位六年不到,后人却多为称颂?明穆宗:君臣共治,天下承平

朱载垕剧照

但是,嘉靖二十年(1539),朱载壡太子的位置还没坐热,就撒手人寰。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裕王朱载垕为次子,是合适的皇位继承人,朱厚熜也应当早点确立国本。

越二日,晨,兴疾作,遣医胗之不治,忽,北面拜曰:儿去矣,正坐而薨,年十有四岁。

可是,朱厚熜却迟迟未予册立。而且,太子的突然去世,对于朱厚熜的打击不小,他开始迷信

“二龙不相见”之说,将自己的亲身儿子视为敌人,逐渐疏远皇子。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大臣郭希颜上书请求建储,触怒了朱厚照,惨遭处斩。此后,有多次的百官因言建储被诛杀,朝廷的议论才算稍微平息。

但是,底下的议论还是没有停止过,拥景派和拥裕派争端不休,朱厚熜无奈只好把景王朱载玔也送出了宫,才算平息议论。

就这样,太子之位空了数十年之久。朝局之中,私底下争论谁为太子的战斗从未停止过,而几乎次次都以朱载垕的失败告终,因为嘉靖帝朱厚熜更爱朱载玔。

为何在位六年不到,后人却多为称颂?明穆宗:君臣共治,天下承平

朱载垕与高拱等人剧照

对于两个儿子,朱厚熜是偏心的,显然更爱小儿子。两人虽同为藩王,俸禄都是三千石,但是朱载玔可以通过多个渠道获取更多的收入,而朱载垕却不可。

比如,朱载玔当了藩王,有了封地、俸禄,但是他并不满足,往往会霸占良田,抢夺他人的财产,朱厚熜对此都是默许的,一直宠爱朱载玔。

再有,朱载玔的母亲受到恩宠,还多次给景王送出金银财宝,加上拥景派的见风使舵,“政治投资”,朱载玔的其他收入是不低,生活过得也极为奢侈。

一个儿子奢侈至极,另一个儿子却小心谨慎、唯唯诺诺,周边都是锦衣卫、厂卫的监察,害怕一不小心得罪了皇帝,就丢了性命,近似软禁的生活。

就这样,在这接近病态的氛围下,朱载垕生活了将近数十年,形成了他的温和性格。同时,朱载垕了解民间疾苦,内心也希望改善百姓生活,所以与底下的群臣志同道合,朱载垕与高拱、张居正等人的关系良好,而这些人都是后来数一数二的大臣。

为何在位六年不到,后人却多为称颂?明穆宗:君臣共治,天下承平

朱厚熜画像

其次,朱厚熜的多疑自愎,一人独治,让很多大臣感觉“伴君如伴虎”,一不小心就会锒铛入狱,甚至丧命,而且很多决策不会被采纳。这样一来,朝廷之中的官员和朱厚熜的矛盾逐渐加深,内心更是渴望一位仁君,而朱载垕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所以,当时就算朱厚熜再怎么不喜欢朱载垕,底下大臣帮助朱载垕的还是不少。在朱载垕面临一些危险和猜忌之时,总有人站出来相助,虽然不能完全修补父子之间的间隙,但起码不会让朱载垕因此丧命。

从这里可以看出,朱载垕是一个讨文武百官喜欢的皇帝,一个文人皇帝,权谋可能不够,但是善于用人、肯放权,这有利于官员们的发展、施展自身的抱负,不用整天提心吊胆会被杀。

纸墨笔砚掌握在官员们的手上,讨喜的皇帝,评价一般都不低。但是,朱载垕的评价高,仅仅因为官员的喜欢和认可?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还有其他原因,那就是朱载垕革除嘉靖时期的弊端,与民休养生息,在他统治下,天下承平。

与民休养生息

明朝中期,经过明孝宗朱祐樘的努力,实行了弘治中兴,明朝的国力得以恢复,天下难得一片承平之象。

但是,经过朱厚照、朱厚熜两人的折腾,财困民乏,导致了国库亏空、财政紧张、社会极度不稳定,这也是朱载垕即位后所要面临的困难。

朱载垕虽政绩平平,但是他从小就生活在宫墙之外,了解民间的疾苦,明白百姓所需要的是什么,想要的又是什么,朝廷又该如何去做。

也许,他一个人没有能力去做好这件事,但是他有这样的一份心,更是肯放权让群臣去做。所以,朱载垕即位后,朝廷一再进行改革,实行利民利国的政策,让百姓“休养生息”,恢复了明朝的国力。

①、停止一切斋戒工作及额外采办买卖,爱民如子

嘉靖驾崩,朱载垕即皇帝位,一上位就着手政策的调整,其中有一个就是“停止一切斋戒工作及额外采办买卖”。

说起朱厚熜,很多人先想到的不是他的政绩,而是他痴迷于修仙修道。如果是一个普通人,如此沉迷,对自身影响大,但周围的影响并不大。

可是,朱厚熜是一个帝王,结局就不一样了,完全是百害而无一利,对老百姓来说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为何在位六年不到,后人却多为称颂?明穆宗:君臣共治,天下承平

百姓生活示意图

比如,朱厚熜“斋戒”的习惯,而活动前要进行大规模的采办,一些奇珍异宝的购买,活动的布置......而这些物资从哪里来呢?一部分是在民间进行购买,一部分则是通过“搜刮”。而且,朱厚熜还大兴土木,修建众多的宫殿,“奇特物件”,完全是满足一人之心而不顾天下万民之心。

对此,天下的百官只是奉承皇帝,不敢反驳,也不敢劝谏,只是回头苦了百姓,满足皇帝一人私心。

这样一来,这些活动无疑是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更是打击了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长期进行下去,大明王朝亡矣,所以必须禁止。为此,朱载垕下令,“方士全部交给法官治罪,停止一切斋戒工作及额外采办买卖”

同时,朱载垕还下令,“先朝政令不便者,皆以遗诏改之”,抑止土地兼并,限田,制定了相关的勋戚宗室依世次递减制度,清田,清查诡寄、划分钱粮和皇室勋戚田庄。

还有,“免明年天下田赋之半,及嘉靖四十三年以前逋赋”,蠲免救济,减少百姓灾后的痛苦,这些都是民生政策,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评价怎么能不高?

②、隆庆开关,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嘉靖后期,经过前面两位帝王的奢侈浪费,国库早已空虚,完全是拆了东墙补西墙,朝廷的正常运行都是举步维艰,百官的俸禄更是不能按时发放。而且,“南倭北寇”,朝廷的军事支出也很大,大明王朝面临了前所未有的财政危机。

该如何解决这个财政危机呢?百官无计可施。

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上书,“请打开对外贸易,变私下贩卖为公开贩卖”,就是这一封书信打破了僵局。可是,“禁海”是祖制,作为后代子孙怎么能够打破祖制呢?

在洪武年间,经过数十年的战乱,天下满目苍夷,百废俱兴,原有的农业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为此,朱元璋致力于恢复农业生产,防止倭寇骚扰,宣布了“禁海”政策,更是多次声明“片板不能下海”。所以,朱载垕要解除海禁必定会受到阻挠,但是不解除海禁,国内的经济又该如何恢复?

为何在位六年不到,后人却多为称颂?明穆宗:君臣共治,天下承平

港口示意图

幸好,朱载垕还是个开明的皇帝,并不死板,还是解除了海禁。

朱载垕下令开放福建漳州府月港(今福建海澄),并以月港为治所设立海澄县,设立督饷馆,负责管理私人海外贸易并征税。

督饷馆对私人海外贸易管理的内容主要有:①出海贸易的船只不得携带违禁物品;②船主要向督饷馆领取船引并交纳引税。

但是,虽然开放了港口,还是有诸多的限制的,比如对日本的贸易仍在禁止之内,所有出海船只均不得前往日本。若私自前往,则处以“通倭”之罪。

这年,隆庆帝宣布解除海禁,调整了海外的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的私人远贩东西二洋,民间贸易得到了官方的认可,明朝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开放的政策大大地增加了明朝的经济来源,促进与海外的文化和经济的交流,这是个有着积极作用的政策,史称“隆庆开关”。

中国学者王裕巽经过分析认为,从1567年到1644年这段时间,海外流入大明国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

③、与蒙古达成和议,隆庆和议

在说“隆庆开关”时,我有提到过“南倭北寇”这个词,这是明朝当时面临的一个战事局面,南边有倭寇烧杀抢掠,北边有蒙古骑兵时而犯境,要想打败他们,维护边境的稳定,就是必须加大军事投入。

可是,此时明朝财困民乏,哪里来那么多经济支持军事活动?

我们知道,北方是游牧民族,随水草而居,畜牧业是比较发达的,单一的生产模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像粮食、矿产类等物质是极度缺乏的。

而且,北方游牧民族经常进犯明朝边境,杀害军民,所以明朝对于北方游牧民族一直不是很友好,时常会偷袭他们的领地,打击他们的势力。因此,双方之间更是没有合法的交易途径。

北方游牧民族为了个人的利益和发展,经常侵犯边境,想通过战争的形式掠夺资源,但是战略掠夺远远不够,最后还是要打开贸易的窗口。

为何在位六年不到,后人却多为称颂?明穆宗:君臣共治,天下承平

北方游牧民族示意图

因此,知道了游牧民族的需求问题,这个难题就解决了,但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皇帝手上。以往,皇帝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都是有偏见,所以双方之间一直战争不断。

但是,朱载垕比较开明,在思想上能够认识到“华夷为一家”,“胡越一体”,因此也做出了正确的决策。

明穆宗封俺答汗为顺义王时的敕书中感:“朕惟天地以好生为德,自古圣帝明王代天理物,莫不上体天心,下从民欲,包含遍复,视华夷为一家,恒欲其并生并存于宇内也……迨朕缵承丕绪,于兹五年,钦天宪祖,爱养生灵,胡越一体,并包兼育……朕代天覆帱万国,无分彼此,照临所及,悉我黎元,仁恩惟均,无或尔遗。”

隆庆五年(1571年)三月,朱载垕来到文华殿参加日讲,结束之后,大学士李春芳等当面向明穆宗陈奏了进行封贡与和议的具体事宜,大体是对外显示羁縻、对内加强戒备的意思,明穆宗发表意见,并表示支持内阁的决议,可以付诸实施。

这件事后,朝廷内部已经知道了明穆宗的真实意图,皇帝的主意,朝中争论开始平息下来 ,封贡一事得以实现。

最终,在内阁大臣高拱、张居正等人的筹划下,明朝与蒙古达成了对俺答汗的封王、通贡和互市的协议。

明朝封俺答为顺义王,开放十一处边境贸易口岸,使蒙古人能通过贸易获得中原地区资源。隆庆和议,结束了明朝与蒙古近二百年的敌对状态,明朝又凭借此来铲除了赵全等汉奸,削弱了鞑靼内部的组织力。

自此,到明朝灭亡为止,明朝与蒙古之间绝少爆发大规模战争,大大地减少了军事开支,减少了百姓的负担。

④、加强打击贪污腐败的力度,考察百官

除了上述的三点,朱载垕还进行了百官的改革,增加了考察制度,同时加大了贪污腐败的打击力度。

在嘉靖年间,百官可以说完全是一枚棋子,任由皇帝的摆布。而且,反复议论大礼,众人舆论沸腾,这也让奸臣趁机得势,不久更是大兴刑狱,所以这一时期的官场的风气可谓混乱不堪。

清流受到排挤和打压,直臣劝谏反而被诛杀,奸臣当道,相互之间抱团,势焰熏天,可谓“臣职不明,君道不正”。

为此,朱载垕即位后,加强了对贪污腐败的打击力度,更是释放了因为直谏朱厚熜的户部主事海瑞,下令“召用建言得罪诸臣,死者恤录”,以此表明自身的态度,对于贪污腐败的零容忍。

为何在位六年不到,后人却多为称颂?明穆宗:君臣共治,天下承平

明朝百官示意图

最为重要的是,朱载垕加强了对官吏的考察。在以往,王府官员是不在考察范围内的,但是朱载垕下令一律考察;因此,廉政官员得到了奖赏和提拔,贪官给予了罢免官职。在朱载垕和众大臣的努力下,隆庆年间的官场风气得到一定的改善。

赃多迹著者部院列其罪状,奏闻处治。

结束语

朱载垕虽然只当六年不到的皇帝,但是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从减免百姓赋税到停止停止一切斋戒工作及额外采办买卖,再到“隆庆开关”、“隆庆和议”、考察百官,每一个政策都是深得人心,得到老百姓和官员们的支持,让被压抑已久的老百姓有了一口喘气的机会,休养生息,恢复了社会的生产。

其次,君臣关系和谐,朱载垕把一部分决策大权交给大臣,既提高了行政效率,也有效地防止自身因政务经验而犯错。朱载垕的放权,无疑是提高了国家的运行效率,让政策得以更好的、准确的落实。

朱载垕一系列“得民心”政策,既利于国家,也利于百姓,恢复了社会生产,又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虽然当时没有马上见效,效果不明显,但此举为万历年间数十年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谓下启明朝的承平之象。


【小皮】

《明史》

《明史·纪事本末》

《明穆宗实录》

《国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