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碧桂園賣了7286億,卻不是最賺的……

2018年12月31日,克爾瑞公佈2018年主流房企銷售排名,從這份榜當中可以看出,房地產江湖的競爭可謂是相當的激烈。

2018年,碧桂園賣了7286億,卻不是最賺的……

2018年,一整年都處在風口浪尖的碧桂園,再次登上了榜單的首位,以7286.8億元的銷售金額力壓萬科、恆大等老大哥,笑傲地產江湖。

萬科則成功的把銷售額做到了6069.2億,達到了2016年的兩倍。值得稱道的是,萬科在今年提出了“活下去”的口號,卻不聲不響的超越了2017年排名第二的恆大,僅次於碧桂園。

恆大雖然在榜單上掉到了第三的位置,銷售額也沒有突破6000億,只有5511億元,距離萬科還有不小的距離。但是恆大有一項數據非常亮眼,在房企銷售前五名中,恆大的權益銷售額佔比最高,高達95.1%,所以也反映出恆大的銷售數據含金量非常高,利潤很可觀。

2018年,碧桂園賣了7286億,卻不是最賺的……

既然提到了權益銷售額,相信很多讀者是不清楚的,在這裡房叔和大家科普一下:近年來,房企合作開發項目越來越多,但一般統計房企銷售金額時並未剔除非權益部分,未能真實反映其實際銷售額。較高的權益銷售額比例,帶來的往往是較高的銷售回款率,去化週期快,資金回籠快且利用效率較高。

所以,權益銷售比例越高的企業,鎖定利潤的能力也越強。

2018年下半年以來,隨著政策不斷收緊,房地產行業也早已進入了寒冬,大房企們雖然保持著不錯的銷售額,但是同比增速已經明顯下滑。不過有趣的是,12月份的TOP100房企的單月銷售業績刷新了全年的新高,看來開發商們在最後一個月是牟足了勁衝刺銷售目標,效果不錯。

2018年,碧桂園賣了7286億,卻不是最賺的……

同年,千億房企軍團已擴充至 30 家。前30家千億房企的銷售額幾乎佔據了整個市場的一半,佔全行業銷售額的45.2%。

整體來看,近年來,地產行業的房企規模開始出現了明顯的分化,從過去的金字塔形變為今年的上窄下寬的的沙漏型。中小型房企把規模控制在300億元以下尚有一定的生存空間,如果想將規模做大,對企業的管理控制,資金佈局等要求都非常的高。

在2019年,房地產行業的寡頭效應將會越來越明顯。

展望 2019 年,樓市趨勢下行將更加考驗各大開發商應對能力,預計在今年千億房企們的擴張腳步將會放緩,著重佈局一二線城市、重新定位主流產品。

相比過去靠房價上漲,躺著賺錢的日子過去了,市場的下一次爆發更是遙遙無期,政策的打壓、新韭菜的培養都是房地產行業需要消化的。

地產行業就像是一個江湖,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唯有一身過硬的本領才能從群雄中脫穎而出。像雄踞榜單前三的三位巨頭:碧桂園、萬科、恆大,都早已有一套自己的玩法並越玩越嫻熟。

2018年,碧桂園賣了7286億,卻不是最賺的……

碧桂園

關於碧桂園的非議從未停過,從高週轉到售樓處坍塌,但絲毫不影響碧桂園的龍頭地位。

碧桂園最喜歡的就是400人博士團隊猛攻三四線城市,跟投機制駕著區域總監和項目總監矇眼狂奔,節點管理綁著底層流程化管理,踩著棚改政策的紅利,大刀闊斧玩起來“農村包圍城市”,在三四線城市瘋狂的拿地蓋樓。

碧桂園憑著這一套玩法,一舉做到了龍頭老大的位置,但是口碑也算是玩爛了。

2018年,碧桂園賣了7286億,卻不是最賺的……

萬科

回首2018年的萬科,只有簡單的三個字“活下去”,僅僅這三個字就引得媒體一波高潮,更是炸出一批中小開發商出來哭訴。但是高喊“活下去”的萬科,明顯是不甘心平凡的活著,於是在下半年萬科開始發力了,憑藉著多年積累起的良好口碑和品牌效應加上大力度降價促銷,成為地產寒冬中的一個神話。

萬科一向是“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其對外發言一向以悲觀為主,和諧為主。

2018年,碧桂園賣了7286億,卻不是最賺的……

恆大

恆大今年可是相當的低調,與以往的確定項目就高舉高打、高額投入、高調宣傳的“三高”截然不同。許主席更是一點聲音都沒有,唯一一次上新聞還是回河南老家,和鄉親們一起吃飯。

去年9月21日,恆大宣佈以144.9億元入股中國最大汽車經銷商集團新疆廣匯,取得40.964%股權,成為該公司第二大股東,並表示雙方要在汽車銷售、能源、地產、物流等領域開展全面戰略合作。

不難看出恆大目前主要在物流、供應鏈方向發力,謀求轉型,減少公司以後對房地產的依賴。

恆大這種模式也是基於其強大的品牌影響力之下的,通過品牌背書為其他產業輸血,這種模式業內其他開發商很難複製,況且恆大至始至終就是做的多元化經營。


分享到:


相關文章: