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省府第一衙——清代直隶总督衙门与直隶总督

清代省府第一衙——清代直隶总督衙门与直隶总督

直隶总督署,处于河北省保定市繁华的市中心,是中国惟一保存完好的一座清代省级衙署。保定直隶总督署是清代直隶总督的办公生活处所。直隶,因其直接隶属京师而得名。清初所设置的直隶省,至光绪年间,其辖区包括今河北、北京、天津和山东、山西、河南、辽宁、内蒙古的一部分。直隶地处京畿,总督位高权重,直隶总督为清代督抚之首,疆臣领袖。驻此署的总督计有74人99任次,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都曾在此办公、居住。

清代省府第一衙——清代直隶总督衙门与直隶总督

直隶总督署,又称直隶总督部院,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原建筑始建于元,明初为保定府衙,明永乐年间改做大宁都司署,清初又改作参将署。1730年(清雍正八年)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后正式建立总督署,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帝,计有180年的实用历史,直到1909年清朝末代皇帝逊位才废止。

清代省府第一衙——清代直隶总督衙门与直隶总督

直隶总督署大堂

穿过视野开阔的仪门就是总督的大堂。据介绍,现大堂内的布局是按照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时的样子所复原。森严肃穆的大堂正上方悬挂一方匾额,上书“恪恭首牧”。这是当年雍正皇帝御笔,用以褒奖赞誉克勤克俭的直隶总督唐执玉。大堂后面为二堂,又称“退思堂”、“思补堂”。这里是总督接见外地官员和僚属,复审民事案件,举行一般礼仪活动的场所。三堂是官邸内宅。三堂的楹联是唐执玉任总督时手书的座右铭:“将勤补拙,以俭养廉。”因唐执玉甚得雍正皇帝的赏识,这副楹联历届总督都没有更换。四堂,也称上房,是总督及眷属起居的地方。四堂,院东侧厅屋为签押房,为总督处理公务的地方。总督署大院东路的建筑分别为寅宾馆、武成王庙、幕府院、东花厅、外签押房、胥吏房、伙房、库房等。西路的建筑尚存古树和房基,据资料记载有典吏厅、西花厅、办事厅、旗纛庙、箭道、花园等。

清代省府第一衙——清代直隶总督衙门与直隶总督

大堂近景

清代省府第一衙——清代直隶总督衙门与直隶总督

大堂外景

清代省府第一衙——清代直隶总督衙门与直隶总督

二堂

清代省府第一衙——清代直隶总督衙门与直隶总督

三堂

保定直隶总督署原建筑始建于元,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后正式启用。该署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个皇帝,计有180余年历史,直到清帝逊位才废止。中国明清两代的衙署建筑多有定规,通常受北京皇宫的影响,主体建筑按前衙后寝的格局,分布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东西两侧各有一路对称的辅助建筑,共同构成典型的衙署建筑格局。直隶总督署东西广约130米,南北深220余米,以两条南北向的更道将建筑群分割成东、中、西三路,主体建筑在中路。其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所有房舍都用青砖青瓦建成,其柱采用黑色,其廊虽有彩绘,却无豪华装饰,整个建筑群质朴美观而又浑然一体。

直隶,因其直接隶属京师而得名。“畿辅重省”延至民国初期,1928年,国民政府南迁,直隶省改称河北省。清代直隶辖区广阔,囊括河北、北京、天津,和山东、山西、河南、辽宁、内蒙古的一部分。偌大的直隶,拱卫京师和自我守备的兵力部署为绿营(清军正规军的主力),分为马兰、泰宁、宣化、天津、正定五镇。五镇之上设提督一员,提督之上又有总督节制。总督驻保定府节制提督,提督驻北京古北口节制五旗。北京的通州、黄村、卢沟桥、沙河、顺义等地均有直隶的兵力部署。史载,直隶省总督权重位显,集军事、行政、盐业、河道及近代的北洋大臣于一身,其权力已大大超过直隶省范围。更因直隶地处京畿,亦成为清代省府第一衙。人称“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

直隶总督的正式官衔为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饟、管理河道兼巡抚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直隶(今天津,河北大部与河南、山东小部)的军民政务。而由于直隶省地处京畿要地,雍正二年例授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顺治元年(1644年)直隶地区分别设置顺天巡抚、保定巡抚、宣府巡抚三位巡抚和宣大总督、山西总督两位总督。巡抚、总督之间无明确的隶属关系。之后,清政府又将直隶于北京地区的北直隶改为直隶省,辖区相当于北京、天津两市,河北省大部分和河南、山东的小部分地区。顺治五年(1648年),直隶、山东、河南设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驻大名(今河北省大名县),称为直隶大名府。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诏谕:“直隶各省各设总督一员,驻扎省城”。据此,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福建、浙江、江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全国15个省都先后设置了总督,直隶从此有了单独一省的总督,此任总督为苗澄,驻大名。因此成为“第一任直隶总督”。清康熙八年(1669年),直隶巡抚移驻保定府,至清朝灭亡(1911年),近二百五十年间保定一直作为直隶省的政治中心。保定直隶总督署,是中国唯一一所保存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

历任总督计有李卫、李绂、孙嘉淦、唐执玉、方观承、刘墉、高斌、琦善、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74人,99任。其中实授38人,署理30人,护理6人。清代的直隶总督署,作为直隶省的军政枢纽机关,历任总督在这里处理过无数政务,有兴农治水、查吏安民的政绩,也有贪赃枉法、镇压农民起义、出卖主权尊严的劣举。

清代省府第一衙——清代直隶总督衙门与直隶总督

李卫

清代省府第一衙——清代直隶总督衙门与直隶总督

李绂

清代省府第一衙——清代直隶总督衙门与直隶总督

唐执玉

唐执玉是一位深得雍正赏识的总督。他不仅治理地方很有成绩,而且与皇帝关系融洽。因此即使在他病重期间,雍正仍坚持让他出任直隶总督。唐执玉最被人称道的是他的“勤”和“廉”,平时布衣粗食。他病逝之后,继任总督带人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箧无一物”,都没有钱为他装殓。后来雍正下令拨发银两,加上其他官员出资帮助,才得以将其遗体装殓运回原籍。

清代省府第一衙——清代直隶总督衙门与直隶总督

曾国藩

曾国藩是晚清另一名臣,他任总督时,直隶受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一派破败景象。曾国藩整顿吏治、清理讼案、赈济灾荒,还治理了永定河,使得直隶一度出现了“百废俱举”的局面。他在右眼失明的情况下,依然尽心政务,公务大多事必躬亲。然而,1868年天津教案事发,曾国藩先后杀百姓20多人,以向洋人谢罪,仅向法国赔款的白银就达46.5万两。

清代省府第一衙——清代直隶总督衙门与直隶总督

李鸿章

李鸿章,1870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时间长达近25年,是历任总督中任期最长的一位。并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权势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正如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所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在直隶总督任上,李鸿章亲手创建北洋水师、扩建天津机器局制造军事武器;创办近代民用工业,支持我国自行修筑第一条铁路;重视教育,开办各类学堂,派留学生出国等等,史称洋务运动。在李鸿章任上,直隶灾害频繁,据说达13年水灾,9年旱灾,3年雹灾。1871至1874年(清同治十年至十三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的第二年,直隶等地大水、永定河连年决口,《申报》称:“该处屡遭饥馑,百姓困苦流亡,不忍耳闻。”水灾刚去,旱灾又来。李鸿章在任内启用各种措施赈灾,设立直隶筹赈局处理赈务,呼吁本省和外省的官绅捐钱捐物。在李鸿章的号召下,盛宣怀在天津创设了慈善机构广仁堂。此外,李鸿章还向清廷申请援照旧例开办赈捐,即谁捐了赈灾款,按规定便可得到一官半职。即卖官筹集赈灾款。在任内,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指挥了中日甲午战争的海战。1900年,英、法、德、意四国联军入侵保定,李鸿章在外地训令“以礼相待”。结果,侵略军大肆烧杀抢掠。当年11月6日,以英少将盖斯里为首的侵略军将校在总督署大堂,将直隶护理总督廷雍等5人五花大绑,在大堂跪审并斩杀,留下了耻辱的一页。

清代省府第一衙——清代直隶总督衙门与直隶总督

袁世凯

袁世凯在任总督时,筹集资金、仿德国制度筹练北洋新军,还在直隶创办了警政制度,在保定创设警务总局,开办巡警学堂。袁世凯早年两次乡试均落第,在做了直隶总督后,却很注意发展教育,在保定等地兴办了新式学堂。1905年8月,由他起草并联络张之洞等人上奏折,请求停止科举。清廷批准了这一奏折,下旨从1906年开始,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中国实行了1300余年的科举制度被废止。

清代省府第一衙——清代直隶总督衙门与直隶总督

末任总督张镇芳,是袁世凯二哥袁世敦的妻弟。他署理直隶总督只有10天,清帝便宣布退位,这个总督名存实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