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福州四大著名书院

在古代,书院大多既是教育活动的中心,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据史料记载及不完全统计,福州曾拥有26所书院,清代最为著名的要数鳌峰、凤池、正谊和致用这四大书院。

一、鳌峰书院

清代,福州四大著名书院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由巡抚张伯行在于山鳌峰坊之北,购一尼庵改建而成,因地得名。书院学舍120间,庖井均具,后院有荷池一口,广约数亩,清可鉴人,上面有亭子叫“鉴亭”。榜阁“澜清学海”四字为康熙御笔。池旁有假山、石洞,景致优雅,为讲诵之佳处。道光二年(1822年),巡抚叶世倬于崇德斋旧址建考棚十多楹,楹前可坐400人。当时,福建全省性书院仅是明代建的共学书院一所,以课士为主,鳌峰书院则以讲学为主,两书院互相辅翼。共学书院废后,鳌峰书院以讲学兼课士,选择九府一州学行优秀者为士子,并供以食宿。首任山长蔡壁先生品学俱优,循循善诱,诸生服教。不久,书院规模渐增,成绩日佳,后继山长如林枝春、朱仕琇、陈寿祺等均为名师,士子中如林则徐、陈化成、陈际亮、廖鸿荃、蓝鼎元等也是出类拔萃的人物,所以鳌蜂书院久享“文薮”之美誉。1905年,鳌峰书院改为校士馆,后又改为福建法政学堂,现为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

二、凤池书院

清代,福州四大著名书院

由于福州是全省文化中心,士子不断集中,仅鳌峰书院一所不足容纳,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总督汪志伊、监法道孙尔准筹建书院,于是将福州城内凤池里三牧坊嵩山书院旧址改建为圣功书院,有讲堂三楹12间,后因经费不足而中止。道光元年(1821年)监法道吴荣光筹资将书院扩建至五楹30多间,花坞、亭榭多仿苏州,并延请名师授课。首任山长赵在田教诸生以“持躬立品为先,道艺文章为次”。以后的山长如魏敬中、陈璧也勤于训迪,深为士子所爱戴,书院的学风和文风为世人所称道,培养了如林志煊、王学文等一批较为著名的士子。1905年,凤池书院为全闽大学堂所取代,后改为福建省高等学堂,是福州一中的前身。

三、正谊书院

清代,福州四大著名书院


来自刊刻古代遗书的正谊书局。书局是同治五年(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为校刊正谊堂遗书创建的。后来绅士沈葆桢和杨庆琛等联函闽督英桂,请予设立一个专课10郡举、贡的书院,于是在骆舍铺(今东街)购民房兴工建筑,同治九年(1870年)落成,定名为“正谊书院”,延师课士。

首任山长林鸿年曾是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主讲正谊书院19年,雅负时望。书院培养了如清末翻译小说第一人的林纾、编纂《福建通志》的陈衍等才子,对晚清文化发展有一定的贡献。科举制废除后,其址被改为教育会,后为省立图书馆。至今“正谊书院”四字仍镌在儿童阅览室的横匾上。

四、致用书院

清代,福州四大著名书院

福州的鳌峰、凤池和正谊等书院自创立以来,徒为争科名之地,对经、史少有过问。巡抚王凯泰想振兴闽中文风,创一所研究经史的机构,遂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参照浙江诂经精舍和广东学海堂的规则,在福州西湖旁的西湖书院设致用堂,以崇实学,兼课举贡生员,士子对象较广。次年延请林寿图为山长,正式称为“致用书院”。光绪年间,因西门外地势低洼,频遭洪水之患,书院移建于乌石山范公祠(范承谟祠堂)左近,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被福建师范学堂修葺为简易科教室。书院成立后三十年间,山长虽仅林寿图、郑世恭和谢章铤三人,但他们学问渊博、经验丰富,也培养了不少人才,如经学、文学的黄增,史学的张亨嘉都负有盛名。

从以上四个书院的概况我们可以知道,在过去书院既是教育活动的中心,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它的创建者或主持人,多数是当时一方有名的学者。这些学者充分利用书院的藏书,把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讲学的内容是他们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大多在教学时完成并获得了社会的承认。

清代,福州四大著名书院

说明:

1、[方町]链接一方点滴,传播一方特色文化,文章文字根据网络资料整理,部分视频、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若有异议请联络我们。

2、你若想分享你家乡的故事,可以私信方町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